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溫馨的一刻,大家圍坐吃蛋糕  
圖說:學員們幫老師Sue慶生,大家圍坐分享蛋糕。

說故事的人有責任,
在讓聽眾像坐雲霄飛車一般陪著我們又哭又笑之後,
能安全的回到當下,回到自身,
在故事結束時滿足地舒一口氣,然後回家去。
而我們呢?說完這個故事,我們也該讓它過去了。
我以為生命故事的療癒性也許就在這裡,
當我們賦予一段生命事件意義與價值時,
我們才能真正放下。

文/黃金鳳     攝影/Carole、Fiona

說說山上的節慶吧!孩子不就最愛過節嗎?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中國的三大節日,說那一個呢?

難忘山上中秋節

農曆新年當然是孩子的最愛,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山上的中秋節。

在我們的房子和後山之間,有一個小小的後院。每到中秋節,我們總是一起把桌子椅子搬到後院,坐下來一邊喝茶吃月餅、點心,一邊等待著月亮從山後升起。父親會剝自家種的柚子給我們吃,不久每個人就都有一頂柚子帽可以戴著玩了。

父親很愛講故事,小時候給我們講了很多中國民間故事。每到中秋節,則會講那幾個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雖早已耳熟能詳,我們都還是聽得津津有味。故事時間總是這樣開始的: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我們一家人,有段時間還有毛伯伯,就這樣欣賞著山中的月色,聽著父親講的故事,聊著天,直到深夜。

山谷中的十年,我們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那裡畢竟不是天堂,每年夏天會有無數個颱風來自太平洋。

每當颱風來襲時,狂風夾雜著暴雨,十分嚇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來了個大颱風,白天爸爸忙著固定果樹、釘牢門窗,夜裡風雨加大,媽媽帶著我們三個小孩躲在大木床下。整夜,我們聽著屋外狂風怒吼,雨點霹哩啪啦打在屋頂上,直到睏極睡去。

第二天早上醒來已在床上,只覺一切靜悄悄。跑到屋外一看,颱風已經遠離,陽光閃耀,天空藍的不見一絲雲朵,空氣聞起來好清新,側耳一聽,屋旁原本乾涸的小山溝,此刻正淙淙淙地唱著歌呢。再一看,樹下一顆顆芒果落了滿地,我們開始興奮地到處撿拾。

我們沒注意到的是,荔枝樹整株翻倒,香蕉樹攔腰折斷,觸目所及皆是斷枝殘葉,一片狼籍,父母親正忙著在果園裡收拾殘局。

如果颱風在收成後才來,不致於造成太大的損失,反之則全年辛勞皆毁於一旦。這樣年復一年,情況變得愈來愈糟,家中經濟每況愈下。「當時家裡已經很窮了,你爸爸卻什麼都沒說,我一點也不知道明天可能就要沒米下鍋了。」媽媽聽我問起,回想著說:「那時你爸爸總是在一盞油燈下記著帳,常常動不動就嘆氣。」

終於,那一天來臨了。為了家人生活和孩子們的教育,父親決定搬離山谷。那年我十歲,小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們搬到高雄市區工作和就學。我的童年,也彷彿在那一天,結束了。

生命故事的療癒性

c5
圖說:可愛的義大利人Dario總是穿著小丑裝和澳洲來的同學Fiona。

課程進入第四周,幾乎每個人都決定了自己要發展的生命故事主題,一直猶豫著的也必須有所取捨,下定決心。奇妙的是,我們十二個人來自七個國家,除了五個英國,來自歐洲國家的有比利時、義大利、希臘,還有遠自澳洲和南美智利,以及亞洲台灣的我。故事的主題更是包羅生命中的不同階段與面向,愛情、親情、童年、動物、精神病、性侵、離婚、死亡等等。

從開頭我們尋找能讓聽眾更快進入生命故事的元素,為聽眾定座標、描繪故事藍圖。接著我們進入故事的主體,深入的去發掘隱藏在大的故事架構下,那些能引動我們感官色彩的部分,視聽嗅味觸,什麼曾深深吸引我們?透過這些,我們讓聽眾看到聽到聞到嘗到也摸到,那些在我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然後,事情發生了,也許出現了一個人或一個事件,故事進入高潮,我們的情感在二極之間擺盪,快樂與悲傷、歡愉與痛苦、獲得與失落,最後故事急轉直下,進入尾聲。

這時你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這個人會出現在我生命中?這一段生命經歷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我如何看待它?他人如何看待它?我要如何定義我的人生呢?不要忘了你的聽眾,他們也在等待你的答案。身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將一個自己的生命故事化為藝術表演呈現出來的你,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在你的故事中有什麼像傳統故事一般歷久彌新的普世價值嗎?你期望在聽眾間引起什麼樣的共鳴?

我們有責任,在讓聽眾像坐雲霄飛車一般陪著我們又哭又笑之後,能安全的回到當下,回到自身,在故事結束時滿足地舒一口氣,然後回家去。而我們呢?說完這個故事,我們也該讓它過去了。我以為生命故事的療癒性也許就在這裡,當我們賦予一段生命事件意義與價值時,我們才能真正放下。

心與心真實的相遇

許多年以後,我三十二歲,父親老了,生了重病,即將不久於人世,我請假回家照顧他。一天,我正坐在床邊陪伴他時,父親忽然轉過身來對我說:「鳳啊,我們在山中的那十年,真的很美好,不是嗎?」我說:「是啊,爸…」

現在,我當了媽媽,擁有一雙兒女,大兒子小五,小女兒大班。我會給他們講父親講過的故事,教他們唱父親教我唱的歌。當我們一起唱著這些歌時,屬於兒時山谷中的那些回憶就會全都湧上心頭。

於是我終於了解到,父親給了我們這麼多,他講的故事,他教我們唱的歌,以及那山谷中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全都承載著父親對兒女滿滿的愛。

img340
圖說:小時候和弚弟妹妹在山谷中的老家門口。

我決定在課程第四周的說故事之夜,把這個故事說給大家聽,儘管每個人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經驗是多麼不同,台下那一雙雙專注的眼神和閃閃的淚光,都證明了父親對子女的愛普世皆然。而每個人的生命裡,相信都有一段回不去的時光,一個無法重返的地方,唯有在夢中、在故事的敘說裡,才能再度相遇。於是,在生命故事中,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相遇,說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相遇,那是心與心真實的相遇。

當我往來奔波於鎮上與故事小屋之間的這五周,我的丈夫都在做什麼呢?在台灣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他,此時正父兼母職的照顧著我們的一兒一女。送大的上下學,準備學用品,和老師連絡;陪小的散步、摘花、餵馬、拍照;為他們做飯,叫他們洗澡,哄他們睡覺…

記得有一天,我陪已經六十二歲的同學卡蘿(Carole)從愛默生學院走路到臨近的生機互動農場,她若有所思的對我說:你覺不覺得你的丈夫也像你的父親一樣,希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那個山谷和這個山谷(指Forest Row),也許時間的長短不同,但父親陪伴孩子的心是一樣的!(全文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