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當是情懷拿的高分吧,沒什麼可恥的。

1997年有一部好萊塢科幻電影叫超時空接觸。

他在開篇3分鐘內介紹了宇宙背景,接著花8分鐘展現女主從小到大的背景和性格鋪墊,然後在6分鐘內,讓男主和女主完成了從見面到上床的整個過程。

整個電影的時長是兩個半小時。

說這個什麼意思?

婦聯有十年二十二部漫威電影的基礎,更別提時間更久的漫畫基礎,這個基礎是任何其他單個電影所不具備的。

在一部電影中你可能只能用10分鐘去鋪墊一個人物,用緊湊的一個小時去完成一個性格的成長或反轉;時尚一點你可以嘗試多線並行,快節奏剪輯,嘴炮,昆一下,奇一下,讓人物在敘事過程中逐漸豐滿。

然而整個漫威電影可以用奢侈地1~3部電影敘述一個人物,每部電影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他用流水線劇本和工業質量保證平均質量,不崩壞不賠錢,持續十年直到今天收尾。

在這個基礎上,他要保證每個英雄的獨特魅力和個性,讓每個故事之間因果串聯,並在各路線索的聚合時,展現矛盾的衝突和解決,力量體系的自洽,角色性格之間的衝突和化學反應等等——且不說他們最終做得如何,但這龐大的工程,他們做到了——這就是所謂「情懷」的基礎。

而這個情懷的基礎雖然在廣大批評家眼中是那麼下作和不值一提,但在無數人眼中是夢寐以求的——別說情懷不值錢,我告訴你,你能搞出情懷,那情懷就是值錢的。

這裡不拿球來比——因為本來也不是一個類型的電影,且我相信提這種問題的人就是想來蹭那麼一波——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給球打五星是有情懷成分在裡面的。

願中國科幻越來越好,這是情懷。

為魔獸世界中的青春揮淚,這是情懷。

對遊戲和閃靈的致敬,這是情懷。

我是你的父親,這是情懷。

這些都是可變現的好情懷。

那與陪伴自己十年的超級英雄作別就不是了嗎?


著啥急,一部電影最初上映時,會去看的人一定是對該作品有所了解甚至是已經看過前作並且喜愛前作的人。

這樣的人打的分數一定是偏高的

尤其是婦聯這種超熱門長篇大ip,只要續作做的不是太差,或是太政治正確,初期的評分一定會高上天

等過一個來月,普通觀眾也打了分,再討論也不遲

另外,最開始沒注意到題主還拿流浪地球來對比,現在懷疑一下題主的居心

底下的回答已經有兩個誇婦聯踩流浪地球,感覺題主像是倒鉤狼


美國電影工業成熟啊。

去看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這種電影——肉眼可見的中國電影工業不成熟,最成功的地方基本是從好萊塢拿來的先進套路

我都不說創作,單說這宣傳發行的能力,中國差的簡直是十萬八千里。

不說別的,我一個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雷神蟻人啥的一部沒看過的人,復仇者聯盟一二三部加一塊在電影頻道還是哪兒的看了幾十分鐘,一個一點沒興趣去看的純吃瓜路人——我都對復仇者聯盟4鋪天蓋地的宣傳討論吸引了興趣——甚至連劇透都看完了。

中國哪部電影能做到這點

做不到。

承認差距是第一步。


看這個回答就知道又要人把《烏合之眾》扯出來, 果不其然, 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

但我借用心理學專業答主@Cairo 的一段話:

《烏合之眾》之所以能常年霸榜社科類暢銷書,一個可能的,沒被上面的答主們提到的原因應該是:此書在塑造鄙視鏈上十分有效。讀完的人,如中學時的我會很快形成一種眾人皆醉俺獨醒的飄渺快感。從此我就和那些被洗腦的庸眾不一樣了。

其實不過是被另一種極端觀點又洗了一次罷了

很遺憾的是,西方學界最近百年來對群體行為的研究,早已拋棄了勒龐的理論。可以說,勒龐在今天的主流社會心理學中並不佔據一席之地。用聖母大學社會學教授Daniel J. Myers在一篇論文(The Diffusion of Collective Violence: Infectiousness, Susceptibility, and Mass Media Networks)中的話來說,勒龐式的群體觀念已經被後來的學者們徹底駁斥了(「have been thoroughly debunked」)。Myers本人的研究重點即是社會運動和集體行動中的擴散模式。

其實仔細想想便很容易發現勒龐理論中的粗糙乃至不合理之處。當我們從個體走進集體,真的就會發生從理性到非理性的轉變嗎?這種突然的轉變未免過於神奇?回想我們置身集體的時刻,真的成了喪失了頭腦、任人擺布的木偶嗎?這種理性-瘋狂的二分法,未免過於絕對?

引用來源:

如何評價勒龐的《烏合之眾》??

www.zhihu.com圖標

回到影片來說, 至於影片值不值豆瓣這個分數, 我們還是拿其他評分網站的數據來說話

(杠精不要說跪舔洋人的評分網站哦, 當初在流浪地球時大把知乎千贊論證豆瓣不合理的時可就拿imdb進行對比的)


先來IMDB:

IMDB摺合分數8.9, 位列影史第5

(摺合分數是在考慮過打分人數, 剔除極端高分和極端低分的一個分數)

總分9.1, 打分人數188K, (總分沒有考慮到打分人數的影響)

好吧, 你說IMDB 的粉絲沒有被演算法剔除乾淨, 不公正.

我拿專業影評人分數說話總可以吧? 他們閱片量遠超常人, 而且常常保持對商業片的鄙夷.

專業影評人共有380人打分, 96%給了好評, 92%觀眾喜歡

(注: 雖然爛番茄引入了大量非專業人士導致評分變水, 但是打分的閱片量都是1000+, 我認為還是有說服力 的)

mtc 77分, MCU 中top 3 評分, 其中不乏華盛頓郵報這樣高冷的權媒給了滿分

(注: mtc分數很嚴格, 80分以上就可獲得"此生必看"的認證)

好吧好吧, 你說不能以美國人審美來看待影片, 我們看看我們近鄰韓國評分:

韓國naver觀眾評分, 9.55(此處觀眾必須是買票了的觀眾評分)


順口提一句, 復聯4全球截止目前已 12億美元, 大幅刷新影史紀錄, 如果按照復聯3 的票房走勢來看, 復聯4穩超阿凡達拿到全球票房影史第一

(關鍵是雖然口碑評分比3好, 複製3的走勢很難, 畢竟開畫高了那麼多, 不過影史票房第二的位置已經板上釘釘了)

回到問題, 復聯4為什麼有這麼高評分?

有人說粉絲向電影, 粉絲無腦刷10分就完事了.

真的么? 《星戰》有著世界上top2電影粉絲數,了解一下《星戰8》的評分是怎麼跪的? 你去imdb網站翻評論,《星戰8》幾十頁全是1分評價。


另外, 選自評論區和其他回答

精神外國人會一直有市場的,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怎麼看個電影還上升到是否愛國了?

戰狼2 的動作指導指 用的是《美國隊長3》的, 也不是純國產, 要不你也來抵制一下呢?

前些天電影局還專門放出風來, 包括願意加大力度引進外國片, 開放保護檔期這些關鍵改革, 我們的文化部門在不斷改革, 怎麼有些人還越活越回去呢?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的系列電影就非得有人站出來大喊「我不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還非得質疑別人的喜歡的真實性,莫名其妙的指責你跟風。我這麼大歲數了,從《無敵浩克》開始看漫威電影,和老公結婚前約會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復仇者聯盟》,都快生了瞞著家裡人和老公去電影院看《美國隊長2》,觀影全程捂著肚子就怕孩子嗨了要出來。孩子出生以後生活變得很累,每天都有很多瑣碎的事情等著去處理,我錯過了很多口碑佳片,就連在電視上好好看一部電影都成了奢侈,但是我和老公會等孩子睡了,把孩子交給姥姥,為了看《美國隊長3》買晚上9:50的場看到12點再回家。除了《雷神3》因為我舅舅住院我一直陪著舅媽在醫院沒去電影院看過,其他的電影院上映我都是第一時間跑去看。

現在我的孩子都五歲了,他能進電影院陪我看最終章了,他經常和別人說我爸喜歡鋼鐵俠、我媽喜歡美國隊長、我喜歡蜘蛛俠。但是這部電影我沒有帶孩子去,因為這是我對自己心目中的超級英雄告別,如果孩子問我為什麼流眼淚,我想我不知道怎麼去回答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