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說客觀事實。

航母理所當然的取代了戰列艦。 理所當然在什麼地方呢?,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海戰從以往的單一平面化的線性對轟進化到了海空一體化全方位超視距打擊。任何海上載具無論具備多麼強大的抗打擊能力,如果不具備相同的能力給予還擊,就逃脫不了沉沒的厄運。所以戰列艦作為前時代奪取制海權的核心,完全無法適應新的體系。因此被適應的航母所替代。

戰列艦在航母面前只能算個屁嗎?答案是否。可能很多人見到「淘汰」「取代」等字眼自然這麼想。 但是有一個明顯 的問題大家沒注意到:沒有昨天挨打的bb,就沒有今天發展壯大的CV。就算作戰體系完全變化,但要達成的目的是不變的,那便是奪取制海權,手段呢?遠距離重火力輸出。(制空權是保障和前提)。在這方面,bb和CV是一模一樣的,你要傷到別人也要防止別人傷到你,因此儘管現代CV沒啥裝甲但在諸如水密隔艙呀,要害部位的保護呀,tds的設計等等,與戰列艦是一脈相承的。以及在現代各種反艦導彈上仍能找到AP的影子,傳承至bb身上的大噸位艦船動力系統設計之精髓更是被至今大多數CV所繼承。如果沒有二戰時眾bb挨揍之慘狀所得來的經驗,恐怕CV至今也坐不上海戰之王的寶座。那現在還能說bb算個JB嗎?

所以,在個人看來,CV更像是bb廣義上的進化,只不過艦載機和導彈代替了火炮,護航艦隊代替了裝


主要是航空兵的崛起,航空兵的崛起也把航母帶起來了,航母變得更加多面手,超視距攻擊,反潛,作用越來越多,太平洋也是航母編隊的發威時刻,大西洋也是反潛護航情報的主場(科技含量也是很高的),二戰海戰空戰技術巔峰的對決其實就是英國和德國的對決,只可惜德國海軍真的扶不起來


航母是所有人的爸爸,戰列艦由老大變成了航母身邊的暖男,潛艇和驅逐艦兩個小學生考試100分可以走出目中無人的步伐,巡洋艦一邊涼快去。


bb:我知道了,我收拾一下就去給航媽護航

dd:誒呀今天天氣不錯,姐(指航媽)今天去哪,我給你預訂地方

潛艇:敵後日子真無聊……

巡洋:我知道了,我收拾一下就變成除了防空沒啥用的船了


總結一下,海軍馬鹿們發現他們辛辛苦苦耗資巨大的戰列艦被那些容易造容易維修的cv虐了


這是要寫論文?


一個潛水萌新出來裝個13。

二戰海戰面積太大,只大致了解了太平洋戰場,有何錯誤還望大佬指正。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海軍的戰列基本都沉得差不多了,倒是一批航母正好在外面訓練,沒在港內,躲過一劫。艦隊高層討論了一下,得,那咱就搞cv。cv雖然可以搭載數十架艦載機,但其本身戰力有限(完全改造前的赤城和加賀那種裝主炮的奇葩玩意不算,即使改造完,平賀讓還是給加賀留了200mm主炮10門,然而到沉沒都沒有在實戰中開過一炮),遭遇敵襲咋辦?那就裝防空武器。單管5英寸38倍徑高平兩用炮、四聯裝1.1英寸75倍徑高射炮、勃朗寧M2 .50口徑機關槍、博福斯40毫米口徑高射炮、厄利孔20毫米單管重機槍,總之能裝的都裝了。美海軍還特別訓練防空武器組成員,從訓練艦到實彈射擊應有盡有,包教包會包分配。到戰爭後期,經驗豐富的日艦載機飛行員基本全部陣亡而倉促組織的新兵蛋子又不熟悉戰機,以致馬里亞納空戰和台灣海峽空戰都是美軍單方面壓制。其中,馬里亞納空戰也被戲稱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雖說日航在後期也普遍加裝120mm28聯裝對空火箭發射器,然並卵,信濃還在去的路上就沉了。

到太平洋海戰中後期,一款裝備的廣泛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局,那就是雷達。在第二次鐵底灣海戰中,一向擅長夜戰的日本海軍遇到了一支美海軍特混艦隊,開始了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次的戰列艦對決。戰爭前期,各國海軍發現敵方目標基本都靠目視,最好的辦法就是加高桅杆。這也導致金剛級戰艦除在英國建造的金剛外,其餘在本土建造的三艘及後續艦艇都有極高的違章建築。此次海戰中,裝備了新型雷達的美軍艦艇編隊首先發現日軍編隊,並對其施以精準的火力打擊,至天明戰鬥結束時,美軍2艘驅逐艦被擊沉,1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1艘戰列艦(霧島重創自沉。本來還有一艘,在來的路上被潛艇幹掉了)、2艘驅逐艦沉沒,2艘巡洋艦被擊傷。儘管到戰爭末期,日軍高層也開始重視雷達等新技術,並試驗安裝21號電探等設備,但也已無力回天。

說點題外話,雖然與裝備無關,但也與戰鬥結果密不可分。日美雙方艦載機飛行員攻擊策略不同,美方對單艘航母的攻擊直至沉沒或確認不可修復才停止,而日方不論之後,只管當次戰鬥,只打到對方航母失去戰力即切換目標,只要對面甲板起火了就不管了。這也使得在日軍戰報里,企業號被擊沉了三次,同時也為企業號等航母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損管人員。


大炮巨艦主義被淘汰。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