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有聽過「卵巢巧克力囊腫」,這其實不是卵巢裡有巧克力唷,而是「子宮內膜的腺體與基質」沒有乖乖的待在子宮內膜腔裡,往身體內別的地方跑,也就是學術上所謂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嚴重度在每個患者身上差異很大可能只是在骨盆腔內腹膜上1 mm 的小黑點、也可能是大至10cm以上的卵巢腫瘤、甚或造成骨盆腔嚴重沾黏。在卵巢上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因為日積月累隨著每次來經出血累積,而形成一包黑黑的舊血,外觀如同巧克力,因此俗稱「巧克力囊腫」,學名又稱「子宮內膜異位瘤」。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預防嗎?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起因,目前學界尚不瞭解,可能跟基因、免疫、環境荷爾蒙多多少少有相關,至於在生活中如何預防,除了盡量減少接觸和雌激素結構類似的塑化劑之外,現存文獻只有針對口服避孕藥與運動做研究,但結果都是未必有效。

 

子宮內膜異位症跟癌症有關嗎?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本質是良性的,但有一點點(大約千分之三)轉變為惡性的機率(通常是放久了才較有可能,也就是通常發生在四五十歲、子宮內膜異位已存在了好些歲月的女性身上),至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是否比較容易得癌症呢? 其實以目前文獻證據看來,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整體而言癌症發生率並沒有比較高,但某些癌症如卵巢癌與non-Hodgkin’s lymphoma的發生率是有稍大;不過因為目前沒有研究找出降低這幾種癌症風險的做法,也無法做甚麼,因此並不影響到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處置原則,也就是說並不需要為了預防癌症而一定要手術將他切除,是否要處理、如何處理,是要看有無症狀,並將生育需求納入考量。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原則

 

子宮內膜異位症其實未必會顯現症狀,無症狀者日後轉變為有症狀的機率並不高,因此不需要預防性地把手術切除當作第一線治療。但仍然需要定期追蹤,因為如果有長大的趨勢,就還是需要手術採檢組織,確認沒有其他惡性狀況。  

至於有症狀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在育齡女性的兩個主要困擾,一為疼痛、二為懷孕障礙,兩者雖然處置略有不同,但必須交叉考量--即便尚未有結婚生子計畫的年輕女性,仍需注意到疾病本身或處置本身對於未來受孕能力的潛在影響。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歐洲生育醫學會)負責子宮內膜異位之專家委員會,日前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臨牀處置上二十餘個關鍵問題,根據最新文獻證據提出建議,更新了子宮內膜異位症處置的臨牀指引。我略為簡化成以下流程圖,較好一目瞭然,但是實際上的做法是因人而異的,因此還是要與您的醫師討論唷!

最簡版衛教圖片1  

 

參考文獻:

 

ESHRE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Human Reproduction, Vol.29, No.3 pp. 400–412, 2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