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清明,既是春天的節日,蘊含着生機勃發、萬物更新的欣喜與感懷;又是一個慎終追遠、追思先祖的日子。

  清明承載着中國人“敬祖思賢、追遠思恩”的深切情思。我們緬懷故人,銘記歷史,奮力前行,共同追夢。

  4月5日

  CCTV-1《相聚中國節》

  清明特別節目《春天的思念》

  中午12:30檔播出

  帶你走近“兩彈元勳”

  聽他們的家人

  講述那些歲月裏不曾言說的故事

  2019年1月16日,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

  享年93歲。

  他是國之巨擘,

  而他更是無名者。

  于敏院士工作照

  最著名的“無名者”

  于敏最後一次在公衆前露面,

  是2015年1月9日。

  那天,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

  爲他頒發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如此隆重的場面,

  于敏還曾經歷過一次,

  1999年,

  “表彰爲研製‘兩彈一星’

  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

  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並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于敏獲得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然而,

  他一定不習慣這樣的大場合,

  因爲此前的28年裏,

  他一直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我輩豈是蓬蒿人

  1926年,

  于敏出生於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

  進入北大理學院後,

  他的成績名列榜首。

  導師張宗遂說:

  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後,

  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

  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

  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

  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

  可能取得重大成果之時,

  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

  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在查閱計算數據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

  從那時起,

  便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

  連妻子都說:

  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祕密工作。

  爲了儘快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氫彈,

  于敏廢寢忘食。

  “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

  100多個日日夜夜,

  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

  然後做密集的報告,

  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

  找到了突破氫彈技術的路徑,

  形成了從原理、材料

  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1967年6月17日,

  羅布泊沙漠腹地,

  一朵蘑菇雲升騰而起,

  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美國用了7年多,

  蘇聯用了4年,

  中國用了2年8個月。

  20世紀80年代以來,

  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

  突破關鍵技術,

  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婉拒“氫彈之父”稱謂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

  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謙遜,

  婉拒了“氫彈之父”的稱謂。

  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沒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說。

  于敏在辦公室看文件

  “國產土專家”的“真把式”

  于敏沒有留學經歷,

  也很少和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

  但他並不缺少“國際範”。

  在北大學習期間,

  于敏就養成了良好的研究習慣,

  遵從導師胡寧先生的教導,

  隨時關注國際上的最新研究進展。

  20世紀50年代,

  梅爾和江森的一篇有關殼模型的論文,

  使他認識到:

  從事理論物理研究,

  一定要非常重視物理實驗。

  後與其共事的科研人員,

  無不驚訝於他對相關物理實驗的瞭如指掌。

  他還敏銳地抓住了“幻數”,

  這一當時理論物理的國際前沿問題。

  在丹麥物理學家A-玻爾等人

  提出原子核內具有能隙現象之後,

  他又和同事們抓住“超導對”這一本質問題,

  很快把研究工作帶上國際前沿。

  于敏在家中

  有一次,

  一位法國核物理學家到原子能所作報告,

  于敏聽完實驗方法,

  立刻小聲說出正確的結果。

  身邊的何祚庥對於敏肅然起敬,

  稱讚他的粗估方法抓住了理論研究的精髓。

  1955年,

  日本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率團訪華,

  于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永振一郎稱于敏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1962年丹麥物理學家A-玻爾訪華,

  于敏與其討論學術問題。

  玻爾認爲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並邀請他去丹麥工作,

  但已轉向氫彈理論研究的于敏

  婉言謝絕了玻爾的邀請。

  那些離我們遠去的“兩彈一星”元勳

  據統計,

  1999年9月,

  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著名科學家,

  已有20位離開了我們,

  他們是:于敏、王大珩、朱光亞、

  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

  楊嘉墀、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

  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

  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時光長河中,

  他們創造了歷史,

  時光長河中,

  歷史帶走了他們。

  以時光、歷史與祖國的名義,

  這個清明,

  讓我們緬懷這些最著名的“無名者”們。

  4月5日

  CCTV-1《相聚中國節》

  中午12:30檔播出

  文章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