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說到阿拉伯馬最顯著的特徵,除了它們俊美靈動的外形,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它們在面臨嚴峻體力挑戰時能夠輕鬆過關的超強耐力。也正因為這一點,貝都因人和他們的阿拉伯戰馬能夠越過無盡的沙漠,將伊斯蘭文明的種子播散到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廣大地域,這也讓阿拉伯馬得以紮根歐洲,繼而分佈到世界各個角落,並繁衍至今。

  阿拉伯馬堪稱結構比例最完美的馬種

  不論是5000多年前亞述王國的勇士們騎著他們的阿拉伯馬在古代近東地區四處徵戰,還是現在發展迅速的耐力賽(Endurance Riding),阿拉伯馬天生具有的優秀耐力往往讓它們成為戰場/賽場上的勝利者。

  關於阿拉伯馬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其間充滿了詩歌、藝術和浪漫的傳說。阿拉伯馬的故事堪比一部史詩——從先知到總督,從女王到總統……把五大洲的英雄人物串聯在一起。從古時馳騁大漠的勇士到當今的信息時代,阿拉伯馬因其“卓爾不羣”的特質而被人類精心地保護、繁育,成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馬匹品種。

  為什麼阿拉伯馬的耐力如此出色?這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很久以前,某個遊牧部落在敘利亞高原上的草場發現了一匹落單但異常美麗的小母馬,部落的獵人們不捨得把它當做食物殺掉,就收留了它——從此,阿拉伯馬和人類相伴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之後的數千年裏,阿拉伯馬陪伴著人類在地球上最嚴峻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屹立不倒。它們只需要最少量的食物和水就能行走很遠的距離。究其原因,緻密的骨骼、適中的身高和體重、較長的肩胛骨、較長的胸圍、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吸氣量的大鼻孔——這一系列獨特的身體結構使得阿拉伯馬能夠勝任長距離奔襲。此外,它們結構完美的四肢像鋼鐵一般結實,再加上勇敢且機智的性格,讓阿拉伯馬成為獨一無二的優秀坐騎。作為阿拉伯馬愛好者,你一定聽說過這樣或那樣的關於它們的“傳說”:比如一匹阿拉伯戰馬馱著主人行走數日穿過無盡的沙漠,最終擊敗敵人,或是阿拉伯馬無所畏懼地穿過火場營救自己的主人……我想告訴你們的是,這些並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事實。

  阿拉伯馬適應沙漠環境的地方還包括較薄的皮膚和高高翹起的尾巴,這兩點都幫助它們在乾旱氣候中較快地散熱,不至於中暑。另外,阿拉伯馬的蹄子相當結實,這幫助它們更自在地在沙石路面上奔跑。阿拉伯馬不光外形精緻漂亮,因其骨骼堅實、背部較短,它們的身體十分強健。在缺乏食物和水的情況下,阿拉伯馬背負較重的騎手長途跋涉的例子數不勝數,從這就能看出阿拉伯馬的身體素質是多麼好了。

  馬獸醫喬治·艾倫博士和他的妻子琳恩繁育阿拉伯馬已有55年了。提到他們一生摯愛的阿拉伯馬,喬治說道:“阿拉伯馬的身體結構堪稱完美,再加上天生喜歡競爭的性格,使他們特別適合耐力比賽。最好的耐力賽馬要從小就開始接受適當的訓練,一步步培養它們接受並完成挑戰的自信心,要讓它們明白終點是它們的‘終極獎賞’,但又不能急於求成,因為耐力賽比拚的更多是毅力而非速度。我們一般都是從在封閉場地打圈開始訓練阿拉伯馬,逐漸讓它們熟悉你的聲音指令並有所回應,之後再轉到開闊場地訓練。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它們時刻集中精神,這樣才能在將來很好地完成耐力賽程。安靜的訓練環境和非脅迫式的調教能夠塑造阿拉伯馬的信心,同時讓它們信任人類。”

  “除了要求馬匹注意力集中外,我們自己也要時刻注意著馬兒。尤其是阿拉伯馬,它們智商很高。當接受訓練時,它們能夠察覺到你是不是時刻關注著它們。如果你走神兒了,它們往往會停下、注視著你。所以,作為訓手的你,也要集中注意力,阿拉伯馬會明白你希望它們完成當下的訓練並很好地配合你,這樣才能不斷髮掘馬兒的潛力,使訓練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下去。”

  耐力賽就是這樣一種已經在地球上存在數千年的相互關注、信任並給予對方獎賞的“人馬關係”的當代體現。

  1955年,一名來自加州、終生愛馬的紅髮商人溫德爾·T·羅比(Wendell T。 Robie,19895-1984)組織了一場100英里(約合160公里)的長距離騎乘比賽,後來這項賽事發展為世界著名的“特維斯杯(Tevis Cup)”耐力賽。這場在每年7月底或8月初舉行的比賽,沿途是崎嶇的內華達山脈,成為考驗各馬種耐力的最佳“戰場”。回顧歷史,阿拉伯馬一直是這項賽事表現最優秀的馬種。比如2007年,前十名完賽的馬匹中有8匹是阿拉伯馬。現在,全球每年已有接近上千場耐力賽,這些比賽不僅僅是對馬匹和騎手體力與毅力的考驗,更多地是一次次對自我(人和馬)的挑戰以及完賽後的歡愉和興奮!耐力賽也成為國際馬聯(FEI)正式認可且發展最快的馬術項目。

  不論距離長短,耐力賽騎手信奉的準則都是“完成即勝利”——這體現在任何人都能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參與到耐力賽當中,或是當做對自己和馬兒的一次挑戰,或是忙碌生活間隙的放鬆與休閑……簡簡單單,沒有什麼束縛,只要完成比賽就是勝利。

  無與倫比的耐力(stamina)或許是阿拉伯馬最重要的生理特徵。組成阿拉伯馬強勁肌肉的是大量的“慢收縮肌纖維(slow-twitch musclefibers)”,而其他品種的馬匹擁有的則多是“快收縮肌纖維(fast-twitch muscle fibers)”。較多的慢收縮肌纖維使得阿拉伯馬能更有效地利用氧氣,同時能在長途跋涉中保持相對快的速度。另外,阿拉伯馬飽滿鼓脹的肋骨、大而有彈性的鼻孔以及彎曲的脖頸……這些特有的身體構造使阿拉伯馬在相同的時間內能吸入更多的空氣,所以它們的肺活量驚人。基於此,阿拉伯馬無疑是耐力賽馬的最佳選擇。

  不少資深的阿拉伯馬繁育者在培養參加耐力賽的阿拉伯馬時發現,阿拉伯馬往往會在多個馬術項目中表現出色。一些在耐力賽中取得優秀成績的阿拉伯馬在接受耐力賽訓練前,一般都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平地速度賽且表現不俗。黛柏·米哈洛夫和她的丈夫艾倫·克施納於1986年在維珍尼亞州漢諾威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馬房,並繁育阿拉伯馬至今。談起訓練阿拉伯馬參加耐力賽,他們如此說道:“參加過平地速度賽的阿拉伯馬能夠很從容地轉為耐力賽馬。我們馬房繁育的阿拉伯馬已經到了第四代,先接受訓練參加平地速度賽的阿拉伯馬在後期參加50或100英里耐力賽時多數能獲得不錯的成績。我們繁育的阿拉伯馬至今總共完成了56251英里的耐力賽程,1586次順利完成比賽。許多參賽馬匹一直保持在前十名的水平。”

  來自加拿大鱘魚灣馬房的繁育者卡爾·福吉最初是培育平地賽阿拉伯馬的,“我們在90年代中期還主要繁育並訓練參加平地速度賽的阿拉伯馬,後來,我們把一匹平地賽阿拉伯馬賣給了加州一個擅長耐力賽的馬術家庭,到今天這匹馬已經累計完成了2000英里的耐力賽程,而且還好幾次獲得‘最佳狀態獎(Best Conditioned Award,即BC獎)’。在我們看來,‘最佳狀態獎’和獲得冠軍同等重要!”

  阿拉伯馬智慧、勇敢、忠誠,性格上充滿激情,但又不失溫和、穩重,喜歡親近人類。多少個世紀以來,貝都因人一直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他們的阿拉伯馬。阿拉伯小馬駒會和人類的孩子們一起生活,母馬則被允許在帳篷中休息。長此以往,溫和的性格通過無數代的繁衍“固定”在了阿拉伯馬的基因之中,也成為它們最討人喜歡的優點之一。阿拉伯馬在性情上與人類聯繫緊密,有著強烈地討好人類的慾望。它們渴望被關愛——當得到主人的關注和愛護時,會用愛來報答主人。

  “有了這次成功經驗後,我們陸續向加州地區的耐力賽騎手/訓練師出售了20多匹阿拉伯馬”卡爾繼續說道,“我們喜歡耐力賽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把馬匹日常的護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沒有平日良好的飼養、張弛有度的訓練,是無法取得好成績的。我們在繁育賽馬時,選取的都是在前幾代血統中獲得過好的速度賽成績的種馬和母馬,而世界上公認的最擅長速度賽的阿拉伯馬來自波蘭和俄羅斯系。鱘魚灣馬房所有的繁育母馬(broodmare)的血統都能上溯到波蘭或俄羅斯系的優秀賽馬基因池(gene pool)。在我看來,不管是2000米的平度速度賽,還是50或100英里的長距離耐力賽,訓練的原則是一樣的,都需要馬匹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勇於競爭的好勝性格。馬匹在4-5歲前參加平地速度賽,可以很自然地為日後的耐力賽打好基礎。”

  阿拉伯馬可以成為人類的完美伴侶

  鱘魚灣馬房繁育出的阿拉伯馬迄今已經完成了26380英里的耐力賽程,比環繞地球一週還多,完賽率約為87%,57次取得第一名,38次獲得第二名,30次“最佳狀態獎”。為此,加拿大馬會(Equine Canada)還向其頒發了特殊貢獻獎(Award of Excellence)。“訓練耐力賽馬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等馬匹完全發育成熟後才能開始。4歲的馬最多參加25英里比賽,到5歲時再進階到50英里。”

  反觀中國大陸,儘管耐力賽也處於蓬勃成長期,但不論是賽事級別、賽場長度、馬匹質量、騎手及訓練師的素質,都可以說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有一批騎手已經可以到國外參加高水平比賽,但馬匹還是在歐洲或美洲當地繁育並接受訓練的,屬於“買現成使用”階段。但是,如果想把耐力賽這一發展最迅速的馬術項目在中國做大、做強,本國繁育、本國訓練纔是唯一的出路,馬業的發展不可能長期依賴進口,中國需要屬於自己的優秀繁育者,騎手,訓練師……只有這樣,耐力賽,或者可以延伸到其他各個馬術項目,才能擺脫低端、土氣(或者說“暴發戶兒氣質”更為準確一些吧?)、混亂的“發展初期階段”,走向光明的未來。

馬種

獲得“特維斯杯”耐力賽冠軍次數(百分比)

阿拉伯馬(指純種阿拉伯馬)

54(84%)

混血阿拉伯馬(如半血阿拉伯馬)

7(11%)

混血純血馬

1(~2%)

盎格魯-阿拉伯馬

1(~2%)

阿帕盧薩

0

騾子

0

美國野馬

1(~2%)

總計

64

  註:數據收集截止日期:2016年7月26日

  (文章內容來源於: 阿拉伯馬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