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7年,創新工場合夥人張麗君已經成爲教育領域的專家。她不僅投中了VIPKID這個幾年間估值千倍量級增長的獨角獸,還把教育投資當成了終身事業。

“坦白說,VIPKID的發展完全超出我們預期的,它的天使、A、B輪的投資人都沒那麼高期望,包括VIPKID自己在最初的預估也一樣。”2013年底,創新工場投資了當時還不起眼的VIPKID,這家公司還陸續吸引了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真格基金、騰訊等投資圈的“半壁江山”,又在此後的發展中成爲一個現象級的英語學習企業,營收、業績、估值持續上漲。

光是VIPKID這一個項目,就足以成爲張麗君投資路上的“驚喜”。更何況,幾年時間裏創新工場已經投資了30個左右的教育項目,包括VIPKID、多貝雲、高思教育、傳智播客、親寶寶、盒子魚英語、TheONE智能鋼琴、七天教育、常青藤爸爸等。

F40|創新工場張麗君:認準了教育投資,5-10年沒有成績我也認

身份標籤:母親、分析師、投資人

張麗君的事業發展有個很清晰的脈絡。

加入創新工場之前,她曾是一名分析師,幫移動、聯通等運營商做諮詢,深度研究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創業項目。外部環境的變化給她帶來很大沖擊,她看好移動互聯網的前景,更想要融入這個發展浪潮。

2011年,機緣巧合下,張麗君加入創新工場,一路從分析師做到合夥人,帶領一支專注教育賽道的團隊。看似順遂的成長之路,其實也有過波折。實際上,2012年生子後,張麗君一度到達情緒低谷,懷疑自己不適合做投資人。破繭才能成蝶,整個2013年上半年,她痛苦地思考着自己適合做什麼。2013年時,面對投資非常長線的教育行業,很少有投資人願意花全部的精力投入。而做了媽媽,又對於人的成長本身充滿興趣的張麗君決定,全身心投入教育投資,“我是做好了準備的,就是花費5年10年的時間也做不出成績,我也認。”

剛巧,創新工場有很自由的環境,李開復和汪華也充滿教育情懷。“我跟他們充分討論了,爲什麼認爲教育行業能在2013年起來,然後就開始了。”張麗君回憶。爲什麼認爲教育行業能夠有大發展?張麗君說,一方面,隨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教育培訓行業的需求不斷升級,而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比較有限,供給和需求的差距帶來市場機會;另一方面,隨着在線直播技術的成熟和在教育培訓領域的應用讓教育培訓能夠脫離傳統的面授模式,讓老師和學生不再受限於空間距離,也能進行真正有效的互動,達到教學效果。

張麗君堅信創新工場能夠在教育行業中挖到金子。從2011年投資了多貝雲,開始接觸在線直播技術,到投資VIPKID、高思教育、盒子魚、狸米學習、豌豆思維等垂直項目的實踐,到對教育品類的擴充、用戶層級的深入分析等等,張麗君一直追隨着教育行業發展的脈動。這時候,她做分析師的優勢發揮出來不管什麼職業,都需要有觀察發現所處領域的現象的能力,並深度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而把個中規律總結出來,最後是進行更好的分析和預測。

如今,張麗君身上依舊同時存在着三個身份標籤:一位母親,一位分析師,一位投資人,做投資時,這些特質充分顯示出來。

她說:“我人生的波谷是我剛生完孩子的那半年,思考未來覺得非常痛苦,但那也教會我去思考事情的本質,不再只是浮於表面。”她先是一位母親,接着纔是具備強大分析能力的投資人。

教育行業需要“被清洗”

VIPKID的迅猛之勢,剛好側面反映了在線教育行業幾年來的高歌猛進。張麗君介紹,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教育行業經歷了幾個發展週期。

首先,2013年,教育創業熱潮凸顯,彼時活躍在教育投資領域的主體,還是好未來這樣的產業投資人。在以他們爲代表的社羣裏,教育創業者和教育投資人開始活躍討論起來,“那就是先熱起來的第一波。”其次,VC進入是在2014-2015年,“那時候我們發現開始有些同行,在VC階段開始看教育,但是數量特別少,比如經緯、北極光等。”第三個階段,2015-2016年,教育基金扎堆成立。張麗君回憶,彼時有一波傳統企業想要轉型做教育,對併購教育標的有強烈需求,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上市公司與基金合作的教育產業基金。2017年以後,大量VC/PE湧入,整個教育行業變得越來越熱,在線教育參與者越來越多,教育投資人越來越多。

去年,創投圈進入募資難的困頓時刻,資本寒冬影響下,教育行業相對更加抗週期。“教育受影響比別的行業晚一些,很多其他行業2017年底已經陸續進入調整期。”張麗君說,即使是號稱“抗週期”的教育行業,在2018年6月份隨着新東方、好未來的股價置頂又下坡,也回落下來,“下半年開始逐漸冷起來。”

張麗君在2018這一年還經歷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搶案子”的時候,除了大環境下好的投資標的越來越少,更主要的原因是“進來的投資人太多了”。

2018年底,資本大環境迅速發酵,張麗君感到:入行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週期來了。業內瀰漫的焦慮感反而讓她覺得真實,教育是個慢生意,寒冬也是好事,能倒逼團隊去做實事,“以前投資人們都太樂觀了,沒有紮實的內部功力就去追求業績增長,經過這一段清洗反而能讓人強大。”

不是爆發型選手,韌性十足

在創新工場7年,張麗君最大的感受是“投資人可以有不同的風格,投資可以有不同的類型”。

作爲投資人,張麗君最大的特質是十分有耐力和韌性,她不是爆發型的選手。她樂於和一個目標項目持續接觸很長時間再做決定,不盲目追逐熱點。

她的另一個特質是“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讓她經常組織創業項目之間的相互交流,去聆聽別人的觀點。“如果你想拒絕一個案子,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創業項目早期的問題很多,你必須去深信最重要的對的部分,即使有可能誤判。”儘管太有愛心,有時會給她一些困擾。

張麗君告訴投資界,創新工場教育投資組有個口號:抱團打羣架,幹掉學區房。做教育投資,要從行業出發,又回到行業本質裏去,需要一些運氣成分,更需要順勢而爲,需要快速反應,以及“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