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的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一個人和任何人的關係都好,也就意味著他和誰的關係都不會真正的好。老八就是這樣一個人,老八自幼八面玲瓏,特別的會來事兒,他的交友觀就是撒錢,當然你得是有用之人,比如某在京的要害部門為官的大員遇到個紅白喜事,或者遇到個坎兒,老八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用權利和金錢去收買這個人的人心,所以在北京城,很多官老爺們都受到過老八「無私」的幫助,故而形成了一股老八的「高朋」,第二老八做人喜歡走和事老路線,從來不和人發生衝突,從來不得罪任何人,也不樹敵,但是也不做事兒,搞的自己和周圍的人一團和氣,大有有飯同吃,有衣同穿的大哥風範。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心有鬼胎」的人聚攏在老八身邊,成為了用錢買來的「八爺黨」。這些人當你有錢有權的時候紛紛是座上賓,但錢權不在之時,就是猢猻鳥獸散之日。

而我們的康熙大帝,卻不是這樣一個人,他之所以成為千古一帝,他八歲登基,十歲的時候喪母,自小就老成,剛剛成年就幹了一件天下皆知的大事兒--幹掉權臣鰲拜,對內接著是干翻三藩,把大量的國土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進而對外和老毛子硬磕,給東北打下穩定版圖,又把台灣一戰拿下,連西北的葛爾丹也一併干翻馬下,這樣一個刀口舔血的武功超群的大帝,能看的上老八這樣懷柔不軌之人么?歷史反覆證明,那些創建了豐功偉績的大帝們,那個不是個性十足!

所以,開始還稍稍對老八有好感的康熙,時間長了,肯定會對這樣性格的兒子內心有所反感,而反感的總爆發,便是在廢太子之後的投票選舉之事,老八由於文前介紹過的各種拉攏,形成了八爺黨,為他大拉選票,結果毫不意外的成為投票最高者,而這個結果引起了康熙的極大警覺。老八心跡暴露無遺。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老四胤禛最後成為了下一代皇帝,不得不說康熙大帝還是眼光獨到老辣的,事後證明他沒有選錯,真正的帝王不需要和事老,而是需要敢打敢殺的硬骨頭,一個字,狠!胤禛作為一代雄主,頗有其父康熙遺風,殺貪官整頓吏治,得罪了大批的利益群體,從而也使得大清又得以續命百年。


應該說,在康熙皇帝諸多兒子之中,八阿哥胤禩(後為避諱雍正皇帝,改名為允禩)是才幹特別突出的一位,文武全才。但最後在皇位繼承之中勝出的,顯然不是他。

康熙皇帝曾兩立太子,兩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導火線是十八子允介生病,康熙十分著急,胤礽卻毫不在意,康熙極為傷心。康熙原打算返京後告祭列祖列宗,再廢胤礽,但在返京途中,他發現胤礽每天都在自己的賬篷外轉,讓康熙很謹覺。於是,在途中即宣布廢掉。同一日,皇十八子允介死掉。回京後,康熙親寫祭文,宣告廢太子之事。並將太子幽於咸安宮,頒詔天下。

太子被廢后,反太子的力量迅速聚集,企圖取而代之的皇子更是不乏其人。允禔是皇長子,受康熙重用,與允禩相到倚重,成為反太子的核心。太子被廢,先是圖謀自立,遭失敗後又請立允禩,他還表示,可以由自己來殺掉廢太子,不必出於皇父之手。康熙認為他是亂臣賊子,天理國法所不容。隨後,允禔用巫術來鎮壓太子的事件被揭露,於是允禔被革去王爵,幽於府內,退出政治舞台。

皇八子允禩十分聰明,辦事能力很強。善於交往,受到康熙喜愛。但由於反太子過於表露,引起康熙反感。在清查皇長子的過程中,他的罪行一一顯現,結果被康熙鎖拿、審理,最後革去貝勒,降為閑散宗室。

四十七年十月,康熙已經向群臣暗示恢復廢太子地位,但在廷議時,大臣居然全部保舉已經被革職的允禩,這表明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從而構成了對康熙帝的威脅。在當時情況下,康熙帝只有在允禩與廢太子之間做一選擇,以便穩定政權,結果康熙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仍然選擇了廢太子,至於太子是否得人心,已經微不足道。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太子復出後,皇儲間的矛盾仍然存在,而康熙為恢復人心,又將大部分成年皇子分別封為親王、郡王和貝子。皇八子允禩也恢復了貝勒封號。從而為眾皇子對抗太子提供了條件。五十一年十月,胤礽再次被廢。此後,允禩的勢力仍然最強,但由於康熙帝對其戒心極重,所以允禩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只得轉而支持十四子。


八阿哥胤禩的母親衛氏是辛者庫,出身低賤,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少年時受到的輕視也使得胤禩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要想不被人輕視,就得讓自己變得比別人更加優秀。所以他發奮苦讀,勤練騎射。由於康熙的孩子眾多,要想引起他的注意,就需要輿論的支持。所以漸漸地周圍的人在評價這位皇子的時候都在說他有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繼而發展到諸臣奏稱其賢的地步。此後他多次受康熙指派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並且曾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事宜。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為當時年齡最幼者。(17歲)

康熙三十九年,僅有兩人被冊為嬪,一位是正在受寵的17歲少女瓜爾佳氏,另一位則是相對來講已年老色衰的衛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不久她又被晉陞為良妃,成為玄燁當時僅有的5位妃子(貴妃除外)中,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之人。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在太子遭到拘執的情況下,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內務府總管。

年紀輕輕就被封為貝勒。自己的額娘也因此晉陞妃位。尤其是在太子被拘執之後,就很快的被康熙任命為內務府總管的職位。內務府總管是內務府的主官,是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在當時那個敏感的時期任用他這樣的職位,確實可以看出當時康熙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薨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讚揚他有德有才。江南名士何焯更是將其引為知己。無論是兄弟,宗親,朝臣還是名士,對於胤禩的評價都是讚不絕口。

讓我們再來看看康熙。康熙是一個很出色的皇帝。他篤愛兄弟,信重宗親,禮遇朝臣,敬愛名士。他苦耕文學,又不輟騎射,在當世乃至後世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對比之下,大家發現了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康熙的優點,值得稱讚。胤禩學習著做這些也無可厚非啊!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康熙做這些為了什麼?是因為他身為一國之君,做這些是為了朝局安定,自己的統治能夠平穩進行下去。所以他才會下江南,木蘭秋獮等等政治活動。他是皇帝,他所有做出的動作都是從一個君王的角度出發的。可是,胤禩呢?當他在做這些的時候,他同父異母的二哥已經是皇太子了。如果說起初他只是想引起康熙的注意的話,那麼他繼而做出的一系列的動作又是著眼於何處呢?

像胤禩這樣一個賢名在外,才幹卓著的皇子,對於皇位他是有覬覦之心的。正因他過早顯露自己的野心,使得他很快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

康熙第一次廢黜太子之後,最興奮的莫過於直郡王胤禔。他上躥下跳,對廢太子極盡詆毀,可謂落井下石。康熙反感他這樣野心畢露,對其大加斥責,試圖斷絕他對皇位的覬覦。胤禔眼見自己爭奪皇位的希望渺茫,而胤禩卻愈加器重。不甘心的他便推薦胤禩,說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日後必大貴,並且願意替康熙誅殺胤礽,以絕後患。康熙勃然大怒,斥責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其鎖拿治罪。隨後革去貝勒,為閑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被凌遲處死。突如其來的大禍是胤禩萬萬沒有想到的。前一秒還是器重信用,還是雨露恩澤。可下一秒怎麼就成了革爵下獄,成了雷霆之怒了呢?所幸的是,皇三子胤祉於十月十五日奏稱大阿哥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於廢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謬。從此案繼續追查, 又將之前的張明德的案子翻了出來,方知張明德一案胤禔才是罪魁禍首。查明白一切後,康熙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於其府內。

自廢黜太子以來,康熙的身體就一直不好。在病中對自己的決定開始有些後悔了。他先後召見了胤禩和胤礽,不論國事,只談親情。畢竟血濃於水,康熙有了復立太子的想法。並且將這個想法或委婉,或暗示,傳遞給眾臣。此時的父子關係顯得極為融洽。

當康熙於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召集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的時候,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結果會出乎他的意料。

誠然,一個良好的形象確實能夠使得身邊的人,共事的人,愛慕賢明的人一個極好的印象,甚至是好感,甚至逐漸的與自己為伍,站在了同一個戰線上。所以,當康熙第一次廢黜太子之後,決定由群臣舉薦太子人選的時候,胤禩的票數是最多的。許多宗親勛臣,文臣武將都在自己的舉薦奏摺里寫下了胤禩的名字。這讓康熙大感意外。隨即康熙又召見群臣言語談及孝庄文皇后和孝誠仁皇后託夢給自己,使自己十分不安。又說胤礽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隨後,十六日胤礽被釋放。話說到了這個份上,事做到了這一步,沒有人不明白。可是舉薦胤礽的奏摺依然沒有幾本。十二天,康熙整整等了十二天,依舊沒有回應。大家是在怨朕沒有釋放胤禩嗎?二十八日,康熙釋放胤禩,復封胤禩為貝勒。可群臣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初衷。群臣竟敢忤皇帝的意願,他們哪裡來的膽量,他們的背後是誰在指使?是胤禩嗎?滿朝文武都在舉薦他一個人難道他能置身事外嗎?難道之前的那些溫語輕言,父子情深的話都是假的嗎?皇帝是老了,是病了,但這不是你們這些人敢忤逆皇帝的信號。臣子忤逆君王,兒子忤逆父親。接下來呢?是不是就要披堅執銳,刺王殺駕了!康熙感到了危機。在那個君王一言可定乾坤的時代,他的意願居然被拂逆了。這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君王所不能容忍的。他需要出手了。他要讓所有人都清醒清醒,誰才是這個帝國至高無上的人。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下旬,當人們還沒有從過年的氣氛中緩過來的時候,一場風暴來臨了。康熙重責了已經致仕閑居但在朝中依舊有著極大影響力的佟國維,將此次領銜舉薦胤禩的馬齊由斬刑改為拘禁,拘禁地是胤禩的府邸。之前擁戴胤禩的康親王椿泰率先「倒戈」表示擁立胤礽複位。其他人也紛紛附議。於是一場舉薦太子的風波隨著三月初九胤礽複位宣告結束。然而,奪嫡卻從未停止。雖然康熙以自己的王者霸氣震懾了百官,但從這件事來看,胤礽其實已經不得人心了。即便他坐在這個太子的位置上其實他也只能成為別人的靶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宮內忍度餘生。

當胤禩以為終於有機會爭奪太子之位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事件徹底打碎了他所有的希望。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麼,但壞就壞在他托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十分冷漠。

至此,胤禩與皇位無緣。

胤禩是一個極度聰慧,極有才華的人。如果他沒有卷進這場奪嫡的暴風中來,也許他會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真正的賢王。當然,這也只能是也許了。細讀歷史就會發現其實胤禩沒有像影視劇那樣有著極大的權利,有著能夠操控朝野的力量。他可算的上是繼胤礽,胤是之後的第三個奪嫡的失敗者。

如果他沒有生活在深宮中,不是皇室之人,也許他和他的父親應該會父子情深的。


向敬之

胤禩能幹,深得康熙喜愛,這是實話。他十七歲被封貝勒,為諸皇子中獲得此爵最年輕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被拘禁後,胤禩被安排出任內務府總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用為用,重為重,康熙在力保胤礽時不可能新立胤禩。康熙的二哥、裕親王福全曾帶胤禩料理廣善庫事宜,病逝前曾在康熙面前極力讚賞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有意推舉胤禩。

胤禩的能幹,卻遭到了康熙強烈的顧忌。

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康熙很懊悔,想方設法做了不少工作,希望群臣響應他復立胤礽為儲的計劃。為了實現這個計劃,他曾警告諸皇子,如果誰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哪知他忙碌了兩個月,甚至嚴令禁止內閣權臣馬齊不得參預,但結果激怒他變得瘋狂。

《雍正王朝》焦晃版康熙皇帝

皇長子胤褆告訴康熙,相士張明德說胤禩後必大貴。這言下之意,就是胤禩是天生的接班人,必然要取代康熙力挺的胤礽。

幾乎滿朝文武都在力挺胤禩。國丈佟國維提議推舉新太子,原來就是為了推胤禩。馬齊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假傳消息推動大學士張玉書、溫達一同支持胤禩。皇子胤禟、胤?和胤禎都支持胤禩。而負責康熙安全的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以及康熙信任有加的揆敘、王鴻緒,更是串聯,引導大家支持胤禩。

胤禩以絕對票數勝出,使康熙復立胤礽的計劃險些流產。康熙不想自己精心培育了三十多年的胤礽,就這樣因為臣心所向,被胤禩替代。同時,他最擔心自己被胤禩提前架空,或直接逼退。當然,他也顧忌胤禩的選票,並非靠影響力所得,而是有人操控,會導致帝權旁落。

質言之,康熙厭惡胤禩,咒罵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就是害怕他弒父篡位,或被他人利用成為一把危害家族皇權的工具。之後的斃鷹事件等,仍是這事件繼續發酵而已。


首先非常感謝邀請,八阿哥文武雙全,為何最後遭到康熙厭惡,這個問題要分層次解答,那麼非常顯然,第一層次我對歷史不了解,不知道這個事,另外八阿哥是誰?


解答這個問題時可以換個角度,為什麼胤禛最後被康熙所喜愛?

和胤禩相比,胤禛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緣不佳,到處得罪人,最後落了個「冷麵王」的諢號。而胤禩恰好相反,所到之處人人稱讚,歷來就是和「冷麵王」相對的賢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樣一條線索:人緣太好,反而壞了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形象。

胤禩因為出身低微,所以爵位一直是貝勒,按常理而言,其實並無競爭太子一位的資格。但是胤禩好學、風度儒雅,並且待人接物謙和有禮,在眾大臣中形象極佳。馬齊、阿靈阿等人就是他的鐵杆死忠。能做到這一點,除了胤禩因為出身影響以外,也在於他知道自己這種「一窮二白」的貝勒,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注意收攏人心。

但是康熙何等人物,當諸大臣不斷在他耳邊吹風胤禩「極是好王子」、當連自己的親哥哥都有意無意給胤禩說好話時,康熙已經有所警覺。

康熙在下令廢黜太子胤礽後,突然在兩個月後下了一道政令,要求滿朝文武舉薦新太子人選,得票高者有望立為東宮。但與此同時,康熙還特別註明馬齊、也就是保胤禩最積極的那位大學士,不準參與此事。然而馬齊、佟國維不知喝了什麼迷魂湯,把康熙的警告當耳旁風,在朝廷中大造輿論,為胤禩瘋狂拉票;阿靈阿、鄂倫岱等人大搞串聯,每個人手心都寫個「八」,彼此心照不宣。最終的結果不用說,胤禩的得票肯定是最高的。

這顯然觸動了康熙的底線,他要人推舉太子,本就是引蛇出洞,看看「八爺黨」究竟有何能耐,馬齊等人等於不打自招。而讓康熙沒有料到的是,他知道胤禩勢力大、人緣好,但沒想到竟然好到這個程度;他更沒想到胤禩有這麼大魅力,竟然讓馬齊罔顧皇帝陛下的警告,因此康熙最後聲明,絕不會立胤禩,並列舉了所謂「三大罪狀」。

但實際上明眼人都看得出,罪狀是假,胤禩的所作所為動搖了康熙本人的權威才是真。康熙曾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外,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恐日後必有形同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為之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者。」話已經說得很直白了:胤禩你這麼厲害,連老子我都害怕你。胤禩的悲劇在於,他知道收買人心的好處,卻不知在皇權至高的年代,這種好處也有可能變成壞處。康熙乾綱獨斷、一人獨大,王子越是得人心,就越不得君心。

當康熙一兩次聽到旁人誇獎胤禩時,他會因為自己有個優秀的兒子而自豪;但次數多了,康熙就會在潛意識當中將胤禩作為「對手」,因為天下都是他的,天下最完美的,也只能是他一個人,這是集權帝王的通病。最終,老子對兒子的防範猜忌達到頂點,胤禩也就此與帝位無緣。


清代是以養蠱方式決定繼承人。

康熙的情況又不一樣。廢太子承擔了康熙太多寵愛,結果最終發覺廢太子已經長歪了,對兄弟毫無感情,勢力龐大得令他自己都怕,就放出諸子來分權搞平衡。

八阿哥趁勢而起,招攬大批官員。康熙這又發現,自己費力把廢太子大阿哥壓下去,局面還是不可控。就只能再次將自己扶持起來的八阿哥打下去。同時,這也是康熙對八阿哥懟上太子後的情緒發泄。

實際上都是康熙自己的錯,他只教兒子們如何做繼承人,如何奪嫡玩權術,忘記教育他們怎麼做人,做兄弟。


文武雙全的她,為何最後卻被康熙所厭惡?

愛新覺羅·胤禩,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里,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兼理藩院尚書。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愛,康熙於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為當時年齡最幼者。此後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並且曾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事宜。

康熙帝注重皇子們的騎射技術,八阿哥胤禩也不負父皇的希望,騎射皆佳,胤禩在只有13歲時就幫忙試馬,以辨別馬的好壞, 如果沒有精湛的騎術,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的。而另一份康熙二次親征給皇太子的上諭里, 則提到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獵兔子,年紀最小的他射中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數量一樣多的兔子。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十八日,遣官將廢皇太子之事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將胤礽幽禁於咸安宮。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的皇長子胤禔此時蠢蠢欲動,大有捨我其誰之意,遭康熙嚴斥。逢此重創,胤禔自知無望承繼大統,便向父皇推薦八阿哥胤禩,說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並且願意替康熙誅殺胤礽。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時的康熙認為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宮內忍度餘生。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麼,但壞就壞在他托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十分冷漠。之後胤禩病癒,康熙命將其所停之俸銀米仍照前支給,父子之間關係轉好。即便被康熙如此打壓,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在他的皇子當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賢能的。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請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請安。康熙帝手書諭旨,予以駁斥。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


八阿哥出身低微!物極必反地過於沽名釣譽!老皇上在位!你美譽八賢王!拉黨結派!收買朝臣!這都是當政者的大忌!收買人心眾口稱賢絕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正因為他心機深,手段陰!這也絕不是為君之道!老八的聰明是小聰明!臣為忠,君為賢!本末倒置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