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正視“活着”的珍貴

  稍有不順

  就輕易放棄生命

  這次清明節,是我們第一次帶孩子回老家祭祖。

  我拉着孩子給逝去的親人鞠躬,介紹說,裏面躺着的是媽媽的外公。

  四歲的兒子懵懂極了:“媽媽的外公爲什麼躺在裏面?”

  我回:“去世了。”

  怕孩子聽不懂,又解釋:“媽媽的外公,75歲的時候死了,沒有了。”

  兒子很認真地追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

  我很詫異,又覺得很不吉利,下意識回答:“媽媽至少活到一百歲。”

  回答完,我就覺察不妥,這明顯是在逃避死亡話題。

  可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豈是逃避就能躲開?

  清明節,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死亡教育。

  1

  我們都缺少一堂死亡教育課

  多年前的清明節,姐姐帶着小外甥去祭祖。

  回家後,小外甥一直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會不會死呀?死了以後我們會去哪裏啊?

  姐姐很緊張,趕緊把這事告訴家裏老人,老人專門去給孩子招魂,孩子才“恢復正常”。

  後來,家裏就有了一條不成文規定,孩子不參加祭祖,免得陰氣重,傷了孩子。

  那時候,我對這事半信半疑。

  直到我成爲媽媽,瞭解孩子的成長階段,才理解孩子會問“死亡”,不過是成長中的正常表現,相反,不正常的是我們大人面對“死亡”的態度。

  白巖鬆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有一份調查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而我國衛生部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世界之首。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統計:我國每年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爲28.7萬,算下來,每1分鐘有5個青少年想自殺。

  這是個非常痛心又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很忌諱死,總覺得避而不談,人生就能吉祥如意。

  面對孩子,我們首先選擇的是隱瞞,並認爲這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殊不知,對死亡的刻意迴避,會造成兩方面影響:

  至親至愛的人離開,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從未正視“活着”的珍貴,稍有不順,就輕易放棄生命。

  2

  死亡教育的本質是

  培養安全感

  瑞典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時提到:

  “2-7歲時,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焦慮既是短暫的,又會一再發生。

  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因爲死亡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想象的,其實他們害怕分離,害怕被拋棄。

  所以,我們跟孩子談死亡,談的其實是安全感。”

  《爸爸軍團》就是一本講述患癌爸爸給女兒安全感的書籍,談論死亡,卻溫暖得讓人落淚。

  作者布魯斯,是一位43歲的爸爸,檢查出骨肉瘤時,他的雙胞胎女兒才三歲。

  一開始,他試圖向女兒隱瞞病情。

  那段時間,兩個女兒特別暴躁,常被噩夢驚醒,爸爸很崩潰,覺得女兒不懂事。

  有一天,他抱着小女兒:“你有什麼擔心的事和爸爸說。”

  女兒哭:“我總是做夢,夢見怪獸把爸爸喫了,家就不是家了,再也沒有爸爸了。”

  布魯斯聽完後,哭得特別傷心,他刻意隱瞞病情,本意是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想孩子害怕。

  但事實上,女兒察覺到他的病情,並因爲了解得不清楚,產生了更多恐懼心理。

  從那以後,他每天和女兒通報自己和病魔戰鬥的情況。

  有一次,媽媽帶女兒前往醫院看望爸爸,女兒們很開心:“媽媽,謝謝你帶我們去。”

  她們知道,爸爸生病了,但依舊很愛她們,一家人要努力幫助爸爸戰勝病魔。

  這纔是死亡教育的本質,培養安全感。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要有愛,死亡就不意味着分離。

  3

  死亡教育的意義在於

  理解生的可貴

  布魯斯非常擔心自己會缺席孩子的成長,一直想着,死後要給女兒們留下點什麼。

  後來,他萌生出“爸爸軍團”的念頭,邀請最欣賞與信任的6位男性朋友來做女兒的“爸爸”。

  他們每個人都像一扇靈魂的窗戶,布魯斯希望女兒可以通過他們去認識這個世界,也通過他們間接的瞭解自己真實的模樣。

  這個過程中,布魯斯一直沒辦法從死亡中釋懷。

  因此,他特意邀請了從小喪父的朋友麥克斯,他問:“該如何應對失去父親的痛苦?面對還是淡化?”

  麥克斯的父親,在他三歲時自殺,直到現在,四十幾歲的麥克斯依然沒有撫平失去父親的傷痛。

  麥克斯認真思考後回答:

  “恐怕你沒法淡化,那已經成爲你的一部分,你不得不直接面對它。

  當你失去某個人的時候,那種喪失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記憶。

  你需要建立與之競爭的回憶,一起有過的美好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聲音,把負面的悲傷轉化爲正面的能量。”

  這句話給了布魯斯極大的啓示,死亡無可避免,唯有美好記憶才能戰勝離去的傷痛。

  離去之前,應該更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用力地過好現在的每一天。

  慶幸的是,布魯斯恢復得不錯。他說現在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每天一家人散步,女兒們在前面歡樂奔跑,他和妻子在後面慢慢跟隨。

  這就是死亡教育的意義所在:

  讓孩子懂得死亡的無情,才更能體悟生命的意義,理解活着的美好與珍貴。

  4

  這樣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

  在很多父母的潛意識中,死亡教育是一門很嚴肅、莊重的課程,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進行,生活中很難通過靈活的方法來實施教育。

  其實不是。死亡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種教育一樣,首先應該是一種愛的教育,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實施“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年齡階段和途徑》中提到:

  “死亡教育的年限放在幼兒期最合適,具體教育年齡則取決於良好教育機會的出現。但這絕不意味着只有在幼兒期才能進行死亡教育。

  只要教育機會掌握得好,提早教育也不是不可能;同樣,機會沒有出現,推遲一段時間也是允許的。

  它是一種終身教育,是生活中一項艱鉅而複雜的任務。”

  開展死亡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年齡段和認知能力,以不同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死亡。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麗亞·耐基,研究了378名3-12歲兒童後,將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分爲三個階段:

  一、0-4歲

  此階段的孩子認爲死亡就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去世的人可以再回來,對死亡本身沒概念,但分離時會出現焦慮狀態。

  因此,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的重點應放在安全感的培養上。

  特別是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在身邊時要好好陪伴,短暫離開時也需要好好告別,和孩子約定好回來的時間,並且遵守約定及時出現在孩子面前。

  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也爲之後的死亡教育做鋪墊。

  二、5-9歲

  此階段的孩子已經瞭解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但他們不知道這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關心的是,別人死亡後去了哪裏,會變成什麼。

  這個階段,除了要解答孩子對於死亡的疑惑,還要重點進行安全教育,告訴孩子什麼有危險,必須要避開,比如馬路上的車、野外的池塘等。

  三、9歲以上

  此階段的孩子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永久性的,每一個人都會經歷。

  此時死亡教育的重點在於,教會孩子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死亡,理解死亡是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

  其次,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死亡教育。

  1、共情陪伴,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接受死亡

  知乎上有媽媽分享了,孩子在美國幼兒園上的死亡教育課內容。

  幼兒園養育的兔子“花生”去世了,老師召開追悼會,組織大家一起給花生做紀念冊,裏面有花生的照片和大家想對花生說的話。

  老師說:

  “花生在生前得到了細心的照料,離開時它帶着滿足的笑容。

  你們給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花生也給你們帶來很多歡樂。

  離開後我們應該感激並肯定它曾經存在的價值。”

  一個嚴肅的生死話題,被孩子們平靜地接受了。

  我們平時也可以這樣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枯死的小樹,去世的小魚,當我們虔誠對待它們的生死時,孩子也能在過程中,建立起死亡儀式感,學會尊重和麪對死亡。

  2、藉助繪本,向孩子解答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困惑

  《爺爺變成了幽靈》、《當鴨子遇見死神》、《一片葉子落下來》,都是很溫暖的死亡教育繪本。

  尤其是《爺爺變成了幽靈》,圖畫簡單,故事性強,講述猝死的爺爺,化作幽靈,回來和孩子說再見的故事,讓孫子在平靜和溫暖的狀態下理解爺爺的離開。

  3、從科學的角度,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一場自然規律

  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瞭解和學習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和死亡等科普知識。

  以上方式,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交叉使用。

  5

  清明節,是進行死亡教育的一個合適契機。

  但同時,更應該是我們緬懷先人,鼓勵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提醒日”。

  所以,當孩子再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

  我想,我會這樣回答他:

  “寶貝,死亡就像樹葉落下來,花朵會枯萎一樣,有它的時間,我們不必擔心它什麼時候來,只需要每一天都開心認真地生活,這纔是最重要的。”

  你家娃有問過這個問題嗎?

  你是怎麼回答他的?

  趁這次清明節

  嘗試談一談死亡教育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