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共享經濟早已起步,如今大到幾噸的推土機,小到一條牛仔褲,共享之風氣盛行且樂此不疲。中國稍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靠國人「趕英超美」的決心和日漸加快的步伐,共享經濟未來可期。

新春將至,不如就農業這一領域,小編從國內國外拿來一二例子,與各位看官「煮酒話共享」。

農業領域的共享經濟需要調動所有我們可以共享利用的資源,依據資源來劃分,國外與國內都出現不同類型的企業或者組織,不妨長長見識,論論長短。

設備共享

農業領域設備一般為產業鏈上需要用到的大型機器,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烘乾機等都是農忙時才會用到,其他時候只能閑置。這體現出農民的一個痛點:剛需、大額、低頻。農業機械是必須的,但卻需要大額資金的投入,使用的時間集中,怎麼辦?

人們很容易想到公用或者租賃。比如德國農林業的社團組織Maschinenring,凡是組織裏的成員,都能夠共享使用機械設備。第一個Maschinenring社團作為農業支持組織於1958年在德國巴伐利亞成立,一開始從事高效耕地所需機械的租賃。很快農民們開始組織起來形成購買辛迪加(財團),為成員提供各種機械設備。

比如美國的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公司「庭院俱樂部」,它採取的就是一種典型的有形資產分享方式:他們將建築公司和承建商那裡閑置的推土機、挖掘機、反鏟機等重型機械設備出租,幫助前者獲得額外收入的同時,也省卻了不需要經常使用這些設備的小公司一筆不小的投入。

在我國,各地的農機合作社承擔了這一角色,擔負起實現農業從耕、種、收、管、運、貯全程機械化的重任。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為農機作業需求方和提供方提供匹配服務的第三方平臺,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比如「農機幫」、「幫農忙」、「e田科技」等。這些平臺的出現有利於機械的共享,但還需要做精做細。

人力共享

德國社團組織Maschinenring在發展的過程中把設備租賃的做法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它開始為企業提供一批有技能、勤勞的短期工人,理由是蠻簡單的,冬天農民的工作量很少,農場小不足以養活農民,賦閑下來的他們需要額外的收入。今天,超過258個Maschinenring社團分部的約19.3萬農民在全德國提供服務,佔德國全體農民的55%。

目前在我國,有如「農民貢」為具有房屋裝修技能的農民工提供平臺的少量「先驅者」。之所以在人力共享這一塊還沒有發展起來,農民職業培訓沒有落到實處是其癥結所在。若解決了這個痛點,湧現大量為其量身定製的共享平臺,對農民工返鄉助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增收有很大幫助。

農技共享

目前我國農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國內農技共享一是體現在線下,有些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他們的農場成了教育培訓部門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範基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習基地。

另外還體現在互聯網的農技服務商,比如「雲種養」平臺,比如發現良田曾採訪過的「農醫生APP」,平臺打破了農技服務自上而下的傳統方式,實現專家與農戶的無縫鏈接,讓農民能自主選擇專家、隨時隨地諮詢問題,讓專家能無界限地展示才華,凸顯個人品牌和信譽。

土地共享

土地流轉在國外一直都可以放開手腳去做,所以,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許多租賃平臺做得風生水起。

在國內,經過三權分置、取消農業戶口等一系列意見發布以後,土地流轉的這個話題也不那麼敏感了,目前在國內較大的網站為土流網,其創建於2009年,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累計了數量可觀的用戶,在農村節約閑置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顯成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共享的平臺。我們知道CSA是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城市周邊農場主的閑置土地放到網上租賃,而想要圓一個農田夢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賃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種,每天像農民一樣喫上自家種的有機蔬菜。

物流共享

借鑒城市的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困擾鄉村的最後一公里或許可以通過共享經濟模式去實現。例如「鄉村貨的」,主要是讓鄉鎮拉貨的司機和供貨的店主相互找到對方,但它可以讓貨車司機減少空車運行,提高運輸效率,節約成本。

再比如發現良田採訪過的項目:雲鳥。雲鳥是一個聚合物流需求方與承運方的平臺,需求方在平臺上發布運輸需求,平臺上的司機通過自身優勢競價搶得「生意」,同樣減少物流一直以來居高不下的成本,這在生鮮電商的冷鏈物流上具有優勢。

農業產業鏈條從產前的化肥、種子等農資、農業設施,到產中農業機具、田間管理,再到產後的加工、運輸、倉儲以及與消費者的社羣互動,這其中共享經濟模式的應用有非常大的一片空白可以填補,共享經濟模式大施拳腳的空間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未來,「共享經濟」與「互聯網+農業」融合加速,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三農」創新發展值得探索和期待。

?

本文由發現良田原創,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發現良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