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的《物種日曆》主要講薺菜,順便提到了苦菜,都是人們所熟知的“野菜”。正如其文中所說,薺菜是當之無愧的“野菜之王”,在廣大勞動人民心目中接受度最高。

  圖一:薺/

  Capsella bursa-pastoris,薺屬

  與其它亂七八糟的野菜相比,薺菜的優勢在於味美無毒。薺菜所屬的十字花科本就是蔬菜大本營,沒有十字花科,菜市場幾乎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十字花科植物一般比較安全,野外亦然。但其它的就很難說了,特別是像“苦菜”這樣個性鮮明的。

  圖二:中華苦蕒菜

  苦菜是什麼?不好說,因爲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太多。但至少我蔥省人民認爲,正版的“苦菜”是中華苦蕒菜/Ixeris chinensis。在《中國植物誌》中,本種爲菊科小苦蕒屬的成員,正名爲“中華小苦蕒”,如今它跳槽到了苦蕒菜屬,名字也相應地變成“中華苦蕒菜”。別怪分類學家沒準譜兒,這其實是因爲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在不斷加深。

  圖三:攝於泰安高鐵站

  圖四:攝於青島膠南

  《物種日曆》關於中華苦蕒菜的配圖讓我倍感親切,因爲其中的植株開出了白色的花朵。按《中志》的描述,本種的“頭狀花序通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含舌狀小花21-25枚......舌狀小花黃色”,並未提及白色型。然本磚家小時候見到的“苦菜”基本都是白色花,黃色如鳳毛麟角,十分罕見,青島的“苦菜”則全是鬱郁黃花,兩地差異十分顯著。

  不論白花黃花,苦都是一樣的。前人不會白白賜給它一個“菜”字,肯定是可以湊合吃的,只不過我以前並未真正品嚐過。當年我外婆健在時,幾乎把田野中所有能吃的東西全都吃了個遍,我甚至吃過涼拌楊樹葉,喝過國槐葉鹹粥......即便如此,她老人家也從沒把苦菜也列入食譜之中,所以我一直只把苦菜視爲百無一用的雜草,沒有當做野菜看待。

  圖五:中華苦蕒菜

  第一次看見有人吃苦菜是在部隊,據說此物“性涼”,有降火之功效。戰士們將苦菜連葉帶根全須全尾挖出來,然後“洗剝乾淨”直接盛盤上桌,或蘸醬或空口生吞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場景:白胖如彌勒佛一樣的教導員正襟危坐於飯桌前,滿嘴燎泡,憤憤說道“咋回事?昨天吃了那麼多苦菜,火還是這麼大!”於是再接再厲,一大盤苦菜頃刻間被消滅殆盡,看得我心驚膽戰。

  嘴上有泡,大抵是病毒作祟,“火大”之說實屬虛妄。植物若有知,必定不願意被人或動物吃掉,苦菜之苦也算是植物本身的防禦手段之一,約等於宣示“有毒”。而人類對苦味物質的厭惡和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攝入有毒物質,這是自然和進化賦予人類的本能。換言之,那些喜歡吃苦的人絕大部分已經在進化中被無情淘汰了......

  圖七:苦碟菜

  然而人類畢竟是奇怪的生物,逆天行事者絕不鮮見,嗜好苦味兒的人也不算太少。不但中華苦蕒菜難逃凌遲之禍,還有其它種類的植物也被以“苦菜”之名吃掉,比如上圖中的這一堆,即是另一種經常被當做“苦菜”的倒黴植物。通常也被叫做“苦碟菜”或“苦碟子”,它和中華苦蕒菜是一對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難兄難弟。

  圖八:苦碟菜和蒲公英

  圖九:近圓形葉的苦碟菜

  如果覺得苦碟菜和蒲公英難以分辨,就來看一下二者同框的圖八:左邊是苦碟菜,最上方的小株也是,右邊則是蒲公英。雖都處在只有基生葉的狀態,但氣質明顯不同。蒲公英葉子是“倒向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或戟形,有一種低眉臊眼的趕腳;苦碟菜的葉子一般爲“大頭羽狀深裂”或不裂,相對來說較爲圓潤。它能圓潤到什麼程度?能直接長成圓形,如圖九。

  圖十: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

  圖十一:向基部心形或圓耳狀擴大抱莖

  “苦碟菜”只是俗名,它在《中志》中被定名爲抱莖小苦蕒,和中華小苦蕒都是原小苦蕒屬的種類。二者有點類似,尤其是花,但本種的頭狀花序更小也更黃,而且其上部莖生葉比較特殊,呈“心狀披針形”,且“向基部心形或圓耳狀擴大抱莖”,“抱莖”之名即源於此。另外,本種的成株長勢張揚跋扈,莖葉和花序同時向四面八方發展,以至於很難給它拍一張完整的證件照。

  圖十二:黃瓜假還陽參

  中華小苦蕒已經華麗變身爲中華苦蕒菜,抱莖小苦蕒變得更狠。按目前最新的分類,它被更名爲尖裂假還陽參/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爲菊科假還陽參屬的種類。青島常見的黃瓜菜屬羽裂黃瓜菜也歸入假還陽參屬下,新名字叫黃瓜假還陽參/Crepidiastrum denticulatum。原來的假還陽參屬在國內只有兩個種,如今窮人乍富,一下子添了很多。

  圖十三:中華苦蕒菜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可以互不干涉,學術名稱的變化也不妨礙民間繼續稱“苦菜”。詩經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荼即苦菜。只看這八個字,好似作者味覺失靈一般,苦菜焉能與薺菜相提並論?這句須得聯繫上下文解讀才行,其真正含義是這樣的:苦菜之苦,和我心中苦痛相比,簡直就像薺菜一樣甘甜。那啥,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苦菜那點兒苦只如米粒之珠,確實不算啥。

  雖然不算啥,但我也不吃,就算做不到“不拒絕”,最起碼也是“不主動”。人生實苦,何必再自討苦吃呢?換一句科學化的表述就是這樣:如沒有已知的、明確的益處,我們沒有必要攝食可能具有潛在風險而且不好吃的食物。自身的健康,除了你自己,別人是“不負責”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