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宗親是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獻和秦朗。曹宇是曹叡的叔叔,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夏侯獻出身不明,但也是一家人,秦朗是曹操的養子,曹叡的發小。

論關係,這五人絕對是曹魏忠臣,靠譜。但託孤輔政大臣不能光看忠誠度,能力和朝中威望也是必須要考慮到的。而這點,正是五人最欠缺的,也就是說他們難以服眾。再者,全部用宗室也難以制衡宗室和世族大家的關係。

所以此方案一出,就遭到了孫資和劉放(曹叡貼身秘書)二人的強烈反對。在二人的勸阻和建議下,曹叡放棄了這套方案,最終選定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為何這五人之中只留下一個曹爽?曹宇是直系宗親,按曹魏制度,藩王不得參政,再加上他的推辭,所以被排除。曹肇沒有戰功,資歷不夠;夏侯獻記載很少,資歷無從考證,這兩人被排除。秦朗雖然有些戰功,但只是曹操養子,再加上貪婪成性,也被排除。

曹爽是大司馬曹真之子,和曹叡關係密切,平時為人謹慎持重,時任武衛將軍,典宿衛禁兵。所以從出身(非直系宗室)、為人、威望來說,是五人當中最適合的,所以以宗室代表出任輔政大臣。


先說說曹叡臨終前準備啟動的5個輔政大臣宗情是哪五個吧

由燕王曹宇,也就是曹叡的叔叔領銜,曹真的兒子曹爽,曹休的兒子曹肇和曹操的養子秦朗,加上夏侯獻,五個人共同輔政。

那麼這裡涉及到幾個問題:

1、為什麼最後只用了曹爽

2、為什麼最後用了司馬懿


原先擬定的輔政團隊,領銜的就是曹宇,曹宇是誰?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但是在曹丕登基之後,為了防止宗情亂政,所以可以進行防範與疏遠,所以導致曹宇雖然是曹操的兒子,但是從曹丕繼位到曹叡去世幾十年里,不斷的隔離,也造成了曹宇在朝廷內外並無半點實權。

曹宇作為曹操的兒子,年齡也比較大,再無雄心,曹宇知道一旦自己從權勢的邊緣人物登臨輔政大臣,那麼肯定會遭人陷害。特別在當時司馬懿已經權傾朝野,曹宇為了自己的老命拒絕了這一職位。

在領銜的曹宇拒絕這一職位後,曹叡不得不重新考慮,而司馬懿作為曹魏中流砥柱的人物,東拒孫權,西抗諸葛亮,北平公孫淵,自然成為了第一候選人。

但是考慮到司馬懿終究不是宗親需要有人進行制衡,而在宗親裡面真正能跟司馬懿相抗衡的可以說沒有,那麼唯有從時間上來耗死司馬懿,取得短暫的平衡。

而曹爽作為作為曹真的兒子,在當時宗親人才凋零的情況下,憑藉年輕與父親的威望勝出。


想想看,曹睿一生打擊宗親,認為自己的兄弟子侄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人,到臨死前,才覺得後怕,看著年幼的兒子,看著如狼似虎的武將、豪門士族,想到自己兒子以後的命運,

所以臨死前想用五個宗親輔政,想提高他們的權力,制約武將、豪門士族,但權力的事哪來那麼容易呢?

239年初,魏明帝病重,曹睿本意讓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共同輔政,但曹宇一直不接受。

劉放、孫資是曹睿的親信,他們一看到詔書,就知道詔書無法通過的,曹睿問:「曹爽可以代曹宇為大將軍么?」,劉放和孫資表示贊同,同時又多次強調應該迅速召見太尉司馬懿來輔助朝綱,曹睿答應並令劉放起詔書。

司馬懿等人的勢力太大,曹睿想通過一紙詔書就讓他們奪取司馬懿等人的權力,是不是想得太簡單了?這不是逼他們造反?這也是為什麼曹宇不敢接受了

所以曹睿最後不得不折中,讓一個宗親加一個豪門代表,共同輔政,


  1. 三國志上說,曹宇性情恭良,是曹操和環夫人所生的兒子。在曹叡掌權時,深受其囂重。授予大將軍一職。後來因為曹魏重臣劉放,孫資,與曹操的養子秦朗。和曹肇發生嚴重爭執。有一次大殿上飛進來一隻燕子。秦郎和曹肇指桑罵槐的說了一句話。古有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今天燕子飛進朝堂。並在劉放孫資二人頭上盤旋。難道你二人有不臣之心!此話一出。兩人嚇得瑰飛魄散。急急忙忙的說。臣願以死奉社稷。魏帝掩首一笑說。愛卿乃國之棟樑。朕怎忍殺之。從這件事上後。劉放,孫資,兩人一直視秦朗和曹肇為大患。最終在魏帝選繼承人上面二人把著魏帝的手寫下了放逐曹宇的命令。曹宇知道真相,流淚而出。後來因曹叡無子孫,皇位傳到了曹宇之子,曹奐手中。但此時己是傀儡皇帝。由子曹宇是皇帝之父,沒被司馬家族殺害,最後無疾而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