撫州,位於江西省東部,自古就有“襟領江湖,控帶閩粵”之稱。環境綜合評價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森林覆蓋率高達64.5%,境內的資溪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5.9%,被譽爲“天然大氧吧”。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1、流坑村古建築羣: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佔地面積3.61平方公里,村中現存各類贛派建築遺址260處,其中明代19處,重要文物321件,包括高坪別墅、武當閣、環中公祠、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三官殿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數目衆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

  2、龍圖學士和刺史傳芳牌樓門:位於樂安縣羅陂鄉水口村,龍圖學士牌樓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後裔爲紀念先祖彭彥昭而建的。刺史傳芳牌樓門始建於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後裔爲紀念祖先彭玕封爲安定王而建。龍圖學士和刺史傳芳牌樓門兩坊並排屹立,表現不同材料、不同年代的歷史氣息,龍圖學士牌樓門是我國南方明代木結構和木雕刻建築重要的實例,刺史傳芳牌樓門則突顯了清代成熟的磚雕技藝。

  3、萬年橋: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城東北五里的武崗山下,橫跨盱江兩岸,全長411米,橋高10米,橋面寬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竣工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個春秋,爲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

  4、聚星塔:位於撫州市南城縣萬坊鎮萬年橋村武崗山上,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聚星塔是一朵建築奇葩,它是江西省罕見的一座斜塔。塔高30米,爲空心飛檐式磚塔,七層八角,由下而上逐層內收,每層均有窗牖。檐邊砌鋸齒形,疊託而上,塔頂立磚砌魁星。塔門朝西偏南,門額嵌有刻着“聚星塔”三字的長條青石。塔梯夾在磚壁之中,分左右迂折而上。兩人如同時從左右梯上,不會相遇,設計之奇巧,甚爲稀有。

  5、撫州玉隆萬壽宮:位於撫州市區文昌橋東,是爲紀念東晉著名水利專家、道教大師許遜而建,始建於宋代,宋徽宗親自賜名。光緒八年(1882),撫州六縣(臨川、金溪、東鄉、崇仁、宜黃、樂安)商人捐資重建。坐西朝東偏南,長80米,寬約54米,分前、中、後三進。宮內結構精巧、雕樑畫棟,尤其是正面門樓爲浮雕花崗石砌成,圖中山水、人物、鳥獸、樓閣清晰可見,帷妙帷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6、驛前石屋裏民宅:位於江西省廣昌縣驛前鎮,屬明、清贛派建築。含“賴巽家廟”、“賴瑛宗祠”、“清汲旴源”、“君子攸寧”、“奎璧聯輝”、“亦忱甫居”、“龍峯拱秀”、“奉先思孝”、“石屋裏”等九處古建築。驛前古鎮,因宋紹興時曾設謹節驛於此,村莊地處“梅林驛站”前而得名。驛前在明末清初尤爲鼎盛,圩市有36座半祠堂,24座廟宇,72家酒店,200餘棟商邸、民宅。現存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爲主,由53幢單棟古建構成,主要集中於驛前街道東面一線,是江西省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築羣之一。

  7、白舍窯遺址:位於撫州市南豐縣南白舍村西南側紅土山崗上。起始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趨於衰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爲“江西五大名窯”之一。白舍窯以燒製白瓷、青白瓷而著稱,另有白色泛黃、胎質較精糙的白瓷和少量影青瓷。製作工藝精湛,有“瓷中之玉”美稱。

  8、譚綸墓:位於宜黃縣二都鄉簾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於明萬曆七年,面積約1000平方米,設神道、牌坊、墓堆,祭臺踞坡地上。譚綸(1520—1577年),江西宜黃人,字子理。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府,練兵御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福建巡撫,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任薊遼總督,與戚繼光訓練軍隊,加強北方防務。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9、明益藩王墓地:益王系陵墓在撫州市南城縣有兩個相當大的墓葬區,即洪門莊上王墓區和嶽口遊家巷王墓區。墓式分兩種:一是宮殿式,用大青磚(王磚,塊重二三十斤)卷砌而成,內置停放棺木的槨臺。二是全密封式,分五層:黃土層、灰渣層、糯米澆漿層、青石覆蓋層、棺槨層。八個益王中,以益莊王隨葬的金玉器物最豐富精美,數量多達數千件,其中金絲編織鑲嵌寶石的金冠和金絲秀誾的金釵是稀世珍寶,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10、寶山金銀礦冶遺址:位於撫州市金溪縣,寶山是幾座大山的總稱,即金窟山、鐵屎墩、羊石山,因其蘊藏貴重金屬礦而稱爲寶山。在金窟山發現深淺不一的礦洞12個。在鐵屎墩發現堆積如山的礦渣,發現爐基6處,並在其後山上發現多處礦洞及當時礦工的生活用具。羊石山半山腰有一磨岩石刻,石刻文字清晰地記載了寶山“聿興此坑”的時間爲“創於長慶三年”(公元823年),爲其斷代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