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珊

  教育部日前公佈了《教育部2019年部門預算》,其中的一項內容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9年擬抽檢博士學位論文約6000篇(不含軍隊系統),抽檢比例爲上一學年度授予博士學位數的10%左右。每篇抽檢的學位論文送3位同行專家進行通訊評議,如3位專家中有1位專家評議意見爲“不合格”的學位論文,將再送2位專家進行復評。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研究生表示“瑟瑟發抖”,“慶幸碩士論文改到哭,現在特別感謝導師”。

  其實,2010年起,教育部就正式開展了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抽檢比例逐年提高,至2014年已達到10%左右的要求。

  2014年國家還出臺了兩份文件:《關於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學位〔2014〕5 號)。規定學位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範圍爲上一學年度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比例爲10%左右,碩士學位論文爲5%左右。

  面對學術造假的不良風氣,教育部此次將學位論文抽檢作爲重點工作,是對公衆關注的一個迴應,也是對學術不端行爲的一次震懾。

  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爲露頭即查、一查到底、有責必究、絕不姑息——教育部狠抓學術不端可謂達到“零容忍”的程度。

  配合“查重”“答辯”“外校盲審”這些“事前審查”環節,教育部實行的論文抽檢,作爲“事後審查”,也的確能夠起到學術打假的作用。

  早在2015年教育部共抽檢2014年度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6275篇,其中不合格學位論文286篇,佔總體抽檢論文的1.76%。

  論文抽查讓那些鑽學術空子的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東窗事發”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現實代價——將被撤銷已授予的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向社會公佈,且處理決定之日起3年內,將不再接受其學位申請。這無疑是對其人生髮展、誠信記錄的一次巨大打擊。

  可見,每年的論文抽檢是好事。

  每個經歷過學位論文開題、寫作、答辯等一系列過程的人都知道,這其中絕無輕鬆二字。

  拿起我們的學位證書,薄薄一張紙、寥寥幾個字,背後卻可能是無數個起早貪黑的日子。

  對認真完成論文的研究生來說,這是他們多年研究心力的匯聚,是對學術生涯的最好回饋,也是對其他學術工作者的重要貢獻。

  而對於那些弄虛作假、渾水摸魚、偷工減料的博士、碩士來說,畢業論文不過是別人的代筆,或是簡單的複製粘貼。

  作爲國家培養的學術型人才,他們在獲得國家提供的科研經費補貼、先進設備使用權和高校教師指導的同時,卻沒有學術成果與建樹,反而浪費教育資源,攪亂高校風氣,蛀蝕着教育體系的公平與純粹,不得不讓人痛惜。

  如果對學術造假一再姑息,那麼篤學、求真這些大學精神將灰飛煙滅,不僅敗壞了學術界的道德觀,也會扭曲社會的價值觀。

  學術造假有學者自身道德的原因,也有高校學術體制的弊病。而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堵住高校內學術不端的漏洞,加大懲罰力度,讓這些抄襲、剽竊者無從下手,或者及時曝光查處,應該是每個學術參與者的責任。

  希望每位畢業生的論文,都禁得住教育部的抽查,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