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通信(Communication)」

簡單來說,通信就是傳遞信息。我把我的信息發給你,你把你的信息發給我,這就是通信。

通信的官方定義更加嚴謹一些——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通過某種行為或媒介,進行的信息交流與傳遞,叫做通信。

也就是說,通信不僅限於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換,也包括自然萬物。

還是從我們人類開始說起吧,畢竟在絕大部分通信場景中,人都是主體。

在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通信就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新生的嬰兒,通過哭聲傳遞飢餓的信息,給自己的母親,索取母乳和關愛。參與圍獵的部落成員,通過呼吼聲,召喚同伴的支援和協助。這一切,都屬於通信的範疇。

隨著人類社會組織單位的不斷變大,通信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親人之間的思念關懷,都離不開通信。通信的手段,也由面談這種近距離方式,逐漸發展出烽火、旗語、擊鼓、鳴金等多種遠距離方式。

這些通信方式,主要是通過視覺或者聽覺來實現。這就要求通信雙方之間,是可視的,或者,是可以聽見的。客觀條件的約束,就限制了通信的範圍。

而如果採用驛站或信鴿等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範圍和距離的問題,卻帶來了時效性的問題,無法在很快的時間內送達。

19世紀電磁理論出現並成熟。在此基礎上,莫爾斯發明瞭莫爾斯編碼和有線電報,貝爾發明瞭電話,馬可尼發明瞭無線電報,人類就此開啟了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近現代通信時代。通信的距離限制,不斷被突破。與此同時,長距離通信的時延,也在不斷縮小。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信息時代,對通信的需求和依賴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像手機這樣的現代通信工具,作為每個人保持社會聯繫的紐帶,變成了寸步難離的必需品。

不僅是個人,整個社會的運轉,都建立在對通信技術的依賴之上。通信技術的先進程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我們無法想像,如果通信技術倒退回兩百年前,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混亂場景。

讓我們回到通信的本質。

任何通信行為,都可以看成是一個通信系統。而對於一個通信系統來說,都包括以下三個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例如下課時,校工打鈴:校工就是信源,空氣就是信道,而老師和同學們,就是信宿。

那鈴聲是什麼呢?鈴聲是信道上的信號。這個信號帶有信息,信息告訴信宿:該下課了。

更具體一點,振鈴就是發送設備,老師和同學們的耳朵,就是接收設備。

是不是所有的消息(數據)都是信息呢?是不是消息越多,信息就越多呢?

不是的。

很多人認為,消息越多,數據越多,信息量就越大,這是一個誤區。

信息量的大小,和信息出現的概率,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事件發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

舉個例子,如果我告訴你,「地球是圓的」,這句話,信息量就是0。簡而言之,我說的是一句廢話。

如果我告訴你,我在某地藏了一億美金的現金,那麼顯然,這個信息量就很大了。

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說白了,就是研究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傳輸更大信息量的過程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信源側需要不斷升級自己的發送設備,信宿需要不斷升級自己的接收設備。而信道的介質,也在不斷升級。

根據信道介質的不同,我們將通信系統分為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

顧名思義,採用網線、光纖、同軸電纜作為通信介質的,就是有線通信。而採用空氣甚至真空的,就是無線通信。

不管是有線還是無線,傳輸的都是電磁波——在有線電纜中,電磁波是以導行波的方式傳播,而在空氣(真空)中,電磁波是以空間波的方式傳播。

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無線通信。無線通信系統中,除了信道部分會有無線環節之外,包括信源、信宿和大部分的信道,其實都是有線的。

就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通信系統,它只有手機和基站天線之間是無線傳播,其它環節仍然是有線傳播,例如基站到機房,南京機房到上海機房,等等。

既然說到手機通信系統,那我們就多介紹一下。手機通信系統,也叫蜂窩通信系統,因為手機的通信依賴於基站,而基站小區的覆蓋範圍,看上去有點像蜂窩。

手機通信通常被稱為移動通信,移動通信屬於無線通信的一種。除了移動通信之外,Wi-Fi通信,對講機通信,衛星通信,微波通信,也都屬於無線通信。

用於無線通信的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卻速度極快(光也是一種電磁波,秒速30萬公里)。但是想要利用好它,並不是那麼容易。

最開始有線電報的時代,我們通過電流脈衝的長短組合,來傳遞一個字母。例如字母a,就是:「· -」,一個點信號,一個長信號。發出一個完整的單詞,就要好幾秒甚至十幾秒的時間。

顯然,這種速度是無法接受的,既費時又費力。

「別提了,這破玩意差點害死我」

後來,人們開始用「波」來承載信息。

如果按波的振幅來表達0或1,振幅大的代表1,振幅小的代表0,就是調幅(AM)

如果按波的頻率來表達0或1,波形密集的代表1,波形稀疏的代表0,就是調頻(FM)

AM和FM,眼熟了吧?收音機上就是這麼標的。

很顯然,每秒鐘發送的波形越多,傳輸的0和1就多,信息量就大。換言之,頻率越高,速率越快。

很多人問,為什麼我們現在要使用高頻信號傳輸信息。上述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AM調幅還是FM調頻,都屬於我們經常說的調製。解調呢?就是在信宿那端,將信息從已調信號裏提取出來。

我們以前上網用的貓(Modem),就是數據機,幹這個事情的。現在到處熱議的手機晶元裡面的基帶晶元,說白了,也是幹這個事情的。

我們目前使用的通信系統,基本上都是數字通信系統,傳輸的都是數字信號。

數字信號的常用調製方式,就是書上常說的幅移鍵控(ASK)、頻移鍵控(FSK)、相移鍵控(PSK),還有正交幅度調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QAM。我們的LTE,還有即將到來的5G,都是用的QAM。

這種很多點的圖,叫做星座圖

傳輸數據,就像汽車運貨,如果想要運輸更多貨物,一方面,可以讓馬路變寬,另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讓自己減重。

有價值的貨物當然不能丟,但是,可以減少無價值的載重。就像人與人之間說話,要挑重點的話說,少說廢話。

這裡,就涉及到編碼的技術。

編碼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信源編碼

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音頻信號,看到的場景,是圖片或視頻信號。不同的信號,都有自己的編碼方式。

對於音頻信號,我們常用的是PCM編碼和MP3編碼等。在移動通信系統中,以3G WCDMA為例,用的是AMR語音編碼。

對於視頻信號,常用的是MPEG-4編碼(MP4),還有H.264、H.265編碼。在政府企業常用的視頻會議電話系統(也是通信系統的一種)中,現在普遍開始採用的,就是H.265編碼。

除了信源編碼之外,就是信道編碼了。

信源編碼是刪除冗餘信息,而信道編碼恰好相反,是增加冗餘信息。

為什麼呢?

這裡,就要說到無線信道的複雜性了。

相對於有線信道的可靠和穩定,無線信道的問題要多很多。

無線信號在空氣中的傳輸,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加,本身就會有損耗。這種損耗,也叫做路徑損耗(路損)

傳輸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如果穿透它,也會產生損耗,叫穿透損耗

損耗和無線信號傳輸的幾種效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陰影效應、多徑效應、遠近效應,還有大家一定聽說過的多普勒效應。限於篇幅和理解難度,不多做介紹。

除了這些電磁波特性造成的衰耗之外,無線通信還容易遇到各種幹擾和雜訊。例如電磁幹擾和頻段擠佔等。

信道編碼,目的就是要對抗信道的各種不利影響。

增加冗餘信息,就像在貨物邊上塞保護泡沫,保護貨物的正確運輸。如果路上遇到顛簸,發生碰撞,貨物的受損概率會降低。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聯想5G標準投票事件,華為主推的Polar碼,還有高通主推的LDCP碼,說的都是信道編碼。3G/4G時代處於核心地位的Turbo碼,也是信道編碼。

對抗衰弱的辦法,除了信道編碼之外,還有分集技術和均衡技術。像現在備受關注的MIMO(多天線收發技術),就屬於空間分集技術中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不夠就用兩個,兩個不夠就用四個。

說完了調製和編碼,我們最後再來說說復用和多址

前面我們所說的,是一對一的通信模型。但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可能一個通信系統只給兩個人用。我們會儘可能讓更多的人可以同時使用它。這就需要用到多址技術。

說到多址,大家一定聽說過這麼幾個詞:FDMA、TDMA、CDMA、SDMA、OFDMA……

沒錯,這些都是多址技術,分別是:

FDMA:頻分多址

TDMA:時分多址

CDMA:碼分多址

SDMA:空分多址

OFDMA:正交頻分多址

多址,就是Multiple Access(多接入)。

簡單舉例,我們把頻率資源想像成一個房間,如果把房間分割成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房間聊天,這就是頻分多址(FDMA)。

如果這個房間裏,某一時間讓某一個人說話,下一時間段,讓另一個人說話,就是時分多址。

如果大家都用各自的語言說話,有的人說英語,有的人說法語,有的人說中文,那就是碼分多址。

利用天線的朝向來區分不同用戶,叫空分多址。(不好意思,房間的例子不適用這個)

把空間劃分成不同房間,房間和房間之間有重合,以便塞下更多的房間,這個叫做正交頻分多址。

而復用(Multiplexing)又是什麼呢?復用和多址的區別,就是復用針對資源,而多址針對用戶。

舉個例子,將10MHz的頻率資源,劃分成5個2MHz,作為子信道,這種做法,叫復用。不同的用戶使用這些子信道,每個子信道變成了用戶的「址」,這叫多址。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所有內容。相信並不難懂吧?

不管怎麼說,理論的東西還是比較枯燥,下一篇,小棗君將結合現實中的移動通信網路,給大家做更具體的介紹。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鮮棗課堂

【本文版權歸「鮮棗課堂」和小棗君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