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中華文化圈”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指中國以及周圍的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些儒教文化的國家。這個文化圈的特徵是圈裏的精英們都使用統一的漢字來進行表達,使用統一的經典來進行規範。但現在這個漢字文化圈的概念已經基本上不復存在,因爲朝鮮半島和越南都已經放棄了漢字的使用,雖然在這兩個地方的文化上還能找出儒教的影響,但再冠以“中華文化圈”的名字就明顯不合適了,於是又出現了個取代的概念叫“筷子文化圈”,意思是不管用什麼文字,這個區域裏的人,也只有這個區域裏的人都用筷子吃飯,雖然這個名稱有點搞笑,但也能說明問題。

  這個圈子裏面唯獨日本表現的比較大度,日本人從不諱言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雖然有人說二次大戰給日本文化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使得日本徹底脫離了中華文化圈而接受了美國文化,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比如日本人就一直在使用漢字,從來沒有考慮過停止使用。雖然在一段時間裏因爲漢字的書寫不便而使得漢字在日本的使用數量和頻率有所降低,但到上世紀末期伴隨着個人計算機帶來的非書寫文字處理能力的普及,漢字在日本的使用數量和頻度又上升了。畢竟日本人從根本上就認爲使用漢字表示有教養,代表着優雅和洗練,日本精英人士在公衆場合發表言論時還特別喜歡使用古僻的漢文詞彙或成語,以至於電視上還不得不打字幕甚至標出含義,否則觀衆聽衆會一臉懵逼不知所云。

  在日本就知道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比一般中國人想象的還要深刻,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講到日本的歷史事件時都會加一句“相當於中國的XX時代”,這種坦率的態度讓日本看上去比起越南和韓國來在文化上要“謙虛”的多。

  但在根子上其實不是什麼態度問題,而是一個自信心的問題。半島或者越南這些地方抵抗漢字是因爲他們不願承認受過外來文化的影響,認爲那是一種恥辱,即便在無法消除外來文化的影響,也要在表面上消除外來文化的表現,廢除漢字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哪怕使用因爲無法解決同音字問題而顯得很不方便的其他字母文字也在所不辭。

  而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是獨立國家,是亞洲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日本在歷史上沒有被列強殖民的悲痛記憶,雖然有過太平洋戰爭敗戰的挫折,但不久又重新站了起來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日本人一直自認爲是“亞細亞的優等生”,而且認爲他們成爲優等生的原因就是能夠虛心地向外族外國學習,向別人學習先進的東西並且加以發揮改造最後做得比別人更好是他們的長處,所以承認受過其他文化的影響不但不會影響這種自信,反而會產生出一種自豪感,“學過中國,學過英國,學過德國,學過美國,我們永遠學習最先進的東西,而且做的比他們更好”。

  日本人甚至在人們並不熟悉的領域都表現出這種“謙虛”。日本的文官制度(國家高級公務員制度)在全世界都得到好評(有趣的是這些年的日本本國除外),李光耀更是認爲日本的文官制度是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日本人在談到這個制度時只是淡淡地說:“這套制度來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而且還會順便告訴你中國的科舉制度是最早和最成熟的merit system(資格任用制度),讓你三觀毀一下。

  從甲午戰爭開始,幾乎整整上個世紀中國都落後於日本,但日本人並沒有因爲中國的落後而企圖割裂與中國在文化上的聯繫,他們意識到了中華文化應該是亞洲的領導文化,而日本一直想取代中國成爲亞洲領袖,這樣和中國在文化上的聯繫反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所謂“小中華”的思想即來源於此,所以侵華戰爭時候反而是日本人高唱“同文同種”最起勁的時候。

  但是事情在變化。

  隨着二戰戰勝國的中國這些年來在經濟上逐步走強,特別是在中國超過日本而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日本人就不那麼有自信了,因爲亞洲領袖的位置已經在背日本而去。既然無緣問鼎亞洲領袖的地位,日本人就開始要劃清和中國文化的聯繫了,如果不是“亞洲第一”,中國文化的影響對日本就形成了負擔,人們可以接受豪強,也能接受窮親戚,但是如果窮親戚成了土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個問答網站在2018年11月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爲什麼說從歷史表現上看,日本比韓國要謙虛的多?”,筆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以這句話來做了結尾:“隨着中國國力的逐步增強,日本在言語中也開始要劃清和中國文化的聯繫,更加強調‘這是日本的原創’,再過些年日本會不會變得像現在的韓國和越南一樣也是一個未知數”。

  看來這個猜測的話音還未落就得到了證實。

  4月1日,日本政府宣佈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

  本來使用什麼年號是外人無從置喙的日本內部事務,不如說日本到現在還在使用源自中華文明的“年號”本身就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從漢字的寓意來看,“令和”也是一個很吉慶祥和的正面詞彙,用來做年號是很好的。但是日本政府有關年號“源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而非中國古典”的強調就有點意思了。

  其實只要是漢字,無論出於何典在中日兩國其含義都差不多,特別是日本的“古典”和中國文化距離就更近,那時日本人還只會機械地使用漢字和漢文,還沒有熟練到改進改善和改造,過分強調其來源表示出日本人“去中國化”的願望,也暴露了日本社會更趨於保守,文化上更趨於封閉的現實,而究其原因是來自經濟上的落後而且看不到再次趕上中國的任何希望。

  當然,這次新年號的讀音採取的還是讀漢詞用的“音讀”方式,暗示其實還是來自中華文化,可能到下一次再改元時可能會連讀音都要採取讀日本詞的“訓讀”方式,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屆時中日國力對比重返到19世紀中葉之前,那樣就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