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在時尚零售市場大行其道之下,傳統showroom之下的時尚買手店還能否迎來下一個黃金五年發展?showroom是否符合中國主流市場的要求?

作者/葉琪崢

2014年4月,Showroom開始在上海時裝週期間開始萌芽

五年後的今天,2019秋冬上海時裝週已經成爲當之無愧的亞洲最大訂貨季,每一季超過1000個品牌在上海時裝週期間通過各家展會和showroom面向來自全國的數千買家。

2019春夏上海時裝週

那麼,showroom爲什麼在中國會發展壯大?

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年規劃框架之下,我們回顧時尚產業過去的五年,設計師品牌、買手店和與之配套的展會和showroom蓬勃發展,期間雖有各種波折,但是大方向大趨勢無比明確。2019秋冬的上海時裝週上,Mode、Ontime和時堂三大展會中Ontime和時堂進一步擴大展覽面積,參展品牌也隨之增加。Tube、Not和Alter三家showroom的品牌數量也有不小增長,而來自歐洲的DFO則從兩季開始前將品牌控制在40家左右,進一步聚焦國內市場需求和提升客戶體驗。

Mode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也沒找到一個對應showroom中文詞來翻譯,無論翻作展示廳和陳列室,並不十分合適。

在四大時裝週tradeshow和showroom功能各有不同,品牌也會根據自己的發展情況選擇。一般來說新品牌會去tradeshow接觸儘可能多的客人,瞭解市場反饋,成熟一些的會選擇風格定位匹配的多品牌showroom來精準面向客戶,而實力強大一些的品牌則會自建單品牌常年showroom。比如歐洲知名的Tomorrowshowroom引進市場上剛有反響的設計師品牌,通過全世界250家最頂級的零售商將品牌推上新的臺階,另一家知名showroomRiccardo Grassi則專注品牌組合,旗下品牌的互搭性是一大特色。

時堂 Showroom Shanghai 2019ss

在國內情況有所不同,新創品牌散落於展會或各家showroom,成熟一些的國內設計師品牌則自建短期showroom或參加展會希望獲得新客人。用好的環境服務老客戶和儘可能多獲得新客戶是一對矛盾,單品牌showroom如果沒有很強的客戶粘度,在上海時裝週一週時間內是很容易跑漏的。

展會人流不少,Mode和Ontime均可以超過萬人,但精準人流的篩選也是頗費周章,品牌如果準備不足或目標太高,往往會感覺ROI不夠。以初創和小型設計師品牌爲例,產品系列SKU數量較少,買手可挑選範圍較小,較難達到起訂量,所以成單機率不高,外加團隊人員有限,未必能接待好實際有意向的買家。成熟一些的設計師品牌則無法在展會上完整展示產品系列,因此多數品牌的選擇是通過展會引流,後期再約買手到公司完成下單。這種情況下,把參展作爲市場費用還是銷售費用來計算就需要考慮了,如投資有限,市場費用佔比太高就會影響品牌發展。

無論如何,設計師品牌在過去五年趕上了好時候,現在判斷這會不會是中國showroom的黃金十年,就要看未來五年會如何發展。

其實設計師品牌的發展都來源於零售大環境的變化,從大環境來說,過去五年國內的百貨店大幅萎縮,電商崛起的速度超乎想象,亦開始進入奢侈品領域,同時全國各地大量購物中心的開出一下子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拉到了同樣的水平線。

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市場縫隙,隨着買手店的大量開出以及showroom模式所主導的訂貨模式,使得品牌產銷分離,可以專心於產品開發和生產,生長出一批有一定忠實買手店客戶的設計師品牌。目前這些品牌大多處於升級期,如何上一臺階進入主流零售市場將成爲重要課題。

Ontime 2019春夏展會

接下來幾年,隨着關稅、增值稅的降低,電商法的推出,外商法的修訂,進博會的舉辦和中國的持續開放,越來越多國外優秀的設計師品牌也正在瞄準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巴黎最大的設計師品牌展會Tranoi這一季開始進入上海也是基於此背景。

四大時裝週有三個在歐洲一個在美國,中國目前的GDP是90萬億人民幣,約13.46萬億美元,相比較美國的20萬億美元和歐盟的18.77萬億美元,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13.9億人的時尚需求,使得中國承載三個大型時裝週成爲可能。北京、上海和深圳可以各有不同,正如三個城市在中國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而上海顯然是全球時尚品牌進入中國的落腳點。

五年後可以預見,購物中心將遍佈全國的各線城市,電商將佔到服裝零售的半壁江山,買手店也將成爲一種常見的業態在零售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誰能夠儘早符合中國主流市場的要求以及引領時尚潮流,誰就可以獲得市場的肯定。

目前上海時裝週期間的showroom和展會,除了在官方日程上的七家,還有數十家之多,由於場地和人員等限制,尚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進一步面向客戶需求,聚焦專業,提供多樣化定製化的服務,最終降低品牌的營商成本,培養出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設計師品牌,現在開始的五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本期作者:葉琪崢

觀潮網創始人

時尚產業觀察專欄作家

長期專注於時尚行業研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