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圖/路透社)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臺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2019年1月2日,中國「《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習近平發表一如外界預先想像的「重要講話」內涵,不僅再度確立「一個中國原則」為兩岸政治互動基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解決兩岸問題的基本方針之外,更重要的是落實2017年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強調的「雙推戰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亦即臺灣從2019年進入2020總統大選年之際,兩岸關係互動下的「政治談判」與否,成為關鍵影響變數。

首先,習近平提出兩岸70年以來的互動過程,透過2015年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歷史性會晤,達到「政治互動」新高度,但是,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不能一代傳一代,具體「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所以,以往中國對臺政策採取「以武逼統」、「以武阻獨」、「防獨促統」與「促統反獨」,已經進入「和統逼談」階段,先進行「制度性安排」,等時機成熟,再進入「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換言之,此種「制度性安排」就是指如何讓「一國兩制」的實踐具有臺灣特色的安排,北京會更加強對臺的經濟與社會融合,更大力度推動惠臺31項措施,讓臺灣同胞有感,爭取臺灣民心向背。

其次,針對國際社會,習近平提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強調中國的統一不影響世界格局與區域利益的走向。事實上,2018年12月31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亞洲再保證倡議」(ARIA),有關臺灣部分,美國會根據《臺灣關係法》、對臺六項保證、《臺灣旅行法》等,重申對臺安全承諾、定期對臺軍售、鼓勵資深官員訪臺,將臺灣納入印太戰略架構下的重要一份子。一定程度,凸顯出北京在「防微杜漸」,掌握臺海議題的主導權,不容華盛頓透過「印太戰略」影響兩岸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第三,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企圖建構對於「中國人」的集體認同感,也點出解放軍不放棄對臺動武,絕對不是針對「臺灣同胞」,而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以及極少數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明確的進行對臺統戰二分法:只要「反對臺獨」,就是「臺灣同胞」,支持「臺獨」活動就是《反分裂國家法》制裁的對象。換言之,只要有外部勢力幹預,中國就可以名正言順「依法阻獨」,為未來臺海有事,建立其國內與國際法上有利工具運用。

第四,在此紀念會上,中國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強調對兩岸互動進程的「主導權」與「主動權」用語,也將成為爾後兩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具體指導原則。目前中國兩岸關係學界致力於兩岸統一進程相關理念與制度性安排研究,未來必定擴大邀訪臺灣地方縣市,創造地方紅利,以地方交流影響中央政策底線,一定程度會引發出臺灣內部矛盾,成為北京可乘之機。

最後,2019年1月1日,蔡英文總統提出就職總統以來的第一次元旦談話,強調「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顯示出臺北並沒有改變對中國與兩岸關係的立場,採取「穩紮穩打」策略,在依託美國遏制中國態勢下,維持冷和的「臺海僵局」,等待2020年連任態勢底定,再徐圖調整對中國政策。

但是,問題在於,當北京主動「恩威並濟」,蘿蔔與棍棒並進的戰略態勢下,臺北面對美國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總統,是否能夠減少不確定因素,又如何正視中國將兩岸關係導入「促統逼談」進程,臺灣必須從最大戰略利益角度進行全方位思考。

熱門推薦》
►習近平、蔡英文開年「猛催戰鼓」
►攻勢取代共識,習近平講話的政治意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蘋果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