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性別矛盾轉移階級矛盾,都是套路啊

各女權公衆號又能收割一波流量了,比如咪蒙,陳嵐

對幾億人無差別地圖炮,除了證明你非蠢既壞還有別的意義嗎?

新東方又不需要這樣炒熱度

地圖炮誰不會,你看看下面這些東西會不會導致國家墮落

現在中國的經濟有哪些奇怪的現象??

www.zhihu.com圖標

我不是針對民營企業家,但是 @鍾石油 很明顯沒搞清楚,在中國是誰折騰死誰。

不把那些違法亂紀的企業家折騰死,他們就能把你折騰死

王小七:如何看待南方週末曝光的「16 歲的網紅和 12 歲的女徒弟在賓館過夜」事件?

火絨安全實驗室:"雙11"成流氓軟件狂歡節 侵權推廣頻次暴增200倍

怎樣評價貝米錢包 ?

爲什麼保健品維生素價格十分高,但藥店銷售的普通維生素只要3塊一瓶,其中差別在哪裏?

學前教育新規禁止民辦園上市,上市公司禁購營利性幼兒園資產,會帶來哪些影響?

孫少軍:新能源汽車如何補貼纔算合理?

8小時工作制形同虛設?爲什麼中國這麼多大公司敢肆無忌憚的實行996工作制?

江踏歌:如何看待海底撈兩門店被曝「後廚衛生有重大問題」?

怎麼看上海中芯國際學校食堂食物過期事件?

如何看待廉價外賣速食包的生產過程?作爲消費者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辨別外賣的質量?

精英爲了自己的慾望,想盡辦法鑽空子,洗腦大衆,掠奪和剝奪大衆的時間和生活。

一部分人的足夠成功,必須以大衆的被剝奪,被奴役爲代價。金融秩序,是一個不斷找接盤俠,不斷找韭菜的遊戲。製造產品,帶領進步,去換取大衆的勞動和時間,已經無法讓資本滿足。他們選擇了剝奪大衆原本就有的東西,再要求大衆用生命和時間去贖回。製造大衆的痛苦,再讓大衆花錢逃離痛苦,是現代社會,資本壯大的主要途徑。地產公司最大的利潤,來自囤地,賣期權。

疫苗公司最大的利潤,來自制售假藥。

乳業公司最大的利潤,來自僞劣產品。銀行最大的利潤,來自貨幣注水,違規放貸。降低標準,製造傻子,掠奪大衆。一部分人的成功,造就了更多人的失敗。作者:妄明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如中美歐日,後50%的人口的財產只佔全社會的3-5%。前10%佔50%至70%,也就是說大中小資本家佔有全社會大部分財產,而占人口一半的底層人民是一無所有的。實際上你一路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北大清華,出國留洋,最後的社會地位,財富,很可能還不如你們樓下開面館的,不如啥學歷也不需要的房地產中介,不如在正確時間炒房的炒家,不如有各種神通賺錢的社會達人如網紅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只有大中小資本家,即財富排名前10%的人才是社會精英。無產階級都是僕人,僕人,僕人!作者:@邏輯學派

一定要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小撮運氣特別好的,或者基因特別好的,或者基因突變的人,經過種種巧合成爲各種公衆人物,收割流量賺錢。包括但不限於髮際線小吳,網紅,微博大v,公衆號大v,運動員,明星。還有一種就是靠財富的繼承,比如富二代,一線城市拆遷戶,年入百萬以上照樣很輕鬆。這些人相對人口基數來說比例極小,目測不超過萬分之一,食利階層容得下這些人,你就當他/她們是中了彩票吧。

全世界沒有比中國更容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地方了。也沒有比中國更難讓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後面的人富起來的地方了。

一部分成功人士霸佔話語權導致國家墮落,因爲他/她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數人的失敗之上的


俞敏洪說話不當,但一定要將之理解爲“窮屌絲當年追不上女神所以今天憤激咒罵凸顯鳳凰男心態”,恐怕真是錯讀了老俞這代人。我還是想替老俞說幾句話。

俞敏洪的確經常演講營造屌絲逆襲的形象,當年連我都以爲老俞是山溝溝裏飛出來的金鳳凰。可是諸君,你們看過老俞的成長曆史沒有。老俞出身60年代傳統發達地區蘇南的江陰農村,父親是木匠,母親務農。而到了改革開放後,母親李八妹自主創業,成了當地第一個萬元戶。

1978年改革開放,隊長不用做了,李八妹辦起了五金矽鋼片廠,規模雖然不大,才6臺衝牀,自己當廠長,又當供銷員,但是她有生意頭腦,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留下了不錯的口碑,大家都願意與她做生意。幾年下來,她成了當地的第一個萬元戶

六七十年代的蘇南農村肯定比不上城市,但在全國農村裏面,肯定不能算窮的。至於80年代後,蘇南鄉鎮企業崛起,那就更談不上窮了,更何況老俞母親還趕上了這波浪潮,成了先富起來的一代人。

那年代,全國大半是農村人,農村寒門子弟高考上名校很正常,社會的階級固化也沒那麼嚴重。老俞說自己家裏條件不好,這是真的,但要看和誰比。偌大的北大,聚集半國英才,肯定也有很多城市子弟,大院子弟,和他們比,老俞家當然條件不好,但他們家這個條件,在當時的中國,委實不能算底層。

況且,窮又怎麼了。80年代是理想主義的年代,尤其是在大學校園,那年代最喫香的並不是什麼高富帥,官富二代,而是文藝青年。會寫詩,會彈吉他,有點才氣,加上賣相不錯,在大學是很受歡迎的,而談錢,談物質,在那個年代,是俗氣甚至有點罪惡的。

老俞大學找不到女友,本質確實是因爲窮,但並不是指“沒錢”,而是指出身農村,缺乏城市子弟的素養、技能和氣質,是窮導致的“沒才”,因而不容易吸引女孩子。比方說老俞普通話不標準,也沒有城市子弟見多識廣,會交際,從小肯定也沒學過琴棋書畫。這就是一個樸實憨直的農村泥腿子的形象,肯定文藝不起來。

所以你看老俞前半句批評“中國女人要中國男人多賺錢”,後半句的反面卻是“中國女人讓中國男人背唐詩宋詞”,諸君難道不覺得這後半句在今天的語境下很違和嗎。其實,這就是老俞下意識的反應,因爲在80年代的大學校園,最受歡迎的就是懂文學詩歌的文藝青年,是會背“唐詩宋詞”的人。這是老俞對當年的耿耿於懷。

從這個角度看,老俞說這句話,不僅不是在嘲諷別人,而更像是在嘲諷自己了。你看,當年我老實巴交,傻啦吧唧,不懂唐詩宋詞,害我圖書館惡補了四年書,心儀的女神被會背唐詩宋詞的文藝青年泡走了。今天,我有錢了,但我還是要說,爲什麼你們非得喜歡像我這樣的賺錢多的男人呢,喜歡唐詩宋詞的文藝青年不好嗎?

這其實不是在嘲諷別人,而是不自覺在表達對今天這個時代主流精神的質疑,甚至說老俞還保留着那種80年代的理想主義情結,都不爲過的。

80年代的大學生其實很迷惘。因爲那白衣飄飄的十年過去以後,就是紅塵滾滾,轉向現實的90年代。這代人是經歷過80年代末理想破滅的(大家都懂),但最後又以一種現實的方式重生。80年代放蕩不羈的朋克青年,很可能就是90年代的創業新貴。他們在新時代又清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併成爲世俗的成功者。老俞當然也是這羣成功者中的一個。

因而這代人其實是很矛盾的,甚至有點“精分”。一面自己成功了,牛逼了,賺大錢了;但另一面,又忍不住想要講情懷,講責任,就是不愛講賺錢本身,老覺得俗氣。所以最後就變成了勵志雞湯。老俞整天和你說屌絲逆襲的故事,但其實他並不是想講賺錢,甚至不是在講成功,本質上,他想講的其實還是“理想”,儘管這個“理想”已經抽離掉了那些80年代涉及國家、政治的宏大的部分,變爲純粹的個人夢想了。

我不敢說80年代以“有才”與否衡量男性是一定正確的,但毫無疑問,伴隨着90年代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國其實正走在越來越物質至上的道路上。如果說90年代的“有錢”背後是個人夢想的創業史,還帶有積極意義的話,那麼今天的“有錢”就成了純粹的“有錢”。奮鬥成功也是有錢,家族庇廕,巧取豪奪,騙粉絲收割智商稅也是有錢,而這是很畸形的。


別提什麼女性墮落了,先解決這幾個問題吧:

1、爲什麼天天拿消費主義毒化女性,騙她們買買買“犒勞”自己,煽動虛榮心,越陷越深?

2、爲什麼忽略對女性的教育,尤其是一線城市以外的區域,仍然存在着生男孩爲主導的思維,女孩子生出來就得去賺錢貼補家裏的男孩?

3、爲什麼有“雙危”這類對女性就業的歧視性政策?

4、爲什麼天天渲染“愛情”等毫無理性和邏輯的理論給女性,導致其無法認清真實世界的殘酷規則,能任性依賴一定任性依賴,把自尊自信建立在不切實際的情感期望上?

5、爲什麼整個社會依然在渲染女性年齡大了就嫁不出去、女性工作好不如嫁得好、女性應該投入更多在家庭、女性不應該拼事業在家裏多舒服……之類誘惑女性“滑落”失去獨立性的話語?

6、爲什麼整個社會越來越商品化,強調一切可交易,同時不斷圍繞女性做高消費升級,買房買車、包包、美容、化妝品、旅遊……?爲何拼命煽動女性慾望,打造不切實際之期望,又故意給出一些“將自己物化”的所謂捷徑和近道?

7、爲何有人利用女性被壓抑之情緒,故意渲染“過度報復”的田園女權主義,把男女平等變成女性欺壓男性,是權利的就是你有我也要,是義務的就是那當然男的做不然要男的幹什麼?

以上問題不解決,恐怕中國之女性,沒法不面對“墮落的壓力”,無法獨立勇敢陽光。

以上之問題,難道也是女性的鍋?恐怕是我們男權社會最大的陰謀。

身處有利位置,確實容易看到今日女性相較以往的問題,但是不思考背後的原因,只是一味呼籲女性強大,這個多少深度不足。

當然,我寧可相信敬愛的俞敏洪老師不是沒想到這一點,只是深層次問題,有一點兒不方便說。

中國女性是怎麼掉進坑裏的?

一方面花錢的地方太多,各種消費陷阱可勁兒地煽動買買買,不買就沒有面子沒有存在感就焦慮到死。

一方面經濟壓力實在大,職業發展中有不公正和偏見,同時有些還要貼補家裏的兄弟(男生)?

另一方面有一些看起來很美的快錢手段,直播、現金貸以及……,只要你放心大膽去物化。

三股合力構成了深層次的矛盾,這就是一個黑洞。

加上女性教育不被重視,各種毒奶毒雞湯橫行,渲染愛情萬能、任性依賴、濫情無腦……

所以如果大家都是明白人的話,還是請正本清源。

尤其俞老師這樣身處優勢地位的男性,請先行動起來,帶頭解決以上問題。畢竟,一個行動比一百次口誤之後的解釋都有效。

我們,等着您,像當年一樣,再次搖旗吶喊,奮然前行,給中國不論女性還是男性、新的精神力量。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爲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

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已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爲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確給貂禪害死了。

——魯迅《阿Q正傳》


“現代中國女性的擇偶觀非常物質,導致了國家的墮落”.

俞老師的觀點引起了我的好奇。

這個觀點裏有一個很明顯的範圍,在於“現代”“中國”。

中國古代,門當戶對是第一考量,社會和經濟地位幾乎是婚嫁的唯一標準,夫妻倆在新婚之夜才第一次見面,我猜俞老師應該不是在懷念這種擇偶觀,就不多說了。

那麼,外國女性在擇偶時,對物質條件的要求是不是就低一些呢?

從發達的北美歐洲,到落後的印度和南亞,幾乎所有相關領域的重要論文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收入和社會身份是擇偶標準中最主要的指標。所有適婚年齡段女性的結果都是一樣,唯一的不同在於,低年齡段組更看重男性的“預期收入”。

而且這與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沒關係。UBC的研究者提取了美國2008-2012年的人口普查報告,使用所有18-55歲的已婚女性作爲樣本(文末附圖),結論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美國女性們,仍然會把高收入作爲婚嫁條件。不僅如此,收入的重要性在近年來還在不斷提高,也就是說,美國女人也越來越“物質”。

爲什麼女性會把物質條件看的這麼重要,而不要求男性都去背唐詩宋詞呢?在經濟學中,這是因爲男女之間的親代投資差異。

所謂親代投資,就是生物的繁衍成本。

對於人類男性來說,最低親代投資是交配所做的努力,也就是長的一個小時,短的三五分鐘那種簡單的交配行爲。而對於人類女性來說,則包含交配、九月懷胎和生產後的大量傷痛以及無法覓食的風險。簡單來講,男人可以玩完了就走,孩子長不長的大看運氣,女人就不行了,女人想要繁衍就必須要進行大量的投入。

這種性別間親代投資的區別,導致了人類女性對物質的看重。其實不只是人類,大多數雌性動物都在“養育後代”這件事上付出更多,所以雄性需要通過激烈打鬥,誇張的表演去證明自己的生存本領,來爭奪這張“事了拂衣去”的門票。

所以,不光是中國女性看重物質條件,外國女性也都看重物質條件,連外國動物也都看重物質條件,這是一件生物學上的本能,跟喫飯喝水差不多。當然凡事沒有絕對,冠小海雀是少數男女承擔相同親代成本的動物,所以雄雌在擇偶觀上比較平等,堪稱俞老師口中的道德楷模。所以,我們要小心這種動物,按俞老師的觀點,它們可能終有一天會取代墮落的人類。

查了半天女性爲什麼墮落,我順手也看了一眼男性的情況。你看,男性就大不一樣了,所有擇偶條件中,全世界的男性最看重的條件是physical attractiveness,也就是性感和漂亮。男性對道德水平和宗教信仰的重視程度與女性持平。

太可怕了,幸虧現在是男權社會,女性的擇偶標準影響男性,男性只能拼命掙錢發展經濟。如果讓女性當家做主了,男性的擇偶標準成了社會準則,全人類就都忙着整容去了,文明豈不是要滅亡了?這樣看來,女權運動很可能是冠小海雀的一場陰謀。

不過我真的很好奇,即使能夠“事了拂衣去”,男性也沒有更看重道德和良知,反而選擇了膚淺的外表(中國男人還很在乎年齡)作爲主要標準,怎麼能厚的起臉皮指責女性墮落呢?實際上,我本人還是很希望女性膚淺一點,能夠只重視外表,因爲我非常擔心女性繼續墮落,絕不是因爲我打算“玩完就走”。

不過說起來,俞老師這個觀點真的不算歧視女性,他是在歧視男性。在他眼裏,男人就沒其他事可做了,全中國男性的唯一目標就是滿足女性的擇偶標準,男人都沒有道德、理想、自我實現的追求,活一輩子就爲了老婆?沒錯,老婆你聽我解釋,他說的就是我本人了,本月零花錢加倍吧?

最後,俞老師在視頻中談到“女人只在乎錢,不在乎良知,所以男人會變的只會賺錢而沒有良知”。在俞老師心中,賺錢和有良知似乎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對立條件,可他近些年,好像賺了不少錢啊。。

References:

  1. Wiederman, M. W., Allgeier, E. R. (1992).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Sociobiological or socioeconomic explanation?.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13(2), 115-124.
  2. Buunk, B. P., Dijkstra, P., Fetchenhauer, D., Kenrick, D. T. (2002).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various involvement levels.Personal Relationships,9(3), 271-278.
  3. Woodward, Kevin; Richards, Miriam H. (2005). "The parental investment model and minimum mate choice criteria in humans". Behavioral Ecology. 16 (1): 57–6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