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

大世界是今年1月份上映的電影,也沒多久。觀影的還是那批觀眾,電影不變,看電影的人也沒有變,結果不會差太多。

即使,它是十年以後上映,觀眾仍然不會買單。

題主有此提問相信也是對影片的藝術價值有一定認同的。畢竟提名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和金馬最佳原著劇本,還獲得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佳導演。

但是,它離普通觀眾太遠了,沒有商業賣點。

影片幾乎是導演劉健以一人之力完成的,作畫、劇本、導演等等甚至還有配音工作,這造就了影片強烈的個人風格,但是也帶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太私人化。

如果是宮崎駿或者新海誠一個人花費數年時間完成一部影片,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宣傳點。但是,在大世界之前,普通觀眾可知道劉健是何許人也?

儘管影片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分格使得整部影片非常完整,不會出現斷裂的現象。但是,這種分格卻不太討喜。

看看現在市場上的動畫。迪士尼的3D動畫,日本的美型風(人物設計、背景都蒙上一層美顏濾鏡一樣),即使是近期法國動畫電影《大壞狐狸的故事》也是小清新的。那種粗糲的、現實的不受歡迎。

再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它太不像一部動畫片了!

因為沒有動起來!看電影的時候就好像放著一個PPT,然後有人在配音。一般人怎麼受得了?

《大世界》的故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昆丁或者說是蓋·裏奇式的犯罪故事。黑色幽默,現實主義。影片呈現出的城鄉結合部式的場景和各色貪婪的、愚蠢的、暴力的、神祕的人物都給人極好的觀影樂趣。

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作高深的,現實又荒誕的對話也讓人若有所思。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完全屬於劉健導演的電影,但是不是屬於觀眾的電影。它能在大銀幕上上映其實也是一種幸運,於影片於觀眾於導演而言,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