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脸书

 

今天看到某立委在家乡选区召开记者会,抨击12年国教,我不反对他为家长发声,不过有点让我看不下去(理由请容我后述),忍不住再来写点东西;我的用意不是要反击谁,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理解这个新的游戏规则。确实12年国教制度有点畸形,身为2名小孩的家长,我希望教育制度可以更好,而不是在吵吵闹闹的状况下,把国家百年大计成为政治牺牲品。

 

最近不论是摊开报纸、打开电视,或是连线上网,12年国教的新闻总是如影随形,里面一大堆名词搞得大家雾煞煞,什么超额比序、志愿序,写作级分、等级加标示,有些不是很专业的报导又把名词搞得乱七八糟,到底这些是什么东西?

 

【从介绍名词来了解12年国教内容】

要搞懂这些混乱的名词,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下就容我从名词介绍告诉你12年国教制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 免试入学:虽然在上一篇已经简单介绍过这个名词,但免试入学是12年国教的初衷以及核心(现在看来讽刺,是严重走味的核心…)。所谓免试入学就是「不需要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这样够直白了吧。

 

不过高中职的状况与国中小不同,国中小的免试入学是依照户籍所在地的就学区来免试入学,12年国教的免试就学区却以整个「招生区」为概念,这就是让很多家长跳脚的地方。住在天龙国的我还是必须以天龙观点来举例:我的亲戚住在师大附中对面,但他的免试就学区却是整个「基北区」,而不是谁住附中旁边你就可以念附中,说不定你就不小心念到石碇高中。这也是最令人纳闷的地方--->这样的免试入学制度还真是见鬼了。

 

(OK,免试入学还算是小菜一碟,接下来要讲难一点的

 

2. 国中教育会考:简称「会考」,是从传统的国中基测转型而来。当初设定会考的用意,是作为国中三年学力监控的工具,也就是看看这名学生在国中三年内有没有学会、或是哪里学不会;教育官员的想法是,不及格的学生要接受补救教学,而大部分的学生会落在B(基础)等级。也就是你pass了,不必想太多成绩的事情,因为12年国教是要抛开成绩束缚、释放升学压力,学生不必分分计较……(乐观到我都想唱歌了)。不过当会考成为超额比序项目时,一切就都走味了!

 

3. 成绩等级:由于住在乌托邦的教育官员们一开始就很乐观的认为,大家都可以透过免试入学,所以不需要太细致的会考成绩,因此将各科成绩设为「精熟 (A) 」、「基础 (B) 」、「待加强 (C) 」三个等级。采用三等级成绩制的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等5科。会考第6个考科—写作测验,则是延续传统基测的级分制度,采6级分计分。

 

4. 成绩等级加标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还是基北区当初的要求,因为认为会考成绩如果只用粗略的A、B、C三等级来划分,会造成成绩顶尖的学生在超额比序(请往下看)中,无法比出高下,因此教育部同意在A、B两等级中,额外再以成绩高低,以「++、+ 」为标示区隔;成绩在前25%考生加注++,前26%-50%的考生加注+。

 

因此会考成绩的「三等级、四标示」就是 A++, A+, A; B++, B+, B, C。

 

(讲完上面有点复杂的会考,和成绩等级,现在要来解释更难的超额比序。)

 

5. 超额比序:望文生意就是报名人数>招生名额时,透过比一比的方式决定谁可以入学。举例来说,某校招生名额为1000人,却来了1500人报名,就叫作超额。如果超额情况发生在国中小,就会以设籍年限等条件作为比较依据,改分发其他邻近学校;但高中职是一个「大」就学区概念,因此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区自行订出了「超额比序」项目,每区的比序项目并不相同。(官方版各区超额比序项目一览表:http://goo.gl/92elsv)

 

情境1)  A校免试招生名额800人,来了600人报名免试入学--->全部录取不用比序。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志愿序啦,会考成绩通通用不著,就算学生会考成绩是5C3级分,也可以在暑假后快快乐乐的背书包上学去。

 

情境2)  B校招生免试招生名额 250人,来了1000人报名 à这时大家依照各区自订的超额比序项目,进行比序,比赢的人入学,输的人可能落到其他志愿,或去参加特色招生,或是第2次免试入学。学生哭哭,考1次还不够,要经过3次煎熬,还不见得可以录取心目中的名校。

 

写到这边,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一些端倪,也就是承袭我上一篇所讲的,明星高中因为开出的免试入学名额太少,造成高分群考生在超额比序厮杀、血流成河,而引发民怨。把菁英声望视为皇后的贞操一样,死守不放的明星高中校长不需道歉吗?纵容这些明星学校紧守名额的地方教育局处首长,不需要负责吗?

 

5. 志愿序:这也是这次吵吵嚷嚷的争议之一。志愿序是超额比序的项目之一,在部分招生区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基北区志愿序的占分/总积分是30/90,中投区是30/100,高雄区是30/100。这3区的游戏规则是,前10志愿,每差1个志愿少1分,也就是把B校填第1志愿,30分全拿,若把B校填第2志愿,就拿29分,以此类推…(各区志愿序方式请以关键字孤狗,即可查到)

 

住在乌托邦的教育官员们很乐天的以为,学生和家长会乖乖的依照预设的期待,选其所爱、爱其所选、适性入学。(啊不就好棒棒,喜欢念书的去念一般高中,喜欢画图的就去念广设科,喜欢敲敲打打的就去念电机科,喜欢超跑的就去念汽修科);殊不知家长、考生的观念不是几年之间就可以扭转,这也不是个天下齐头太平的和乐社会,每一所学校并非都如官员的想像这么优质、这么美好,家长还是希望能透过念到好学校而维持/扭转社会阶级。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官员们想尽办法搞了个「优质高中认证」,由教育部拍胸脯挂保证说「来来来,哩来哩来,这间学校有够优!!」但是家长与考生们仍是相信传统的学校排名,也就是从联考、基测时代一路承袭下来的排名迷思,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被打破。包括今天召开记者会的家长团体、立委在内(新闻参考:http://goo.gl/ShwZuT),大家都延续著这个思维在想志愿序的问题,而不是如乐天派的教育官员所想的「学生可以选其所爱、适性入学,世界和平好棒棒」。 

 

6.多元学习表现:这也是各招生区超额比序的项目之一。在这个大项中又细分许多小项,包括奖惩、品德表现、服务学习、干部、社团、竞赛成绩、体适能等等;项目又多又细令人瞠目结舌;会吵有糖吃的基北区家长,之前就因认为采计这个不公平、采计那个不公平,使基北区在「多元学习表现」这一项中,只有均衡学习与服务学习2小项,其他区就采计了奖惩啦,有没有当过干部啦、有没有参加什么竞赛啊之类。

但是别忘了,台湾是个恐龙家长满天飞….对不起我说错话自掌嘴…嗯,台湾是个凡事讲求公平的社会,如果遇上不公平,就会到处扬言抗议、向民代陈情、向媒体爆料之类;所以老师为了达到公平,处置方式是:

 

a. 好啦大家轮流当XX长,班长、副班长….小老师..小组长…厕所长、浇花长之类。每个人都有分,很公平。

 

b. 同学参加不了台湾科展、国际科展…那那那就凹个县市办个什么随便比赛,所以某县市有了踢毽子比赛,诸如此类,反正大家志在参加。有钱有势的家庭就去补习才艺,参加什么机器人大赛、乐高赛、发明展,反正有参加就有分。

 

c. 服务学习,也就是志工(义工)啦。应该是出于自愿、乐于服务他人的一种模式,变成升学积分之后就通通走调,所以假日常常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社区拿著扫把扫地,双眼空洞无神,两只手不知道拿著扫把在挥什么…..放暑假前一堆家长在医院排队,不是挂号,而是要登记当志工,抢慢了就输惹…….

 

d. 品德:跟出缺席或是无计过/惩戒记录,于是学期结束前就看到一堆人在学务处前面排队销过,没达到销过门槛的,家长投诉就来惹….@@

 

 

写了落落长一大堆,现在大家再来复习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争议。问题的症结点在于「超额比序」,也就是没有超额,就不会有比序问题

 

还是看不懂?那再来复习一下情境:

 

情境1)  A校免试招生名额800人,来了600人报名免试入学 à全部录取不用比序。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志愿序啦,会考成绩通通用不著,就算学生会考成绩是5C、写作3级分,也可以在暑假后快快乐乐的背书包上学去。

 

情境2)  B校招生免试招生名额 250人,来了1000人报名 à这时大家依照各区自订的超额比序项目,进行比序,比赢的人入学,输的人可能落到其他志愿,或去参加特色招生,或是第2次免试入学。学生哭哭,考1次还不够,要经过3次煎熬,还不见得可以录取心目中的名校。

 

(文太长了,请容我在这边切断,下一篇再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