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創辦於1924年,該學校以孫中山為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學校下設政治、教練、教授、管理、軍需、軍醫各部,其中戴季陶、張申府任政治部正副主任;李濟深、鄧演達任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為教授部主任;林振雄為管理部主任;周駿彥、俞飛鵬任軍需部正副主任;宋榮昌任軍醫部主任。又特設政治科,由總理特別任命胡漢民、邵元沖等為政治教官,分別講授黨義、黨史及世界各國革命史。

除此之外,黃埔軍校的教官如下: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何應欽(總教官)、錢大鈞、陳繼承、顧祝同、沈應時、嚴重、王俊、劉峙、陳誠、劉堯宸、金佛庄、蔣鼎文、張治中、白崇禧、陳果夫、邵力子、周恩來(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方鼎英、葉劍英、包惠僧、熊雄、惲代英、陳毅、蕭楚女、張國燾、高語罕、周佛海、


從整個民國來說,軍人一共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士官系,大多是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代表人物有蔣百里、蔡鍔、張孝淮、閻錫山、唐繼堯、何應欽等。第二代是保定系,代表人物有葉挺、薛岳、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等。第三代才是黃埔系,代表人物有陳賡、林彪、徐向前、杜聿明、張靈甫、胡宗南等。

為什麼要這樣劃分呢?

因為這三所學校的畢業生有傳承關係,保定軍校正好承上啟下。日本的士官生回國後,大多擔任過保定軍校的老師。而保定的畢業生,又有一大部分是後來黃埔軍校的教官和老師。

以黃埔軍校為例,蔣校長畢業於日本振武學校,嚴格來說不是正牌的日本士官生,但算一個輩分。三任教育長,何應欽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正經的士官生,鄧演達和張治中都畢業於保定軍校。

黃埔的教官,除了錢大均是士官生,其他大部分來自保定軍校,他們中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袖珍委員長陳誠,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小諸葛白崇禧等。當然還有一大批來自共產黨的政工教官,核心自然是黃埔的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政治教官葉劍英、聶榮臻、熊雄、惲代英等。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黃埔集中了國共兩黨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幹部,他們培養出來的那批軍人加上他們自己,成為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戰場上的主宰,無論是內戰戰場手足相殘,還是抗日戰場攜手對敵,他們都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軍人的驕傲。

壯哉,黃埔!


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扮演著極為傳奇而重要的角色。而教導出眾多黃埔學生的教官們,自然也是極為優異的。而且,這些黃埔軍校的教官們,最優秀的一批,還成為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者。

黃埔軍校能擁有如此傳奇的地位,除了順應時代潮流,站在風口之上外,文武兼備的教學領導班子,也是黃埔軍校成功的極為重要因素。理所當然的,當蔣校長倚仗黃埔軍校迅速在國民黨崛起,成為一把手後,這些文武俱佳的教官們,當然也成為蔣介石最為倚仗的助手。

尤其在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初期,由於黃埔學生尚未有足夠時間崛起,以黃埔教官為主的將領們,更成為國民革命軍最核心的領導人。那麼,這些曾叱吒風雲的黃埔學校老師,都有哪些人呢?

第一種,以黃埔軍校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為首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職業政客。這些人也是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的資歷最深的元老和最主要領導人。這些人包括:胡漢民、戴季陶、吳稚暉、譚延闓、陳立夫、陶希聖、汪精衛等等。

第二種,軍人出身的黃埔教官,這些人也組成了國民革命軍最核心的領導層。這些人包括蔣介石著名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劉峙、陳繼承、蔣鼎文和張治中。這八大金剛中,除了張治中是黃埔三期的教官外,其他人都在黃埔一期就已經成為軍校教官。

同時,這些人從國民革命軍的誕生、發展到壯大,一直是核心的統帥層。哪怕是隨著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國民革命軍勢力急劇擴張之後,黃埔軍校的教官群體,依然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據記載,從1935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共任命少將以上的將官有4461名。這其中,被任命為上將軍銜(包括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加上將銜)的有133人,黃埔軍校教官出身或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的上將有44人,佔總數的1/3,中將軍銜的黃埔教官則有166人,佔總數的17%。

這樣的比例,再刨去已經失去實際兵權的軍閥首領和編製規模極為龐大的雜牌軍將領,在最為精銳的中央軍中,黃埔軍校教官出身的將領佔據的比例更高。

無論在大陸時期,還是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常凱申統治下的國民黨內,黃埔軍校教官出身的將領團體,一直在軍政兩界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分量,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


黃埔軍校不但培養了大量優秀學生,將星如雲,軍事教官也是名將輩出,最著名的是蔣介石手下「八大金剛」。

從1924年到1949年底,黃埔軍校在大陸一共開辦了23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多名畢業生,其中質量最高的是前6期,尤其是前3期,教官素質也是如此。

黃埔軍校著名教官——蔣介石的「八大金剛」

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在他的嫡系部隊里,有八位黃埔軍校教官出身的將領深得其信任與重用,號稱「八大金剛」,他們分別是何應欽、劉峙、顧祝同、張治中、錢大鈞、陳誠、蔣鼎文、陳繼承。

此八人均畢業於正規軍事學校,何應欽、錢大鈞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生;蔣鼎文就讀於浙江陸軍講武堂;其餘五人則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高材生,他們在黃埔軍校時為蔣介石所倚重,成為蔣介石軍事班底的核心。

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蔣介石校友,1924年黃埔軍校籌建,蔣介石擔任校長,何應欽擔任總教官。

陳誠: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科出身,1924年黃埔軍校籌建,擔任炮兵科教官。

顧祝同: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後在蔣介石推薦下擔任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

劉峙: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步兵科出身,1924年夏,由何應欽介紹,到黃埔軍校擔任戰術教官。

錢大鈞: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4年到黃埔軍校擔任兵器軍事教官。

蔣鼎文: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堂,1924年到黃埔軍校擔任教官。

張治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教官。

陳繼承:中華民國陸軍中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

黃埔軍校教官總體情況

據初步統計,自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創校,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初,先後聘請教職員233人,這些教官大多數是國內外武官學校畢業,在有資料可查的83人中,出身如下。

出身日本士官學校者12名,多任軍校中的高級職務,典型的海歸和尚好念經,因為蔣介石就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出身保定軍校者60名,大部屬校級軍官,畢竟保定軍校也是國內軍中名校。

出身雲南講武堂者11名,則大多為尉級幹部。

就總人數而論,黃埔軍校教官仍以雲南講武堂出身者為多,他們約佔教官總人數的60%,保定軍校出身者約佔20%。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黃埔軍校,通常來說是指在抗戰內戰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前六期師生,而且七期以後軍校轉至南京單獨由藍黨開辦。

從老師方面來說,黃埔師資力量配備絕對豪華無比。軍校總理中山先生,校長常凱申,黨代表廖仲愷,此即黃埔前三巨頭。此外,副校長李濟深、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教練部主任王伯齡,總教官何應欽等。後期,汪精衛繼任黨代表,周總理繼政治部主任,都算一時人傑。而陳誠此時只是沒有具體職務的校長辦公室候差上尉軍官,所以一二期學生幾乎都不承認陳誠為老師,就是此原因。

軍事教官基本來自保定軍校畢業,如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繼承、嚴重等著名將領,後期則有張治中,陳誠,湯恩伯等。軍事教官大多是藍黨,少數是紅黨。

特別的是鄧演達。鄧演達是廖仲愷後最堅定的左派。對黃埔軍校三四五六期的影響能力僅次於常凱申,與常周並稱黃埔中三巨頭。1927年3月,鄧常兩位老朋友因政治理念分道揚鑣,之後多次組織反常暴動並拉攏學生預備在1930年冬於全國多省由七個師同時起事,最終因內部組織問題流產。

就算陳誠也是鄧演達親自挑選和提拔的,更是進入大元帥府警衛連和黃埔軍校,接替嚴重任21師長的重要舉薦人。所以說陳誠是鄧演達的人毫不過分。因此四一二後,21、22兩個師內部思想極為混亂,包括陳誠在內大批年輕軍官預備嘩變轉投武漢鄧演達也就毫不奇怪。最終1931年底,常凱申勸降鄧演達不成秘密殺害,陳誠1932年元旦娶常凱申宋美齡的雙料乾女兒譚詳,陳誠才算是真正被常凱申作為親信加入核心圈。

政治教官基本來自紅黨。肖楚女,熊雄,惲代英等皆大名鼎鼎。所以黃埔前六期學生普遍親CCP一些,即便加入藍黨的大多數黃埔學生對紅黨也多少有香火情份。正因為如此,常凱申搞四一二,執行者是桂系第七軍與前軍閥部隊周鳳歧26軍,黃埔學生組成的嫡系第一軍被常凱申提前調離,避免了血腥。


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無論是國共兩黨,都有大量精英是從黃埔軍校走出來。有人說,黃埔軍校的師生共同決定了中國近代的命運!

說起黃埔軍校,很多人都會想到黃埔軍校出來的明星學生,比如說林彪、陳賡、王耀武、胡鏈……

但實際上,黃埔軍校的教員同樣不容小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影響力更大,比如說在國民黨方面有校長蔣介石以及他手下八大金剛: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這一批人都是國民政府的高層人員,除了蔣介石不說,像何應欽、陳誠這兩人,都屬於國民政府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僅次於蔣介石。

而在我黨方面,也同樣有著如此,比如說周總理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葉劍英元帥擔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負責軍事理論的學習;聶榮臻元帥,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和政治部教官。

實際上,除了國內的這一批教官,在黃埔軍校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蘇聯教官。

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離不開我黨和蘇聯的協助,可以說黃埔軍校是一個由三方聯合創立的軍事學校。蘇聯方面不僅提供資金和槍械,也同樣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教官,他們大多擔任軍事顧問,其中有名有姓可查的人數有40多人。

政治總顧問鮑羅廷,這個人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此人在廖仲愷遇刺一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蔣介石也是由此真正上位。

軍事總顧問加倫(原名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此人是蘇聯軍事顧問團的老大 ,幫助孫中山進行黃埔軍校的籌建,是黃埔軍校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有人將他稱之為中國革命軍之父。

除了以上兩人,其他的還有首席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軍事教練顧問,長蔡爾帕諾夫, 政治顧問喀拉覺夫……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是培養人才最多的軍校,是國共合作的唯一一所軍校。

黃埔軍校從1924年起到1949年間,總共23期,教師無數,但論知名度,前一到六期的教師更知名一些。

黃埔軍校的校長

黃埔軍校的想法來自於共產國際的建議,是在1921年,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與孫中山會晤時,馬林建議「成立屬於自己的軍校,培養自己的革命軍。」

孫中山覺得有道理,於是開始安排籌備,並任命蔣中正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鄧演達、王柏齡等為籌備委員。

在校長人選上,孫中山早期決定任命程潛為校長,蔣介石和李濟深為副校長。蔣介石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辭職,想想自己籌備了大半天,本以為自己是校長,誰想到半路殺出個程潛,情何以堪?

在各種影響下,孫中山最終任命蔣介石為第一任校長,前一到六期,都是蔣介石任校長;第二任校長為關麟征,第三任校長為張耀明,第四任之後就到了台灣了……

黃埔軍校各部門領導

蔣介石當了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

教練部,有李濟深、鄧演達為正、副主任;

教授部,有王柏齡、葉劍英為正、副主任;

政治部,有戴季陶(後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

何應欽為總教官。

教育長為胡謙。

另外,顧祝同(戰術教官,管理部主任)、陳誠(軍事教官,校長辦特別官佐)、陳繼承(教官,教育長)也擔任重要職位。

黃埔軍校、分校其它領導和老師

除了第一期的領導幹部外,汪精衛在後來也當過軍部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除了黃埔軍校校本部外,後期還有不少分校,著名的分校領導有:

李宗仁、白崇禧曾任南寧分校負責人。

唐生智、石醉六、汪精衛等曾任長沙分校領導人。

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等曾任武漢分校領導人。

何應欽為潮州分校領導人。

另外,黃埔的教官還有:錢大均、劉峙、蔣鼎文、方鼎英、張治中、嚴重、繆斌、邵元沖、林振維、周駿彥、宋榮昌、李其芳等。

黃埔軍校中做老師的共產黨人

除了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外,共產黨方面的教官還有:

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瞿秋白、高語罕、熊雄、聶榮臻、郭沫若、魯易、陽翰笙、毛澤覃、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達、張國燾、陳潭秋、陳毅、許德珩、章伯鈞等等。

黃埔軍校是一個偉大的軍校,孕育了一批高級將領,這些將領不僅存在於國民黨軍隊中,也有不少共產黨將領出自這裡,但這些都離不開一批優秀的學校領導、老師們。

向這些黃埔軍校曾經的老師們致敬!


黃埔軍校,這座坐落於中國廣州黃埔區的傳奇軍校,從20世紀20年代起,在這裡走出了許多的高級軍事將才。他們成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中國軍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這裡走出了五位共和國元帥:林彪,徐向前,葉劍英,羅榮恆,聶榮臻。在國民黨將領中,也有著名的張靈甫,杜聿明,胡宗南等著名的將領。他們在戰場上創造了不少軍事傳奇與神話,取得了非凡的戰績,作為學生尚且有如此的軍事才能,那他們的老師就更不得了了。

那麼黃埔軍校的老師都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是何許人也?

①〈蘇聯駐中國的外教〉

黃埔軍校的建立,一開始便是蘇聯對孫中山的軍事支持。蘇聯給了中國一大批的軍事軍官支援。在這些外教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當時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的加侖元帥。還有像契列班諾夫擔任黃埔軍校軍事總顧問。

之後他還出席了五十年代蘇俄赴中國的代表團,和之前的學生曾經熱切交流過。當時擔任步兵顧問的白禮別列,政治顧問格拉覺夫,炮兵顧問嘉列里,工兵顧問瓦林,後勤顧問羅戈夫,還有炮兵總教練捷列沙托夫。

這些人都是蘇聯的優秀軍事教官,他們大多畢業於蘇聯軍事名校伏龍芝軍事學院。有著非常豐厚的軍事才能與軍事實踐經驗。在這些優秀的教官帶領下,自然出了許多的人才。②〈我國軍事出身的將官〉

黃埔軍校中有一大批中國籍的軍事教練,最為著名的便是蔣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剛」。這些人都是畢業於軍事院校,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何應欽、錢大鈞。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堂的蔣鼎文。劉峙、顧祝同、張治中、陳誠、陳繼承則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高材生。

這八大金剛不僅是黃埔軍校的核心教學力量,更是蔣介石的嫡系所在,蔣介石所依靠的家底。這些將官不僅在學校上發揮出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戰場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如八大金剛中的張治中將軍就是著名的抗日將領。

在淞滬會戰當中,張治中率軍在廟行一役將日軍第九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全部殲滅,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打通中國的狂妄計劃。此役也被稱為是淞滬會戰當中中國軍隊的最高戰績。③〈政治派的老師〉

在黃埔軍校當中不僅有軍事類的教官,也有許多政治思想類的老師。曾經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有戴季陶、邵元沖、邵力子、周恩來、周佛海、包惠僧、熊雄。還有許多文學家像繆斌、瞿秋白、張秋人、蕭楚女、高語罕、郭沫若等。

在這些將官中有不少都是政治界的大腕,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與政治才能。也有許多文學大家有非常高深的文化造詣,他們為黃埔弟子帶來了先進的思想和為國家不斷奮鬥的精神教育。

在黃埔軍校的建立初期,其主要的建設力量和教學力量還是由蘇聯的外教軍官所擔任。黃埔軍校建立後期,則是由這些留學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學生,擔起了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學教學大任。

其政治教學大任,主要是由政治大家和文豪所擔任。這可以看出黃埔軍校的教育資源和教師資源是非常好的,基本都是來自社會各級的頂尖級人物。


僅算1924年至1930年坐落於廣州市黃浦區的黃埔軍校時代,而不包括遷址南京後改製成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十幾個分校,創建之後的黃埔軍校的教官(老師)主要由國外和國內兩部分群體組成。第一部分是外教,系由蘇俄派駐。

黃埔軍校成立的本身背景,就是由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向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蘇俄對軍校的成立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建議上,軍校成立之初,也派出了40餘名蘇俄軍官來校任教,次年又派出了一個二百人規模的教官團。其中最著名的是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總顧問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他化名為加侖,後來他成為蘇俄元帥,但最後以日諜污名遭到清洗處決。他當時擔任的是軍校顧問團團長。

加侖將軍照片

契列班諾夫(又譯蔡爾帕諾夫),擔任黃埔軍校(軍事)總顧問,之後他還參加了五十年代蘇俄赴中國的代表團,受到了之前的師生學員們的熱烈歡迎。

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

格拉覺夫:政治顧問

嘉列里:炮兵顧問

瓦林:工兵顧問

羅戈夫:後勤顧問

捷列沙托夫:炮兵教練

建校初期的三年中,蘇俄支援的學校經費超過200萬盧布,另有價值400萬(另一說為600萬)盧布的武器軍援,應該說,蘇俄的援助是黃埔軍校的經費、器械、教員的基礎班底。

第二部分是國內教官。

校長:蔣介石

黨代表:廖仲愷、汪精衛

校務委員:李宗仁、白崇禧、程潛

政治部主任:汪精衛(兼)、戴季陶、邵元沖、邵力子、周恩來、周佛海、包惠僧、熊雄

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後轉正)、葉劍英、張申府、魯易

政治教官:繆斌、瞿秋白、張秋人、蕭楚女、高語罕、郭沫若、聶榮臻

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人員合影

以下不再列舉政治、後勤、招生、校務、軍需、軍醫各部門,主要介紹軍事類教官。

戰術總教官:何應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戰術教官:顧祝同、劉峙、陳繼承(三人皆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兵器教官:錢大鈞(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炮兵教官:陳誠(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以上可以看出,在黃埔創校前期,軍事類教官主要由蘇俄外教擔任,蘇俄退出後,才是留日系和保定系挑大樑,隨著畢業生的日益增多,也有一些出色者留校任教。
黃埔是國軍將星的搖籃,黃埔的教官更是國軍最早的軍事統帥。閃耀在北伐、新軍閥混戰、抗戰中。何應欽、陳誠、顧祝同、蔣鼎文、劉峙、張治中都是黃埔教官,不論功過對錯,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何應欽

何應欽在黃埔沾了小夥伴王柏齡的光,可惜王不成器,何自然就是蔣介石之下的人了。

在北伐戰爭開始後,何就是第一軍軍長。

何的能力就在於其親日、和蔣微妙,但蔣又不得不用他。

(何應欽)

之所以能這樣無非兩點:第一就是業務能力極強;第二就是人緣好。這兩個都做到了無可替代,也就只有他了。

2、陳誠

教員出身的陳誠是最有家國理想了,他的最大目標不是成為優秀的軍人,是想經略國家,安邦定國。

但他很長時間裡一直是以優秀軍人面貌出現。在中原大戰中,一舉成名。

抗戰初期,血戰羅店;中葉,血戰石牌,都是他的嫡系部隊十八軍的傑作。

因為軍功與貴人,他也有了自己的系統,號稱「土木系」。

3、顧祝同

顧祝同是革命青年,在保定軍校畢業後,果斷去了廣東投奔國父。在黃埔軍校成立後,任軍校教授部中校戰術教官,之後兼管理部代主任職。

顧祝同的軍事才能不算傑出,但遇上國民黨的上升期,自然水漲船高。

抗戰開始後,就是方面大員,尤其是長期擔任三戰區長官。雖然戰績一般,但也被蔣倚為干城。

4、蔣鼎文

蔣鼎文也是一位革命青年,在黃埔成立後,放棄肥缺,來擔任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學生隊區隊長,之後任上尉軍事教官。

在東征、北伐中,蔣鼎文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展現;在中原大戰中,更是以飛將軍著稱。當然他的軍事才能也就定格在了師長階段。

抗戰後期的豫中會戰,三十五天丟四十城,顏面丟盡,自此退出軍界。

5、劉峙

一頭豬是他的稱號。在早年,他也是革命青年,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

在黃埔軍校成立後,擔任軍校擔任戰術教官,之後調校本部參謀處當科長。

在東征、北伐中表現優異,在新軍閥混戰中,也是屢建戰功。

但抗戰是他命中的劫數,在抗戰初期,平漢線作戰一潰千里。

在後期老河口作戰中,再次後退即退。

總結:

黃埔教官在中原大戰的時候已經獨當一面,到了抗日戰爭,都已經是軍事統帥層面。其作戰能力高低不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