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微博上有人爆出——“餓了麼、美團”偷聽用戶信息,從而推送給用戶相關店鋪和食品,一時間就得到了非常多用戶的共鳴,對此美團和餓了麼當然是否認了。

“大數據”創造的財富,我偷聽一樣可以辦到

一:一次偉大的實驗

小禿,在一次java發燒友聚會上,多次提及了“耳機”,回到家裏打開淘寶,他看到了半個頁面的耳機推送。於是他開始懷疑——“淘寶在偷聽?”雖然有所懷疑,但是理論上也是存在淘寶的搜索算法引擎得出結果的可能,因爲他之前也在淘寶和網頁上有過大量搜索記錄。

於是小禿做了個實驗“他對着手機自言自語了半天的緊身褲”。打開淘寶後,發現app給他推薦了女性緊身褲相關的商品,他才知道——這丫的可能還真是偷聽。因爲小禿作爲單身狗,根本不可能主動在平臺搜索,和女性緊身褲任何相關的詞語。

種種證據表明:app很有可能在偷聽用戶的對話。

二:兩個派別

大多數用戶覺得,偷聽是完全存在的;

“不經過我的同意,就偷聽我的對話,是無法接受的。餓了麼、美團涉嫌偷聽相關的傳聞,應該給出相應的說法。”

“我說我們被偷聽都是經過實驗對比,並且有真實案例的,我就不信,你幫商家推送沒有利益往來...”

“偷聽從技術上講是非常容易實現的,並且偷聽推送只要抓去幾個關鍵字就可以了,這對美團和餓了麼團隊來說太簡單不過了,就是不知道相關法規有沒有對這一現象進行管制。”

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用戶覺得,偷聽是不現實的;

“開啓麥克風的技術成本和道德風險很高,沒有必要這麼做。”

“餓了麼和美團的數據量已經足夠了,在算法已經如此成熟的情況下,無疑是多此一舉。”

“有時候我腦子一熱想買東西,剛好淘寶也給我推了,難道連想法都能偷聽?”

“大數據”創造的財富,我偷聽一樣可以辦到

甚至有人覺得偷聽也無關緊要;

“我的信息又不值錢,無所謂的。”

“管它偷聽不偷聽,給我推薦想要喫的東西就可以了。”

誰對誰錯?真不好說。

三:“怪我咯?還真就怪你”——用戶行爲是原罪

在app是合法app的前提下(餓了麼、美團我們肯定合法啊),偷聽至少得滿足三個條件:一、手機安裝該運用;二、保持運用後臺運行;三、獲取到你的麥克風權限。

很不幸,這三者都是經過用戶自己的雙手完成的。

請自己回憶一下,有一天你餓了,下載了個美團/餓了麼,安裝應用也不看app需要什麼權限,就一頓點擊,什麼通話記錄、短信、麥克風權限,統統全點“是”。點完飯了app也懶得關,最少讓它在後臺閒置個半小時,如果要是不注意,說不定能閒置個一天。

“大數據”創造的財富,我偷聽一樣可以辦到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假設成立,餓了麼和美團就有可能偷聽竊取到你的聲音。

所以,不管是爲了隱私保密,還是爲了減少你的手機耗電量,減少佔用cpu運行工內存,不需要的應用還是經常清一清比較好。

四:“大數據”哪有“偷聽”來的精確

基於內容的信息推薦方法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於信息檢索和信息過濾,所謂的基於內容的推薦方法就是根據用戶過去的瀏覽記錄來向用戶推薦用戶沒有接觸過的推薦項。

“大數據”創造的財富,我偷聽一樣可以辦到

通俗的話講就是:餓了麼和美團有很多你產生的信息數據,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推導出你想要喫什麼。

數據是冰冷而理性的,再精確的推薦算法也會存在小概率偏差。

舉個例子:小孫身高150,體重150,三維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平時他非常喜歡喫高熱量的食品,幾乎一日三餐都是炸雞、烤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頓悟了,想喫低卡路里的食品減肥。如果是一個完美的推薦算法,可以做到立刻馬上給小明推薦沙拉、水果食品。但是大多數推薦算法還沒辦法做到如此智能。

比起重新搭建模型、收集數據、分析整理、運算,在做算法優化,顯然是忽悠用戶勾選“打開麥克風權限”要簡單得多。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有什麼能夠比從用戶口中親自說出:“我們中午喫黃燜雞”,更加精準,更加快速的定位目標產品呢?

五:“黑科技”還是“黑心科技”

經過這次事件,有人稱“大數據分析就是窺探你的相冊、聊天記錄、搜索記錄…再拿去商家那裏賣錢。”咋一聽好像是無稽之談,仔細想想又沒錯。你的數據天天被人用,又有誰告訴過你了?

你天天接到的買房電話、給過差評之後的賣家騷擾、手機裏一堆的借貸短信,其實都是信息泄露造成的。竊聽也好,誤會也好,不管怎麼樣,還是希望互聯網的巨頭們,賺錢之餘,能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

畢竟——聆聽是走進用戶心靈的道路,而不是偷聽。

END

“大數據”創造的財富,我偷聽一樣可以辦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