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格里拉來的B-25

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蒙受了極大的恥辱。隨後,美軍在菲律賓等地連遭挫折,又使人心更加沮喪。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一再向陸、海軍參謀長提出:“一定要回擊日本!”

超遠飛行怎麼辦?

1942年1月,珍珠港悲劇發生後僅一個來月,美軍開始考慮轟炸日本本土事宜。當時美國空軍基地都離日本太遠,只有使用航空母艦纔有可能接近日本本土。鑑於日本雷達巡邏艇在距其本土800千米的地方巡邏,航空母艦必須在此範圍之外活動,這樣飛機必須在880千米以外起飛,往返至少1760千米,而美軍所有艦載機均無此航程。何況航空母艦也不能在原地等待,以防遭敵人襲擊。

一位名叫弗蘭西斯·勞的海軍上校提出一個大膽方案:採用陸軍的遠程轟炸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後,飛往中國東海岸機場着陸。這一方案,得到了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金上將的同意。稍後,該方案轉呈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阿諾德大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接下來,便是選擇合適的機種。按照上述方案,機種必須能夠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航程要在3200千米以上,二是經適當改裝能夠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當時,陸軍航空兵手中能夠滿足上述第一個條件的機種有兩個,分別是B-23和B-25,其中B-25轟炸機在帶4枚227千克的炸彈時的航程能達3800千米。

由於需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起飛跑道寬度不能超過22.86米,這樣,翼展爲28.3米的B-23被淘汰。B-25的翼展爲20.4米。但是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全長不過150米,B-25在這樣短的跑道上滿載起飛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除了要進行適當改裝外,還必須加強針對性的訓練。

阿諾德司令考慮再三,把這一神聖的使命交給了自己的參謀官詹姆斯·杜立德中校。 杜立德於1917年第一次人伍,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5年退伍後,任殼牌石油公司航空部經理。1940年再次應徵人伍授少校軍銜。他不僅是一名老飛行員,精通航空技術,而且以辦事潑辣著稱。不久前被調到阿諾德司令部負責處理航空技術難題。

當時杜立德已經46歲。他欣然接受了這一挑戰。他選擇了24個機組,並對B-25飛機適當改裝:機艙和炸彈艙裏擠滿了副油箱,機腹炮塔也改成了油箱,全機只剩下機背上有一挺雙管機槍和機頭上的一挺單管機槍,尾炮換成了一根黑漆棍子,看上去像一門炮,那是用來嚇唬日軍飛行員的。 3月3日,所有參加此次行動的機組人員會集到訓練基地。杜立德宣佈:“我的名字叫杜立德,被委派負責你們這次志願參加的作戰行動,也將是你們所經歷的最危險的一次行動。但現在還不能宣佈行動內容。必須絕對保密,絕對服從。不願意的人,現在可以退出,但不許再提這件事。”沒有一個人退出。24個機組隨即投人了緊張的訓練。

從香格里拉來的B-25

假戲成真!

4月1日,杜立德率隊飛往阿拉米達海軍基地,按計劃挑選了15架B-25吊上了“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甲板(“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裝不下24架B-25飛機)。等飛機全部到位後,杜立德看到還有空位,又請求艦長,吊上了第16架,作爲備份。

翌日,“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載着16架轟炸機,在4艘驅逐艦和1艘油船的伴隨下,離港起航。艦長通過擴音器宣佈:“開往東京。”頓時,歡聲雷動。爲珍珠港報仇的機會到了,能夠參加這樣的行動真是榮幸之至。杜立德看到大家鬥志高昂,深爲滿意。按計劃,把機羣分成5組,每組3架,另一架作備份,每機帶3枚爆破彈、1枚燃燒彈。他將駕駛領隊機於4月19日黎明時進人東京,轟炸東芝工業區;3小時後,後續各機將按領隊機引起的大火爲地標,分頭轟炸東京、橫濱、名古屋、神戶和長崎。

不料,情況發生了變化。4月8日,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率領由“企業”號航空母艦及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l艘油船組成的第16特遣艦隊從珍珠港出發。4月13日與“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艦隊會合。

兩支艦隊在途中的電報往來,在4月10日被日軍截收,日方判斷美方可能用航空母艦艦載飛機空襲日本。4月18日凌晨3時,“企業”號發現前方有日艦。天明後航空偵察判明瞭敵艦位置。以後又發現日本小型巡邏艇“日東丸”23號,該艦用明碼向日本發報說在離東京1120千米處發現美國航空母艦。根據這一新的情況,杜立德和哈爾西商量後,決定提前幾小時起飛。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原來計劃勉強夠用的油量,可能因增加800千米的航程而不夠用。另外,提前出動,轟炸將在白天進行,飛機遭到截擊的可能性加大。但是爲了取得突然性,只得這樣做了。

8時18分,杜立德的飛機首先起飛,他駕機繞“大黃蜂”號上空飛一圈,校正羅盤,檢查航向,融人晨霧,向東京飛去。5分鐘後,胡佛駕機離艦。由於母艦被敵船發現,不能按原計劃行事,飛機必須一架接一架起飛,各機不編隊,均單獨活動。9點20分,16架B-25轟炸機全部升空,美艦隊隨即沿原路返航。

東京接到“日東丸”23號巡邏艇報告後,依據美國艦載飛機的作戰半徑,估計美艦必須到離日本東海岸550千米處飛機才能起飛。這樣空襲的時間將在4月19日。爲了對付美機轟炸,日本準備了殲擊機90架、轟炸機116架進行抗擊,並從橫須賀派出巡洋艦6艘和驅逐艦10艘,準備襲擊美國艦隊。

4月18日9時45分,日本巡邏機發現離本土960千米處有1架雙發轟炸機向西飛行,由於日方認爲美國飛機在4月19日以前不會出動,而且認爲美國艦載飛機沒有雙發轟炸機,因而未予重視。但是,爲了有效抗擊翌日的美機空襲,日軍還是在當日上午進行了東京防空演習。這一臨戰前的演習,到中午結束。

日本人估計錯了。美軍這次空襲使用的不是艦載機,而是續航能力很大的陸基遠程B-25轟炸機。日本防空演習警報拉響不久,美機已陸續起飛。待演習結束時,杜立德駕機已到達日本海岸。

假戲突然變成了真戲!

美機低空突入日本大陸,附近有日本教練機在飛行,竟未發現美機。那天上午,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乘飛機外出視察,在機場附近東條座機與杜立德飛機相遇。東條的祕書發現了美機,但已經晚了。杜立德的飛機於12時30分到達目標上空,投下了炸彈。其餘的12架飛機也在東京投下了炸彈。多數市民仍以爲是防空演習的尾聲,當飛機掠過學校時,操場上的學生還向飛機招手歡呼呢!另外3架飛機按原計劃分別去名古屋和神戶投下了炸彈。

一時間,呼喊聲、叫罵聲、爆炸聲,混雜着塞滿了街頭。人們心頭的神聖帝國,隨着巨大的聲響和強烈的氣浪,開始被沖毀了。這次空襲突然而來,出乎日本意料,所以16架飛機未遭抵抗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但是由於提前起飛,在飛往中國時,因油量不足而未能按預定計劃到達目的地。1架飛機飛往海參威,被蘇軍扣留。另外15架在中國日佔區迫降或墜毀。8名飛行員被日軍俘虜,送往東京受審,被判死刑(其中3名被當即處決,1名死於獄中)。5名飛行員在迫降或跳傘時犧牲。其餘70名機組人員,包括杜立德在內經中國解放區軍民的救援,最後都安全返回了美國。

從香格里拉來的B-25

它從香格里拉來?!

杜立德等人駕機轟炸東京,雖然只扔下364枚炸彈和燃燒彈,給日本造成的損失並不大,卻給日本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同時使美國民心士氣爲之大振。

美國總統羅斯福聞訊後更是興奮異常,爲了鼓舞盟軍的士氣,他決定在當天召開一個新聞發佈會,公佈這條新聞,藉助新聞媒介大造一下輿論。

可是,他興奮了一陣子後,逐漸冷靜了下來。他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新聞記者們個個鐵嘴鋼牙,屆時肯定會變着法子想從自己嘴裏掏出些新聞來。這次空襲東京,日軍並不知道美軍飛機的行動路線,萬一那些嗅覺靈敏的記者先生們窮追不捨地追問這件事情,豈不是暴露了軍事機密?說不定還會給美軍以後的作戰行動帶來嚴重後果。他喃喃自語地在總統辦公室裏邊踱來踱去,腦海中忽然閃過了一個美妙的字眼兒,不由得喜上眉梢。對,就這樣辦啦!

新聞發佈會如期召開。會場大廳裏早已是座無虛席,許多記者都想搶發頭條新聞。有一名記者搶先問道:“總統先生,你能否講出美軍飛機的準確起飛起點嗎?”這個問題觸及了關鍵,會場上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電視臺、廣播電臺的記者們紛紛舉起了攝像機、話筒,報刊的記者們舉筆等候記錄。

“美軍飛機的準確起飛地點嘛……”羅斯福停頓了一下,似乎脫口而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在英語中意爲世處桃源。“嗬!嗬嗬!”與會的記者們立刻發出了一片歡呼聲。總統的這個妙語爲舉國歡慶的勝利增添了鼓舞人心的喜劇色彩。可是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兒呢?沒有人能夠說得上來。然而,絕大多數的記者已經滿足了,只有日本情報機關派出的那些“記者”們大失所望,因爲他們實在想不起來香格里拉在世界上的什麼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