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郭志祥(圖)和善願愛心協會的志工而言,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在弱勢者的最後旅途,他們盡力相送,希望他們能走的安心。(圖/記者李依頻攝)

哲學名言:「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為了幫弱勢清貧解決死亡可能帶來的經濟、心理和情緒壓力,善願愛心協會無償替陌生人殮葬,在三千場的告別裡,替每位亡者送行,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善願愛心協會行善的起源,要追溯至會長郭志祥21歲的時候。

1981年,郭志祥班上的林同學胃穿孔必須開刀住院,但林同學家境困難無法支付手術費用,當時郭志祥自告奮勇號召其他同學一起分組發海報賺錢救他,眾人齊心下,短時間內就籌到錢,幫助林同學順利進行手術。

這次經驗讓郭志祥感到助人的快樂,神奇的是,也讓從小糾纏他的氣喘病不再發作,更開啟他行善的道路。


▲郭志祥21歲時幫助同學籌措開刀費用,開啟他行善的道路。(圖/郭志祥提供)

35歲時,郭志祥存了一筆積蓄,決定創立「善願愛心協會」,用「募人不募款」的方式,希望招募志工親自關懷臺灣的弱勢家庭,讓志工更瞭解個案的情形,也能將善款確實交到弱勢家庭手中。

據瞭解,該協會自1996年成立後,除了關懷弱勢家庭外,其中還有項特別的服務──「弱勢家庭全套免費殮葬服務」。

一般而言,「殯葬」是許多人忌諱的領域,無言的死亡氣息總令人退避三舍,為什麼郭志祥會願意「蹚渾水」?

談起這段淵源,時間要先拉回千禧年前,那時郭志祥觀察到很多的弱勢家庭,沒有能力花幾十萬為家人安葬,高額的殯葬費用令他們不知所措,只好急忙向親友或地下錢莊借錢,但結果卻招來負債累累,而無法重新站起、失去生存希望,因此他創立「弱勢家庭全套免費殮葬服務」,協助弱勢殮葬。


▲為了避免弱勢家庭因殮葬揹上債務,而失去生存希望,郭志祥創「免費殮葬」幫助孤貧。(圖/李依頻攝)

萬事起頭難,「免費殮葬」聽起來不可思議,郭志祥坦言:「剛開始很多人會以為是詐騙。」所幸轉介的政府或社工單位,也幫忙向個案說明這項服務,越做越久後,才漸漸獲得個案信任。

據瞭解,這套免費殮葬服務是由協會志工自掏腰包,向協力廠商採購近乎成本的喪葬用品,依照亡者的宗教信仰,從接大體、引魂、頭七、告別式佈置、師父誦經、洗身穿化、火化到晉塔,都一一出錢出力處理,除了協助弱勢家庭節省喪禮經費外,也給予支持和安慰。

郭志祥說,根據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資料顯示,平均喪葬費用約40萬元,他希望透過這項服務,來幫助亡者安心前往另一個世界,也避免讓沒錢埋葬親人的家屬,因為「死亡經濟」,失去對未來的信心。


▲善願愛心協會定期關懷弱勢孤貧,默默行善。(圖/郭志祥提供)


▲善願愛心協會定期關懷弱勢孤貧,默默行善。(圖/郭志祥提供)


▲善願愛心協會定期關懷弱勢孤貧,默默行善。(圖/郭志祥提供)

至今協會已服務約三千件的免費殮葬,這一路走來,郭志祥接觸太多生死,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兩位少女的故事。

2001年仲夏,一位家境清寒的16歲少女,馬不停蹄地打工來改善家裡的經濟問題,某天少女為了節省電費跑到住家頂樓乘涼,卻意外失足腦死,家人考慮許久後,決定捐贈女兒的心臟跟肝臟,讓她遺愛人間。

而肝臟的受捐贈者,是名16歲腦性麻痺少女,她的父母是生意成功的珠寶商,因緣際會下,因為意外身故的少女捐肝,使這位有錢人家的少女獲得重生。

「弱勢家庭的少女死掉了,有錢人的少女活過來了,事實上這個心理的衝擊很大。」從郭志祥的角度來看,捐肝救人是一樁美事,但對於貧死富生的命運,也讓他不勝唏噓。

此外,張太太的際遇更讓他感到十分痛心。

張太太有2個兒子、2個女兒,但這4名孩子都陸續從華中橋跳河自殺,其中小女兒的遺體遲遲未找到,加上家境困苦,也無法給死去的孩子們隆重的喪禮,其中有3個孩子必須共用一個牌位。這些接二連三的噩耗,讓張太太萬念俱灰、試圖自殺,所幸後來被人救起,送往療養院治療創傷症候羣。

張太太牽掛著死去的孩子,導致罹患憂鬱症,必須每週看精神科,某次她向醫生說,兒女每天都向她託夢,頻頻跟她說:「好冷」、「沒衣服穿」,她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醫生和社工得知後,轉介善願愛心協會,透過協會的免費殮葬,幫張太太的小女兒和其他孩子辦了一場沒有大體的喪禮,藉此給予親友安定的力量。

而喪禮結束後,在華人傳統觀念「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下,協會仍持續幫張太太找小女兒,後經熱心警官、檢察官協助,2013年終於在中和第五公墓發現一具女性無名屍就是她的女兒。找到大體後,郭志祥和志工們除了幫亡者入土為安,更再辦了一場有大體的喪禮。

透過圓滿的送行,張太太有機會和兒女好好說再見,也放下懸宕的傷心往事,讓她有勇氣和其他家人繼續向前走。

「每個逝去的生命不分身分、不分貴賤。」

對郭志祥和善願愛心協會的志工而言,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在弱勢者的離世旅途裡,他們盡力相送,陪伴亡者和生者都能走的不孤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