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今天咱們來和您聊一個話題,這就是溼氣重的表現。

  這是個老話題了。

  一直以來,“溼氣重”作爲養生保健領域裏的高頻詞彙,很受人們的重視。

  那麼,溼氣重的表現 到底是什麼?

  僅僅是傳說中的“大便衝不下”、“身上長肥肉”嗎?

  本篇文說,咱們就來仔細地,從中醫學的角度分析一下。

  其實,如果我們身體裏有三個地方出現發黏、黏膩的感覺,就意味着溼氣較爲嚴重了。

  第一、嘴巴

  口中黏膩,是溼氣重的主要表現之一。

  口黏膩,清代中醫學把它歸結爲“口粘”、“口舌粘膩”。

  這個現象,往往伴隨着其他的問題,比如口苦、口甘、口酸等等。

  但是主要的感覺,還是嘴巴里黏糊糊的。

  脾胃,上直通於口。脾胃運化失常,使得溼邪困於中焦,就會直接上泛於口,形成嘴巴里頭的黏膩。

  具體來說,這裏面可能有寒溼、溼熱以及痰熱三方面的因素。他們在各自表現上,雖然有所不同,比如寒溼困脾的,可能苔白膩而水滑。

  溼熱、痰熱困脾的,可能苔黃膩而舌質紅,但是總地來說,口中黏膩是共同的特點。

  口中黏膩怎麼辦

  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之外,在這裏,咱們給您推薦一個“豐隆穴”。

  豐隆穴,是中醫裏面公認的除溼大穴。它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經常揉按兩側豐隆穴,對於改善痰溼蘊積的局面,很有幫助。

  第二、頭髮黏糊糊、油乎乎,易脫落

  一般來說,我們的頭髮出現異常,多以脫髮爲主要症狀。

  引發脫髮的原因,長期以來被認爲無外乎肝腎不足、血虛風燥等等。

  但是近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尤其是肥厚油膩飲食的增加,使得在脫髮的患者裏面,證屬痰溼上蒸的越來越多。

  具體解釋,就是痰溼內積,久而化熱,溼熱燻蒸於上,影響了氣血對髮根的濡養,於是脫髮。

  由於溼氣燻蒸日久,則頭皮脂溢過多,頭髮顯得油膩。這類人的頭髮,一天不洗,第二天就沒法看了。

  上述的現象,在不少肥胖人士身上是常見的。

  這樣的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可以適當多用一點茯苓。

  茯苓,能健脾,可以化散溼氣之源,同時還能利溼,將有型之溼邪排散掉。取茯苓15克,同粳米50克煮粥,每天1劑,清晨空腹服即可。

  第三、經血黏稠

  經血黏稠這件事,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裏面就專門有“色深紅而稠”的記載。

  這種現象的形成,和溼熱蘊藉、痰溼下注有直接的關係。

  簡單說,如果我們飲食不節,過嗜肥甘厚味,則溼熱鬱結於體內,就容易下注成經血的黏稠。

  總而言之,嘴巴、頭髮、經血,這三處發黏,是中醫學裏面比較受重視,而且在病因病機方面比較明確、經得起實踐推敲的溼氣嚴重的表現。

  去溼氣的方法: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而且還可以促進器官運作,從而加速排出溼氣。

  比如:跑步、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從而增加人體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第3招:避環境的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

  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