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漢昭帝始元六年,在聽取了杜延年「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時政,示以儉約寬和」的報告後,霍光便「因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參加這次會議的一方是「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毋於天下爭利」的賢良文學,另一方是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反對廢除武帝生前所推行政策的政府官員。桓寬對這次會議進行了詳實的記錄並在日後進行了整理,編定成一部《鹽鐵論》,所以歷史上一般稱這次會議為「鹽鐵會議」。

鹽鐵業,一直是古代社會最最賺錢的行當之一。這些賢良文學不是一直在強調「毋於天下爭利」嗎,一直要求政府放寬對鹽鐵的專營權嗎,那麼桑弘羊就用事實來解釋為什麼政府必須控制鹽鐵專賣權:「夫權利之處,必在深山池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這也就是說開採鹽和鐵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一般百姓根本就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所以一旦國家再次的允許鹽鐵私營,獲利的只是這些豪民。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巴寡婦清,卓王孫等就是依靠開採鹽鐵而而富甲一方的。吳王劉濞,「東煮海水為鹽」以致「國用饒足」,然後造成七國之亂。國家沒有收回鹽鐵官營權,讓本該屬於國家利益的鹽鐵落入了私人和諸侯王手中,不僅減少了政府財政收入,也為分裂埋下了禍根,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更不符合中央集權被加強這一歷史趨勢。

歷史的事實也告訴我們,鹽鐵實現官營使得「縣官用饒足,民不睏乏」,滿足「軍旅之費,毋蓄積以備乏絕」,併產生了「離朋黨,緊淫侈,決兼并之路」的效果。只是在實行的過程中,由於監管不利,出現了諸如官商官商勾結的問題,損害到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而賢良文學們,絕口不提鹽鐵官營帶來的種種好處,單單抓住了一點點的瑕疵,就大肆抨擊鹽鐵官營的政策,這顯然是有些以點蓋面了。

和鹽鐵官營的實質一樣,酒榷就是國家控制酒類的生產和經營銷售,嚴禁私人自由釀酒和買賣。在那個時代,農業生產還不是很發達,使得酒類也成了暴利的行業,所以當然也是國家壟斷的重點行業。賢良文學們大肆抨擊酒榷,桑弘羊堅持認為這是「興大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鹽鐵官營的問題一樣,賢良文學們還是沒有全面的看待一個問題,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眼前的不足,卻忽略了深層次的,長久的益處。

平準法是由中央政府在長安設置平準官,按市場需求的不同,收購或拋售貨物,控制市場平穩運行。均輸法是由中央政府在各地設置均輸官,一方面負責將各地物品上交到中央,另一方面「盡籠天下之貨物」,運往全國不同的地方「貴即賣之,賤即買之」,配合著中央的平準官調節地方市場,也為國家賺取一部分收入。平準均輸配合實行,已初步具備了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發展的影子。

桑弘羊推行的平準均輸法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從總體上講它是包括財政干預和充實財政在內的具有全局和長遠意義的宏觀調控政策。首先,從這一政策推行的時間和空間上看,它不是西漢王朝一時的權宜之計,也不是僅在哪一個局部地區實行的政策,而是西漢王朝在全國範圍內長期推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其次,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與調節,涉及到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調節,涉及到國家與社會,特別是與富商大賈之間的市場佔有份額和利益關係的分配與調節,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社會貧富之間的利益關係。

桑弘羊很自豪的說:「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其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但賢良文學們卻不認同「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市,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准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和鹽鐵官營一樣,平準均輸在操作過程中肯定也會暴露一些問題,但對比平準均輸所帶來的好處,這些問題便顯得微不足道。

以上便是鹽鐵會議中在經濟領域雙方爭論最集中的三個方面,桑弘羊用事實和自己的雄辯之才,在這次大辯論中完全佔據了上風。會議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是不了了之,雙方各自都各自妥協退讓一步——鹽鐵與酒榷在局部地方被廢除了,而平準均輸和武帝時期的其它經濟政策依舊執行。

很顯然參與辯論的雙方都沒有贏,真正的贏家只是提議召開這次會議的霍光。一方面桑弘羊的執政理念受到了一定的質疑與否定,其勢力也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另一方面這些賢良文學受到了霍光的欣賞,便更加堅定的站在了他的身邊。這些都為日後霍光推行他的執政理念,甚至他進一步的專權打下了堅定基礎。

霍光是贏了,可西漢王朝卻是輸了。鹽鐵會議後,尤其是桑弘羊謀反被殺後,武帝時期一系列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被逐漸的廢除。經濟上放寬控制,鹽鐵與酒榷這些「暴利」行業的控制權又重新回到豪強勢力的手裡,他們便又開始肆無忌憚的擴張利益,使得階級矛盾更加的尖銳化。

依靠著雄厚的經濟勢力,很多豪強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裡,逐漸演變成為門閥,形成了強有力的門閥政治,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范曄說:「西京自外戚失祚,東都緣閹尹傾國」,具體到西漢的滅亡,直接原因就是屬於豪強階層的外戚一批接一批的專權。他們自身實力雄厚,又和皇室有著血脈關係,還能得到更廣泛的豪強階層的支持,再加之宣帝之後的皇帝多昏庸軟弱之輩,就使得權利慢慢的流失,直到西漢王朝被王莽顛覆。所以很多學者追根溯源的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興起,最開始是源於西漢王朝的,尤其鹽鐵會議之後,統治政策的改變尤其是在經濟方面調整也直接推動了這一階層的興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