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可以說是《西遊記》中殿堂級網紅兵器了,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要大能大要小能小;大的時候可以戳破天,直頂鬥牛宮;小的時候可以變成繡花針,藏進耳朵裏。實在是出門約架、砸場子掀攤兒必備的良器。

  西遊官方給出的說法來自於東海龍王,說他是大禹治水時所使的測量海水深淺的定子。但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在現實中它應該來自於一種航海工具,而且跟明代三寶太監鄭和密切相關。

  文/希夷

  符號帝國原創首發

  (一)

  孫悟空剛剛學藝歸來的時候,手頭是沒有兵器的,暴打混世魔王一回,他僅憑一雙肉掌跟妖怪的鋼刀相拼,因此還被這個妖怪嘲笑了一番。

  我們來做一下場景還原,大概是這樣的:

  混世魔王的別墅叫水髒洞,他跟孫悟空之間本來井水不犯河水,你住你的水髒洞,我住我的花果山。問題就出在孫悟空學藝之後,由於他長期不理政事,整個花果山羣猴無首。所謂石猴不在家,小妖稱大王

  在孫悟空出國留學的19年時間裏,魔王偶爾發現了這個風水寶地,並將洞中的高檔大理石傢俱都搬走了,據爲己有。順手擄走了一羣猴子,拉回去給自己當奴隸。孫悟空回來之後當然很生氣。正好學來的本事不知道管不管用,就用這個妖怪練練手。

  混世魔王的小弟報上來的時候,他一聽孫悟空既沒有鎧甲,也沒有兵器,還是個小猴子,就有些歧視他:“你一個身高不到1米2,年紀不滿三十的猴子,也敢找上我的門來?找死來的吧!”

  這是孫悟空第一次跟人打架,結果就被狂懟了一番,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爲自己沒有武器也沒有裝備。當時就在他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但是個頭是沒法長高了,已經三百多歲了,哪裏還能長個兒啊?佛曰:改變能改變的,不要爲不可改變的事情煩惱。

  於是孫悟空就想到了打造兵器,不過手下的猴子說了,自制的成本太高,工期太長,如果期間又有人來砸場子,豈不是很被動。於是他來到了傲來國,把官府兵器庫中的家當搬空了。

  (二)

  小弟們都武裝起來了,但是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搶來混世魔王的那把大刀太輕了,很不稱手,被嘲笑的陰影還在他心裏隱隱作痛。這時通背猿猴給他建議,鐵板橋直通東海,自古龍宮多寶貝,大王何不去借一身行頭回來。

  這纔有了孫悟空大鬧龍宮的劇情。當時龍王對孫悟空介紹,這根高兩丈,鬥口粗的“鐵柱子”,原來是大禹治水是測海水的定子,是塊神珍鐵。孫悟空走近一看,發現它上面寫着“如意金箍棒”五個大字,能大能小,稱心如意。

  從此這根棍子就跟着孫悟空一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打死了無數的妖魔,經歷了無數的磨難。

  (三)

  這是龍王嘴裏說的話,龍王是個神話人物,他的話是故事發展的需要,並不靠譜。那麼金箍棒在現實中是否能找到它的原型呢?還真能!

  1974年福建泉州灣出口了一根木碇杆,長6.6米,兩頭一邊寬37釐米,一邊32釐米,正好是兩丈長,直徑鬥口粗。這種木碇子,正是古代航船上用來測量海水深淺的,有時候還用來當做泊船的錨用。爲了防止開裂和腐蝕,碇子兩頭還有兩個銅箍。與金箍棒的尺寸和構造完全吻合。

  如果各位覺得這還不足以證實它就是金箍棒的原型,我們還可以繼續看下一條證據。著名學者郭雍先生查到了一個民間傳說,相傳當年三寶公公鄭和下西洋,船隊在經過泉州時遇到了颱風。鄭和命令將一根“鎮海針”投入大海之中,頓時風平浪靜

  這就是“鎮海神珍鐵”的由來。其實鄭和當年遇到颶風之後,他便迅速靠岸,並命人將木碇子扔下海中當做停泊用的錨使用,這才躲過了驚濤駭浪。

  至於金箍棒的重量爲什麼是一萬三千五百斤,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這是在象徵佛道兩派修行內丹的技術,人在一天中的呼吸次數正好是一萬三千五百息。也有說這象徵着“三藏之數”,說明孫悟空是一個三藏皆全有慧根的修行者。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找不到確切的證據。

  不過金箍棒的“案底”可以說是十拿九穩,雖然不敢說作者在塑造這個兵器時參照的一定是航船上的木碇子,但必然跟它有關,至少“鎮海神針”的說法是逃不過去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