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懶人包時間了,今天美叔跟大家分享的是《阿麗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的懶人包,如果你喜歡《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等電影,想必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大名你不會陌生,而這部《阿麗塔:戰鬥天使》就與卡梅隆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本文無劇透,觀影前後均可閱讀,絕對是撩漢把妹、同好吹水必備佳品。

一、被卡梅隆送人的親閨女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左一)

《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的導演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Robert Rodriguez),其實在羅德里格茲接過這部電影之前,詹姆斯·卡梅隆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在之前的文章中美叔曾經說過,《阿麗塔:戰鬥天使》是一部十年磨一劍的電影,而卡梅隆與羅德里格茲分別磨了六年和四年。

卡梅隆與羅德里格茲

電影開拍之後的正式導演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但是在此之前的劇本籌備階段是由詹姆斯·卡梅隆負責的,所以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的演職人員名單的話會發現,卡梅隆不僅出現在製作人名單中,編劇的名單裏也有他的名字。卡梅隆在移交導演職位的時候為《阿麗塔:戰鬥天使》留下了186頁的劇本、600多頁的心得筆記以及若干已經畫好的分鏡,這足見卡梅隆對這部電影的用心。只不過比起《阿麗塔:戰鬥天使》,《阿凡達2》更加需要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

除此之外,卡梅隆在出席活動的時候曾多次為《阿麗塔:戰鬥天使》做宣傳,甚至這部電影的首映典禮等活動他也以主創的身份參加。在某次接受採訪的時候卡梅隆親自表示,這部電影就是他的親閨女。美叔覺得也是,只不過是他半道上把閨女送人了……

二、電影標題中隱藏的祕密

《阿麗塔:戰鬥天使》英文片名

這部電影最初的名字叫做《戰鬥天使:阿麗塔》(Battle Angel: Alita),與現在的名字想必僅僅是把冒號前後的文字調換了一下順序,事實上這裡面隱藏了一個屬於詹姆斯·卡梅隆的祕密。曆數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作品,自1984年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開始,到2009年的《阿凡達》(Avatar),你會發現一個規律:所有的電影標題首字母(英文),不是A就是T

《泰坦尼克號》海報

造成這一規律的原因是卡梅隆的奇怪迷信,他堅持認為只有A或者T作為首字母開頭的片名票房才會大賣。當然,作為《泰坦尼克號》、《阿凡達》這兩部全球電影歷史票房冠亞軍的導演,即使我們覺得這有些荒謬,也依然會覺得有一些道理。畢竟目前全球電影票房前十名名中有四部是以A或者T開頭的,其中前五名裡面佔了三個。而這部《阿麗塔:戰鬥天使》電影標題更改之後的首字母就變成了A,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卡梅隆烙印,確實是卡梅隆的親閨女無疑。

三、女主角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眼睛

女主角的大眼睛

自《阿麗塔:戰鬥天使》第一支預告片上線之後這一討論就沒斷過,女主角的眼睛比電影中其他的角色最少要大出兩個號,作為一名小眼星人,美叔對此尤其感到憤憤不平。對,我眼睛是小,但你有必要弄這麼一雙大眼來侮辱我嗎?

大眼睛可以做出更明顯的表情

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解釋了為什麼女主角會有一雙這麼大的眼睛,他解釋說,除了向原作《銃夢》中的女主角致敬之外還有一層深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雙大大的眼睛能夠讓觀眾更容易讀取到女主角的情緒,能夠更加容易理解這個看似強大的戰士體內純真的靈魂。關於這雙大眼睛還有一則趣聞,美叔放到下面講特效的環節去講。

四、女主角名字的變化

《阿麗塔:戰鬥天使》劇照

電影的名字叫做《阿麗塔:戰鬥天使》,女主角自然就是叫做阿麗塔了。但是原作《銃夢》的粉絲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在原作中機械少女的名字叫做加里(Gally)。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在《銃夢》的英文譯版中,譯者將Gally改成了Alita,原因是譯者認為,Gally這個名字在英文裏聽起來太尋常,鑒於這部漫畫的深度,給她換一個更有深度的名字效果會更好。另外,《銃夢》的英文版名字就是《戰鬥天使:阿麗塔》。

五、吹爆特效的環節

《阿麗塔:戰鬥天使》中的人造人

作為體驗派的電影愛好者,美叔個人認為精彩的特效是商業大片必須要具備的要素,而詹姆斯·卡梅隆作為電影工業的變革者和領路人自然是美叔最為推崇的導演之一。《阿麗塔:戰鬥天使》這一凝聚了卡梅隆不少心血的電影,以真人與特效結合作為最大賣點自然也讓美叔毫不意外,下面美叔給大家說說這部電影的特效到底有多厲害。

電影拍攝場景

1、實驗性的先進攝影技術。如上所述,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結合CGI特效人物共同演出的,這種表演一般情況下有一個問題:將虛擬角色放到真實拍攝場景中時因為打光不同步會給人造成「很假」的感覺。而《阿麗塔:戰鬥天使》劇組以高動態範圍成像(HDRI)技術,擴大片場可捕捉的曝光數值範圍,方便後制團隊替虛擬人物打光;同時,劇組以雷達激光掃描儀(Lidar scanner),捕捉360度內的所有陳設物,後制時轉化為3D幾何物體,以確保虛擬人物與真實物件的正確距離。

驚人的CGI技術

2、極致到變態的CGI技術。CGI指的是電腦生成動畫(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近年來我們看到不少的商業大片中都運用到了CGI技術,並且這一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是在製作類人形角色的時候有一道比較難以跨越的門檻:恐怖谷理論。

搶鏡的大眼睛

所謂「恐怖谷理論」指的是人類會放大高度擬人的類人角色與真實人類之間的細微差別,從而產生厭惡。這一理論放到《阿麗塔:戰鬥天使》中就是阿麗塔那雙超大的眼睛了。製作團隊耗費近一年時間,鑽研其外貌的表現手法,試圖避免觀眾對Alita的外表產生厭惡,但在試映期間,仍有觀眾批評其「眼睛過大」。結果卡梅隆得知此事之後對製作團隊說:「別管他們,給我把眼睛再做大些」。哈哈,這確實是卡梅隆的作風。

初步的特效

僅阿麗塔這一雙眼睛,製作團隊就花費了四個月去調整。卡梅隆建議參考嬰兒眼睛的特點來製作阿麗塔的眼睛,於是製作團隊將Alita的瞳孔虹膜擴增15%,使其眼白減少,再縮短雙眼間距、加寬眼眶大小,令眼睛的整體形狀更突出,最終克服了「恐怖谷理論」。

《指環王》中的咕嚕

製作團隊負責人介紹,最初的阿麗塔看起來像是一個「食人魔」。如果Alita的臉不夠到位,一切都將崩毀在特寫鏡頭前。光是要處理Alita的眼睛,就比《指環王》的咕嚕全身還要複雜,其嘴脣及臉部肌肉,更耗費團隊數百小時進行調整。 Alita的完整身體構造,最終以超過7000個獨立3D模型組成,展現其精緻的人物細節。

羅莎·薩拉扎爾

3、真實且到位的動作捕捉技術。CGI角色不是憑藉想像做出來的,而是用演員作為動作捕捉的對象,在後期將其動作、表情等替換的虛擬角色的身上。承擔《阿麗塔:戰鬥天使》動作捕捉的是著名的維塔數碼(Weta Digital),這家公司曾製作過《指環王》中的咕嚕、《金剛》中的金剛等等。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擔任女主角阿麗塔動作捕捉的是羅莎·薩拉扎爾(Rosa Salazar)。

成片與動作捕捉對比

薩拉扎爾主要負責角色的表情捕捉、文戲以及少量動作場面的動作捕捉(部分高難度鏡頭由替身演員完成)。這套捕捉系統由兩部分組成:表情捕捉以及動作捕捉。表情是一個難點,原因在於CGI技術很難將演員的面部肌肉活動表現到位,這就會使得觀眾無法有效感知到演員想要表達的感情。不過好在有上面提到的極致到變態的CGI技術,演員的面部肌肉活動可以幾乎分毫不差的體現到虛擬角色的臉上。

Simulcam系統

另外,劇組用《阿凡達》拍攝時使用的攝影系統Simulcam,以紅外線反射原理,配合原有的動作捕捉系統,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令虛擬人物形象能快速與之套用,在拍攝現場呈現合成後畫面,讓導演和演員可依此討論、調整表演方式。

廢鐵鎮

4、8500平米的實景影棚。雖說電影中有不少情節只能在綠幕下拍攝(比如「死亡球」競賽),但是卡梅隆拒絕全片都在綠幕下拍攝,因為真實場景更能夠激發演員的靈感。於是劇組斥巨資打造了8500平米的影棚,在影棚中將「廢鐵鎮」的景色完全還原出來。

太空電梯

說起這個影棚,還有一件能夠體現出卡梅隆性格的趣事。在原作《銃夢》中,廢鐵鎮的原型是堪薩斯城,但是卡梅隆在研究了「太空電梯」的科學原理之後,發現太空電梯更適合建造在赤道附近。為了符合邏輯,卡梅隆讓劇組去熱帶的拉美地區採風,創造出異於其他賽博朋克科幻電影的豐富色彩及紋理。而這一改變,也說明瞭卡梅隆在看似天馬行空想像力下的嚴謹。

九龍城寨

而廢鐵鎮的原型則與中國息息相關。上面說過,這是一部賽博朋克電影,這類電影總會營造一種逼仄、擁擠、陰暗的環境(如《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等),所以卡梅隆建議廢鐵鎮的城鎮規劃仿照香港的九龍城寨,藉此展現既宏偉又壓迫的居住環境,傳遞故事蘊藏的世界觀。

《阿麗塔:戰鬥天使》海報

關於《阿麗塔:戰鬥天使》的談資美叔就提供到這裡了,如果你對美叔寫的東西感興趣且尚未前去觀影的話,美叔建議一定要去看一下。在看購買電影票的時候如果你不暈3D的話,一定要選擇IMAX或者巨幕,只有這樣纔能夠體會到這部電影的驚人。

(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