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针拨回到3年前,大概没人会相信,如今这个叫做“智慧湾”的地方,会成为宝山区的“网红地标”。

 

彼时,这里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由于经营不善,大量厂房、仓库、集装箱堆场闲置,环境恶劣。这个占地面积230亩的地方一面紧挨着南北高架,不时有集卡呼啸而过,离1号线呼兰路地铁站不过五六百米之遥;一面紧邻蕰藻浜,这是上海为数不多可以通航百吨级货船的河道之一。

 

20169月,转型改造后的智慧湾正式亮相。两年半的时间,制造的“惊喜”不断——废弃集装箱变身“集创箱”办公空间;中国首个3d打印博物馆亮相;世界最大规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落成;梅派青衣史依弘的剧场、音乐家宋思衡的工作室相继落户……

 

去年底,智慧湾成为市科委与宝山区政府合力打造的沪上首座科普公园;就在最近,又入选了79处上海市民“休闲好去处”。成为“网红打卡点”,对于一个科创园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跨界能否带来“化学反应”?

 

走在智慧湾科创园中,会有种分不清园区、街区、社区的感觉。

 

红、黄、蓝、绿,一个个色彩明艳的“集装箱”内,驻扎着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创企业。靠近蕰藻浜一侧,一个并不起眼的“集装箱”内,是80后音乐家宋思衡的多媒体音乐工作室。走进去,宋思衡花“小心思”搭的乐高航天器还放在桌上,他会在这里玩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和机器人一起互动演奏,每年带来数场音乐会。

 

“离他的工作室不远处,将会有霍尊天韵乐府工作室、罗威治愈系音乐工作室……”智慧湾董事长陈剑描绘了一幅“后工业时代诗与远方”的画面:蕰藻浜的河道边,秋天的银杏叶金灿灿的,音乐家们在工作室的露台上演奏,观众们三三两两站在园区内聆听。当然,京剧迷更可以直接去园内的依弘剧场,和这位梅派大青衣近距离接触,或者干脆去华夏邻家影院去感受类似“头等舱”的观影体验……

 

除了园区内赫赫有名的3d打印博物馆、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每走几步,间或可见一个个形态各异的3d打印休闲椅、花瓶、小饰品等,这些都是园内的3d打印企业的作品。如果对科普感兴趣的人,还可以去逛逛vr-ar体验馆、智能微制造展示馆、未来空间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麻省理工微观装配实验室、机器人体验馆等场馆。

 

体育元素也是扑面而来:园区有大型橄榄球场、屋顶足球场、游泳瑜伽馆、体能训练馆,甚至园区外高架下原先一块脏乱差的空间,也被巧妙利用,成了可供航模、车模比赛的体育公园。

 

喜欢“逛吃逛吃”的人会发现:紫薇街、枫树街、樱花街等,对应种植着相应的植物。走几步会看到,别具一格的面包店、3d打印咖啡、小日子食集……甚至还有一站式婚礼会馆、03岁托幼所……

 

作为首个上海科普公园,公园以智慧湾科创园为载体,集科普展会、科普产业孵化、科普讲座、科普旅游、科学健身和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也因此,“科普”与“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跨界融合,在这里就是常态。

 

陈剑说,科普需要与场景相连。参观者来到园区,会对3d打印、人工智能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加上了科普元素,园区企业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ip,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和接受,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未来,园区内的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普通观众,还有望形成更多奇妙的融合,互相激发更多的灵感创意与合作机会。

 

而通过科普来推动要素融合,核心是能够促进跨界的实践,从而形成真正有别于传统的竞争力。

 


人气能否带动产业发展?

 

随着智慧湾的名气越来越大,前往参观游览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活动时,每天5000——6000多人次是常态,最多可达8000多人次。园区方也表示,做产业首先要有人气,能吸引人也是做产业的基础。科普公园会注重产业科普与科普产业的虚实互动和供求结合。

 

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逗芽制作)的实际控制人刘嵩,今年刚将企业搬迁至智慧湾。他向记者回忆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2017年公司刚成立时,本来落户另一个产业园区,投资千万建设演播室系统和室内摄影棚,光是装修就花了200多万元。没想到,那个园区一到晚上空调就统一关闭,因为害怕电梯损坏,还不让使用电梯运送重型设备。延长园区服务时间要打报告,我们公司经常做电竞直播,没法说出晚上具体的下班时间,结果公司发展也陷入了困顿。”

 

因为来智慧湾选景拍摄,刘嵩发现,这里地方大、场地好,完全可以作为企业选址地。他试着和园区管理方提出:“有没有可能按照我们的要求装潢室内摄影棚,一个月左右就交付使用?”结果,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要求真得到了满足。一个“集装箱”被巧妙改造成影棚,墙壁隔音也被仔细处理好。刘嵩咬咬牙,亏本放弃了原先装修好的地方,搬到了智慧湾。“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有需求随时向园区招商、物业部门甚至老总提出,有时候影棚档期满了,向园区其他企业借个宝地也毫无问题。现在公司已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赋拓物联网总经理左彦波刚来智慧湾考察时,以为这一带很荒芜。可一进入园区,眼前豁然开朗。“我以前在外企工作过,特别不想回压抑的‘格子间’上班。我们企业现在的办公场所,是原先一个旧仓库改造的,一楼用作展厅,二楼是开放式办公空间。说实话,租金并不比一些市区产业园低,但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还能和艺术家为邻,性价比很高。”不久前,左彦波女儿所在的中学正好组织来智慧湾参观,她很自豪地和同学介绍:“我爸爸就在这里上班。”

 

陈剑介绍,目前智慧湾已开发了三期,有企业284家,园区入驻率达85%,年产值约6亿元。园区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正是着力思考解决的问题。

 

比如,围绕园区现有的3d打印、智能制造、arvr、人工智能产业引入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平台。离智慧湾不远的地方,便是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作为宝山区2019年的重大产业项目,上海发那科三期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兴建。智慧湾四期,就将打造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智慧湾研发基地。园区的原创型企业,也非常欢迎大家参观,通过成为学校实践基地、群众科普基地等,可形成社会资源叠加,拓展更深内涵。

 

更为重要的还有企业服务:除了园区设立科普孵化楼,对优秀有潜力的科普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办公空间,第一年租金减半;为企业提供注册、税务、项目申报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等,园区所在的顾村镇,正在把“社区通”拓展为“园区通”,将政府部门、园区方、企业方纳入到信息化平台上来,今后企业有问题只要在“园区通”手机端提出,便会有相关部门帮助联系解决。

 


与周边居民能否互动更多?

 

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经历的是从“创意经济—创意园区—创意城市—创意社会”的路径,目前上海也正在走这样的路。在国外,有个概念叫“创意社区”:即以创意产业为产业核心、与居民融合互动的社区;通过创意阶层和居民就近居住和就业、共享休闲娱乐设施、参与相互活动来实现;而物质空间将支持这些互动的发生。

 

智慧湾这样一个24小时开放式的科创园区,又成为上海科普公园,能否通过与周边居民互动更多,从而形成“创意社区”?

 

园区里的集装箱创客部落,是前所未有的业态创新,周边居民时常带着朋友来智慧湾游览。

 

由于智慧湾全年有近百场不同类型的活动,平常有各种类型的人员进入园区。今年已举办了第六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复赛、决赛,上海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2019robotex世界机器人大赛华东赛区选拔赛等。还将有2019国际3d打印嘉年华、上海科技节分会场、科学之夜、上海科技节宝山区主会场、创客新星大赛、robotex世界机器人大赛亚洲区决赛、环球自然日2019全球总决赛(上海)、弘依梅京剧团演出等大型活动。

 

菩蜜思食品创始人焦丽华原本是外企高管,5年前辞职创业做无添加面包。去年10月底,她选中智慧湾的一座厂房作为生产加工基地。“旧仓库经过改造,满足了我们全透明可视窗的需求,人们可以全视角看到菩蜜思真正做到无添加。园区活动丰富,交友、亲子等活动,经常以烘焙作为媒介,口口相传,我们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陈剑表示,今后还将通过打造24小时活力园区,引进丰富商业配套,解决周边居民休闲需求,形成园区商业与周边居民相互融合与依存。

 

在周边居民游览已成常态之下,前来就业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目前,园区员工有2000多人,以青年为主,住周边比例约占30%。随着园区内企业的增加,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采访中,多家企业提出了希望有更多员工宿舍的需求。上海轶德医疗总经理郑轶伦说,园区的环境对于企业招工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一些员工也入住了园区内的宿舍。北京的合作团队准备6月过来培训,一看园区内有锦江之星以及各种饭店,感觉十分便利。不过,需求还在不断扩大。

 

智慧湾科创园,本身作为宝山区“一号创新带”的核心成员,对于打造北上海的创新高地也有重要意义。而在上海中环与外环间,还有着大量的闲置厂房和仓库,残存着一些低能级的企业,大量与之相似的空间等待转型。与此同时,有能力买房及想租房的年轻人,60%都将位置锁定在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外环,但不足之处正是这里的商业和文化场所欠缺。

 

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会力量来配置资源,以快速形成空间和资源集聚,并让园区承担起部分城市功能,服务和辐射周边居民乃至更大半径内的人群,应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路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中国企业报》匠心推出:《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每周一期,适合单位全年订阅。全单位阅读,园区招商信息全拿到!咨询电话:68701050


【周刊介绍】


《中国企业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以企业和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中央级媒体,是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平台,是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园区招商、特色小镇建设和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专业化智库型传媒。《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透视微观经济与园区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国内外产业园区及企业的观察,以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规划、扶持方案、招商引资等为重点,进行调查和持续跟踪研究。在深入分析园区产业模式的基础上,对园区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提炼汇总,为园区提供“最新、最重磅、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动态信息。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以服务产业园区为核心,提供丰富、深度、针对性的服务信息。每周一期,全年约50期,每期约100页(A4),以PDF形式发送给单位邮箱或指定微信。提供在周报中可添加单位定制名称和LOGO的服务,适合以单位名义直接快印成纸质版分发至各科室,也可通过手机阅读,帮助整个单位全部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全国产业园区及企业动态。《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面向全国园区、企业、第三方机构订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找到合适园区便捷落地,同时让全球产业园区高效精准地找到优质企业和企业落地需求,以极低成本有效提高园区、企业与第三方机构之间深度业务交流、投资合作!


【内容特点】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分为七大板块:


●《重磅/专题》与园区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重点园区发展招商案例介绍及经验分享。

●《政策速递》业内专家对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及行业相关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园区必读》精编国内外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新闻动态》园区最新发展动态及新闻速递。

●《企业与园区》企业点评园区的服务、提出对园区的需求、讲述与所在园区的故事。

●《产融结合》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及产业升级。

●《项目信息》企业投资需求、企业投资方向、企业投资项目、企业发展战略与外迁、扩张计划等。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每年订阅价格9800元(自订阅日起,一整年。比如今年7月2日-明年7月1日)。

每周一期,全年约50期,每期约100页(A4),以PDF形式发送给单位邮箱或指定微信。

订阅热线:010- 6870105068701052

联系人:梁女士刘先生

邮箱:[email protected]

 

【汇款信息】

单位名称:《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车公庄支行

单位账号:10282000000248270

融媒体周刊订阅(请点此链接


 



峰会主题: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园区转型


参会报名请点此链接》》


中企君荐读



三十年正芳华,青春正好——《中国企业报》成立30周年特别奉献


2018两会特别报道——《中国企业报》采访报道了近百位部委领导、院士和企业家代表委员,还重点采访报道了近百位担任地级市市长书记的代表委员。


聚焦全国两会——中国企业报2019两会专题报道

 

----------------------------------

本文选自上观新闻。编辑: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原著版权,如您对我们的文章存在异议,欢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以传播信息、分享知识为已任。微信关注中国企业报公号:zgqybnews,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