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5日電題:新疆:大漠“春收”忙

  新華社記者白佳麗、高晗

  每年三四月,中國各地相繼開始春播春種。不過,對於居住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牧民來說,春天不僅意味着播種,也代表着收穫季節的到來。

  儘管要赤足踩過冰涼的泥水,艾比比汗·達曼和丈夫並不在意,前方沙漠中儲存一個冬天的果實正等待着他們。大芸,是春天的達裏雅布依給牧民辛勤勞作的回饋。

  達裏雅布依是新疆于田縣的一處偏遠鄉村,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200多公里。沿着克里雅河,分散居住着1300多名牧民。這裏常年風沙肆虐,出行困難,在胡楊林地裏牧羊是很多人賴以生存的方式。

  2005年,達裏雅布依引進了大芸人工種植技術。利用沙漠裏生長的紅柳,艾比比汗·達曼和丈夫在自家附近接種了大芸,並在洪水來臨季節引水澆灌。

  “花5000塊錢買兩公斤種子,接種之後,每年能收1萬塊錢大芸。”艾比比汗·達曼說。

  大芸學名肉蓯蓉,寄生在紅柳、梭梭的根部,有着“沙漠人蔘”的美譽,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在克里雅河畔的紅柳林裏,野生的大芸數量有限。過去,沙漠周邊的農牧民隨意採挖,不僅使野生資源瀕臨滅絕,也破壞了綠洲脆弱的生態。

  1985年,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的和田地區,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劉銘庭開始人工培育紅柳大芸,他希望給當地農牧民找到增加收入的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並保護和改善沙漠生態。

  經過10年的努力,紅柳大芸接種技術日漸成熟,並在和田地區推廣種植數十萬畝,每年春秋兩季採收,大芸最高畝產達200公斤以上,畝均收入4000元至8000元。在貧困人口較多的和田地區,這樣的收入可以幫助很多家庭脫貧。

  艾比比汗·達曼是衆多受益者之一。目前,達裏雅布依每年的大芸產量超過了80噸,成爲當地牧民春天的主要收入。

  按照政府的扶貧規劃,達裏雅布依的貧困戶今年將全部搬遷,遷到通水、通電、通路的新村莊居住。在新村裏,牧民開始種植飼草、經營旅遊民宿。秋天,艾比比汗·達曼也將離開沙漠腹地,不過,她和丈夫還會返回沙漠,採收又一季果實。(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