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居然沒有下雨,而且氣溫還很不錯,着實有點奇怪;釣魚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博大物的願景,爲什麼呢?刺激、緊張,大魚未入護之前,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尤其是隨時都可能切線、爆竿,這種緊張和刺激,不釣魚的朋友,是感受不到這樣的氛圍的;至於大魚中鉤之後,什麼八字溜魚、牽引溜魚,全部都拋到了腦後,第一不要切線,第二不要拋竿,第三不要跑魚,除此之外,什麼技巧、祕訣,都是扯談。

  但是不管是怎麼個操作,凡是釣上過大魚,並且成功上岸的釣友,都會強調一件事,一定要把魚溜乏了再提竿,否則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比如我們以鯉魚距離,鯉魚是出了名的三板斧,什麼意思呢?

  野釣守到大鯉魚時,鯉魚會從中鉤開始,連續爆發三次,強有力的拖拽,但是經過了這三次的大力拖拽之後,就開始乏力了,當然,在實戰中,並不是說鯉魚只會爆發三次,而是至少有三次的反抗力度,最大,感覺非常的明顯;但是,並不是說,克服了這三次的爆發,就算是溜疲了,比如魚尾抄魚、魚頭磕到抄網、魚頭磕到近岸、溜魚時魚拖拽魚線繞草,這些事都是有可能導致脫鉤跑魚,換句話說,就是魚還沒有溜乏。

  那麼怎麼樣的標準,纔是把魚給溜乏了呢?我們總結出三個標準來:

  第一、魚的遊曳方向,完全可以被我們指引,指哪,魚就往哪裏遊,期間沒有多大的反抗力度

  這個標準是我們普遍認知的,當溜魚時,能做到如臂揮指,指哪遊哪,而且魚竿的大彎弓現象明顯減弱,不會時時都是彎弓,大把處的拖曳力度明顯減輕,可以初步認定,大魚已經被溜乏了。

  第二、魚肚翻起來了,背鰭翻下去了

  魚在水中如果脫力了,表現爲魚肚翻白,背鰭平躺,正常情況下,魚是不可能讓肚子翻白,據說這個動作,會導致魚的大腦缺氧,同時,這個動作很傷魚的脊椎骨,也就是魚身上那根大刺。所以一般我們溜魚,溜上十幾個回合之後,如果僅憑魚被我們的竿稍隨意拖曳,就認爲魚被溜乏了,是不保險的,還要以魚肚是否翻白爲參照。

  第三、魚主動嗆水

  魚嗆水這個動作,只會在大魚溜魚時出現,一般表現爲,在魚肚翻白時,魚頭被提的脫離水面,魚的大半個身子還在水面以下,但是魚會掙扎一下,魚頭扎進水裏,然後在被我們提出水面,當出現魚肚翻白,魚主動嗆水,然後一直到我們提竿,魚頭出水,無法主動紮下去嗆水時,至此,只要不是抄網抄魚尾,那大魚上岸,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