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爲山東省地級市,其共轄四區八縣,這八個縣都歷史悠久,哪個不是千年古縣呢?實際上,這是一個僞命題,濰坊所轄八縣都有兩千年以上建制史,其二歷史上曾爲州,尤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青州最爲有名。

  山東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北端、黃河下游,是我國曆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之一,歷代均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各地也都有着極爲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濰坊地區就爲其中的代表之一。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山東省地級市,爲山東人口大市、面積大市、經濟強市,古稱”濰縣“”濰州“,現以風箏著名,是聞名世界的”世界風箏都“。

  濰坊市域歷史悠久,歷史上曾是山東地區的核心區域,其中其所轄青州市歷史上更是山東自南北朝至明初一千多年間的“省會”。現在,濰坊市共轄四區八縣,這八個縣都有着悠久的歷史。

  青州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爲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現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更曾是山東的中心。青州,最早爲古九州之一,西漢時漢武帝分全國爲十三州,青州就爲其一,但此時的青州僅爲一個監察區,到東漢時才逐漸演變爲行政區並有了固定的治所。青州最早的治所爲臨淄,晉時移治廣縣(今青州)後開啓了青州千多年的輝煌。

  青州市域最早的建制爲廣縣,其置於西漢初,有兩千多年的建制史。晉時臨淄縣、齊郡、青州移治於此,稱臨淄縣,北齊益都縣移治於此後除建國前後短暫設青州特別市外以益都爲縣名長達一千四百多年,1986年益都縣改設爲縣級青州市。

  臨朐縣,位於山東省中部、濰坊市西南部,爲地級濰坊市轄縣,其地處沂山北麓、彌河上游,縣境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遺蹟衆多,其中縣境內的沂山更是我國著名的“五大鎮山”之“東鎮”。臨朐古爲“齊之朐邑”,有兩千多年的建制史,其設縣於西漢初,因縣治東臨朐山而得名。

  諸城市,位於山東省中東部,爲山東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是一座在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城市。諸城,相傳因舜帝生於境內諸馮村而得名,有“舜帝之都”之譽。春秋戰國時期,諸城爲魯之諸邑,西漢置東武縣,因東武山而得名,漢武帝之後爲著名的琅琊郡郡治。

  說起來,諸城與臨沂頗爲有緣,都曾爲琅琊郡郡治,諸城爲西漢,臨沂爲東漢,而臨沂著名歷史人物諸葛亮的祖籍地也爲諸城。隋時改東武縣爲諸城縣,爲密州治,自此開啓了近八百年密州建制史,到明朝初期,省密州存諸城縣,明清時均屬青州府。1987年,諸城縣改爲縣級諸城市。

  密州,因北宋蘇軾曾於此任知州而聞名於世,蘇軾再次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篇,這三篇也被統稱爲“密州三曲”,都是蘇軾衆多作品中的名篇。此外,張擇端、趙明誠等名人也都爲密州人,明朝之後的名人則有劉統勳、劉墉、王盡美、臧克家等。

  高密市,位於濰坊市東部,爲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是齊國名相晏嬰、東漢經學家鄭玄、現代作家莫言等人故鄉。高密,因縣有密水而得名,置縣於秦代,是濰坊市境最早的縣治之一,兩漢時爲高密歷史上的巔峯時刻,是膠西國、高密國、高密郡等治所所在,自南北朝始高密縣多隸屬於以諸城爲治所的城陽郡、高密郡、密州等,到元朝時才改屬萊州、萊州府、膠州等。1994年高密縣改爲縣級高密市。

  壽光市,位於山東省中北部、萊州灣畔,是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壽光古屬青州,春秋戰國爲齊國地,秦時縣境就已置縣,壽光縣西漢初就已出現,但兩漢至隋朝時期今市境建制複雜、縣治變化頻繁,隋朝以後壽光縣建制才基本穩定。歷史上,壽光多屬青州,1993年改縣爲縣級壽光市。壽光現因蔬菜種植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蔬菜之鄉,歷史上也是我國最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的故里。

  安丘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濰坊市南部,是山東省由濰坊代管縣級市。安丘地處魯中山區東北邊緣,境內環境優美,是濰坊重要的水源地。安丘西漢景帝時置縣,有兩千一百多年建制史,歷史上曾有誅郅、牟山、昌安、輔唐、膠西等縣名,北宋初改膠西爲安丘後縣名沿用至今。1994年,安丘撤縣設縣級安丘市。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萊州灣畔,爲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昌邑古稱都昌,都昌縣設於西漢初,兩漢時今縣境還有平城、下密等縣,隋唐時期境內諸縣併入北海縣(今濰坊),北宋初析北海縣置昌邑縣,沿襲至今。

  昌樂縣,位於山東半島中部,緊鄰濰坊市區,爲濰坊市轄縣。昌樂歷史悠久,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後封姜太公於齊,都營丘,今昌樂營丘鎮就爲齊初都所在(一說臨淄)。春秋戰國時期,昌樂稱緣陵,西漢初於此設營陵縣,並於營陵置北海郡。隋初,營陵改稱營丘,大業年間併入北海縣(今濰坊)。營丘於唐初曾短暫復置,但到北宋初纔再次於此設縣,稱昌樂縣,昌樂之名自此而始。昌樂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名相王猛、名將王鎮惡等名人故里,也是著名的藍寶石之都。

  本文由滄海桑田史海沉鉤原創,如果喜歡請及時關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