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從德軍的角度來解析這場會戰:

這場發生在東線戰場的南翼第聶伯河的廣大區域的會戰,長達九個月時間。

兵力對比:德軍:主力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29個步兵師、13個裝甲和裝甲步兵師,其後的作戰中不斷從別的戰場調集新的部隊參戰。

蘇軍:164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12個坦克軍、7個機械化旅和7個騎兵軍,28個獨立坦克旅、28個獨立坦克團、8個反坦克旅。

雙方的兵力對比達到德軍對蘇軍1:7。

蘇軍統帥部的作戰目標是消滅南方集團軍群以及A集團軍群。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便是阻止蘇軍這一目標的實現。

作戰過程不再敘述,最終的結果是蘇軍未能達成對東線整個南翼的合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雖然損失慘重,丟掉了大片土地,但是仍然保持了其防線的完整性,這對於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來說簡直是奇蹟。

在蘇軍占絕對優勢的力量情況下,仍舊沒有殲滅殲滅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就軍事上來說,蘇軍的指揮無疑是有巨大缺陷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曼施坦因的卓越指揮,其優秀的戰略意識,使他牢牢的將重點放在了戰線的北翼,只有在北翼蘇軍的突破才會達成災難性的後果。南邊是大海,丟掉北翼,德軍整個集團軍群都將會被圍殲于海岸邊。正是由於曼施坦因的指揮,使德軍的南翼免於像第6集團軍一樣的命運。

所以個人認為,蘇軍投入如此強大的兵力,而他們取得的戰果卻與其兵力不相匹配。由此看出此時德軍指揮藝術還是優於蘇軍。


題主所說的第聶伯河會戰,指的應該是1943年8月至12月由蘇軍發動的「下第聶伯河攻勢」,這場攻勢也是二戰時期蘇軍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之一。第聶伯河會戰的結果是佔據優勢的蘇聯軍隊獲勝、收復了此前被德軍攻佔的第聶伯河東岸地區、並為隨後蘇聯軍隊解放基輔奠定了基礎。第聶伯河會戰中蘇軍的空降突擊行動,也成為蘇聯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

為了在第聶伯河一線發起對德軍的全面反攻,蘇軍共集結了5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265萬兵力,蘇軍方面還有5.1萬門火炮、2400輛坦克和2850架飛機配合作戰。蘇軍的目標是徹底摧毀德軍防線、使德軍無暇進行休整,進一步擴大戰果、將戰線推向東歐地區,以消除德軍在烏克蘭地區發起反擊的威脅。為應對蘇軍的進攻,德軍也集結了125萬士兵、1.26萬門火炮、21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進行防禦,並採取了焦土政策以強化自己修建的「東方壁壘」防線。在這場持續四個月的會戰中,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作為進攻方的蘇軍在渡河時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在戰役初期舉步維艱,這也導致其損失比德軍更為高昂。據不同的歷史學者估計,蘇軍的傷亡在120萬人-150萬人之間,德軍的傷亡則在30萬人-100萬人之間。

雖然蘇軍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這次會戰仍然實現了它們的戰前目標。贏得第聶伯河會戰的勝利後,蘇軍又在1943年11-12月間集結了73萬軍隊開始圍攻基輔,擊退了據守基輔的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最終突破了德軍的第聶伯河防線。


本人認為,43年的第涅伯和會戰,前期德方完成的比較精彩,在蘇軍數倍於德軍的力量對比情況下,全身而退,沒有被圍殲什麼大部隊,且帶走了大量糧食、裝備、和人員。但過了第涅伯河,則蘇軍打得比較好,沒有讓德軍按計劃把第涅伯河作為一條屏障,擋住蘇軍的攻勢,快速西岸在幾處建立了橋頭堡,而且較輕鬆地奪取了基輔,使德方後來一系列危急的根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