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有語言理解能力的小孩子


不同階級,不同教育程度,遇到不同的場合,他們的處事態度就是不同的。

你可以想像你個農村大漢學一個文人說話慢條斯理,輕聲細語,咬文嚼字是多麼的違和,那你也應該想像得到一個知識青年在淳樸的鄉下,和村民們咬文嚼字,慢條斯理是多讓人想上去抽兩巴子讓他說麻利點兒。

有些人喜歡看見不文雅的行為就開始評判別人的素質高低,其實,這樣的人除了找到一點點自我滿足的優越感,往往還暴露了自己低下的人格。

有一個詞叫不知者無罪,在公眾場合有人大聲說話不禮貌,這個時候在旁默默鄙視,吃瓜看熱鬧的人又有多高尚?如果遇到了,上前提醒兩句,如果他繼續我行我素,再鄙視不遲。

教育程度低有時是導致人們在一些場合做出不禮貌行為的部分因素,那是因為他們主要的生活區域沒有這些約束,有人提醒,他願意改,你就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有素養的人,他知錯不改,那時候才該質疑對方的素質。一個人的素質,不僅僅是單單的一兩句話,幾個動作,或者教育程度高低來評判的。


謝邀。

什麼環境造就什麼行為。

如果是嘈雜的公共場合,大家說話都靠吼,不尖叫都談不了事,你還會覺得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是錯誤的嗎?

如果是安靜的環境,你應該保持紳士的人文關懷,自戀到頂對萬事抱持愛憐,先可憐他,影響你再提醒他,威脅你再打死他。

以上,最終解釋權歸本人所有。


對這種人我覺得很無語,充滿鄙視,尤其坐地鐵的時候經常有人大聲說話或者把手機看視頻放在外音,我看並不是這些人都是教育程度低的,這可能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缺少對其他人做考慮的習慣。很多國外的國家都會注重自己的行為對其他人帶來的麻煩,他們會有一個界限。別搞得公共場合像個菜市場,在中國我感覺人多素質不一,總有人大聲說話,除了鄙視沒有別的辦法了

今天在一個教學樓一個半封閉學習區域遇見一個在大聲跟女友視頻的人,本來情緒不佳的我,就跟他說,同學能不能找個小教室聊天,不要在這邊大聲說話。由此,引發了劇烈的爭吵--

他:這裡是公共區域,公共區域就是可以大聲說話

我:這裡是半封閉學習區域,當有別人在學習的時候,你至少應該顧慮一下是否會打擾到別人,可以詢問一下對方

誠然我對他的態度很生氣,但其實也沒有生氣的必要。

只能說是觀念不同,這裡的觀念並非「公共區域是否可以大聲說話」,而是「一個人應當遵守社會的最低秩序(只遵守強制性規定-不在圖書館裡大聲說話;在公共區域這種沒有強制規定不能大聲說話的區域,就可以自由選擇),還是應當遵守一個較高的道德標準(顧慮他人感受,不在公共區域大聲說話)」。

這其實涉及到個人選擇。

有些道德標準成為了法律,人人都應當遵守;而沒有成為法律的道德標準,則在於個人選擇。

那麼,選擇較高道德標準的人能否要求其他人做出同樣的選擇呢?

儘管在這場爭吵中,我顯然選擇了「是」,但是我並不認同自己的選擇。我可以不認同別人的道德選擇,但我並沒有權利去干涉別人的選擇。

所以,以後遇見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的人,我會默默帶上耳機,或者換一個非公共場合。


盯著看,鄙視的眼神


如果實在影響到自己了,可以稍微提醒一下。討論如何看待,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可能會顯得有些不禮貌或是沒素質,但不同的人性格不一樣,在意的東西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