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大唐雷音寺

換個角度看世界

複印機是如何革命性地提高辦公室效率?

文|市井財經 葉克飛

如果辦公室里沒有了複印機和印表機,世界將會怎樣?那意味著你將面對大量重複性工作,為此浪費大量時間。

人類天生就跟重複性工作有仇,但也正因此,重複性工作往往會成為人類發明創造的動力,複印機就是這樣誕生的。

 

複印機的發明

19世紀初,英國人詹姆斯·瓦特——沒錯,就是發明蒸汽機的那位——發明了一款文字複製機,多少有了點複印機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種機械產品。要說現代意義上的電子複印機,發明者是切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

複印機發明人卡爾森

這位美國人出生於1906年,自幼家貧,父母都有重疾。因此他勤工儉學,中學開始就打幾份工維持學業和家庭開支,最終拿到了物理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在一家電子公司的專利部門工作,每天要打字和抄發文件,大量重複性工作使他苦不堪言。於是在家中進行試驗,想研發一台能夠「按一下按鈕就自動複印」的機器。

1938年10月22日,卡爾森將硫磺塗在一塊鋅版表面,用墨水在顯微鏡片上寫下「10-22-38 Astoria」,然後不停摩擦鋅版表面產生靜電荷,再將顯微鏡片放在鋅版的硫粉層表面,放到白熾燈下照射數秒,取下顯微鏡片,撒石松粉後吹掉,鋅版便留下了字樣,最後印制在蠟紙上加熱融化便製成永久複印件,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複印機的雛形,這種靜電複印的原始方式也被稱之為「靜電攝影法」。

不過,當時的文件複製工作仍然依託碳紙和機械的影印機,即使這種機器十分繁瑣而且成本極高,每張油墨紙一次最多只能複印兩份。還有更簡陋的操作,就是直接用複寫紙。因此,電子複印機似乎並不是人們急需的產品。從1939年到1944年,卡爾森四處兜售專利,卻被IBM、柯達和通用電氣在內的20多個公司拒絕。當然,這也跟卡爾森的個人氣質有關,他是個研發者而非推銷員,他那枯燥的推銷和解說方式據說讓專業技術人員都昏昏欲睡,更別說商業決策者了。1944年,一個非盈利組織與卡爾森簽訂合同,開始完善這款電子複印機的工藝。1947年,他們在經過多次試驗改進後,終於找到一家小型公司哈羅伊德(Haloid)開發銷售這款機器。

當時,約瑟夫·威爾遜(Joseph C. Wilson)剛接替父親成為哈羅伊德公司的董事長。他在其後十幾年裡,投入7500萬美元的巨額資金,用於複印機的改進,一度令公司瀕臨破產,但他的回報顯然是豐厚的。

施樂公司創始人威爾遜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複印機其實叫「電子照相」,但威爾遜認為這個詞過於複雜,於是和卡爾森商量後,將之改名為為「Xerography」,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複印技術。這一技術在當時甚至被譽為與古騰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一樣偉大。它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靜電應用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改變了全世界的辦公系統和傳統觀念,成為現代辦公概念的象徵。至於品牌名字,他們選擇了有複印含義的的Xerox,也就是施樂。這個1948年註冊的商標,成為了日後的傳奇。

 

施樂傳奇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複印機問世。1959年,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複印機出現。自此以後,複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複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複印方法。60年代,彩色複印開始出現。90年代,激光彩色複印機出現。

這個過程,施樂一直參與其中。

1949年,施樂公司開發了第一個稱為型號A的靜電圖像複印機。此後便開始了傳奇歷程。

施樂的最大貢獻在於降低了複製文件的成本,這幾乎是顛覆性的,幾乎所有公司都願意為此購買。1959年上市並成為爆款的914型複印機就是施樂出品,這款適合寬度9英寸、長度14英寸紙張的機器,甚至使得造紙行業都專門生產這一規格的紙張。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這款型號共賣出超過20萬台,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史上最成功的產品」,施樂也因此被評為「你後悔沒買它的股票」的公司,利潤超十億美元。它也成為史上第一家依賴一項技術賺取超過十億美元的公司,第二家則是蘋果。

施樂914型複印機,美國商業史上最成功的產品之一

1955年,施樂做了一個電視廣告,以猩猩演示複印過程的創意,表現複印機的方便快捷,成為現代廣告史上的經典。

也正是施樂的複印機,催生了備忘錄和生日賀卡等新鮮玩意兒。它的銷售模式也非常先進,一台售價達2.7萬美元的914複印機,用戶可以採用租用方式,每月只需支付 25 美元,但每複印一張紙需支付4美分。也正是這種租賃方式,讓很多辦公室可以低價嘗試施樂,進而依賴於施樂。

由廣告大師喬治·路易斯拍攝的施樂複印機廣告

擁有高額利潤的施樂,除了給予員工高薪之外,還著重研發,早在60年代就建立研發中心,也就是著名的PARC。

如今谷歌被吹到上天的企業文化,其實是施樂當年玩剩下的。PARC曾有一句名言:「美國最優秀的100位電腦科學家,PARC 有76個」。這些早期程序員不像其他公司的工程師那樣正裝上班,而是「肆無忌憚」。有人提著睡袋來上班,有人光著腳來上班,還有許多人蓄長發和鬍鬚。他們都沒有固定工位,十分自由,辦公室里擺滿了懶人沙發……

 

複印機時代轉向「複印+列印」時代

1969年,在靜電複印機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施樂,看到了新一代產品的曙光,複印時代開始向「複印+列印」時代轉變。研發中心的一名工程師蓋瑞·斯塔克維提出用激光束直接在施樂7000的感光鼓上成像,即掃描激光輸出終端(SLOT)。1971年,這位「激光印表機之父」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印表機,但當時還未量產。

在市場上搶了激光印表機「頭啖湯」的是IBM而非施樂,1976年,IBM發布了史上第一台商用激光印表機3700。

可別以為這款老爺級激光印表機速度會很慢,IBM依託數據技術優勢,可以快速連續列印。但1977年,施樂推出了9700激光複印機,列印速度每分鐘120頁,迅速佔領市場。

施樂9700激光印表機,是第一代激光印表機

到了80年代,激光印表機大行其道,功能單一的複印機逐漸被淘汰,施樂也不再是複印機的代名詞。畢竟從70年代開始,日本廠商就研發出了與施樂複印機性能相近但更便宜的產品,使之失去了壟斷地位。不過在激光印表機領域,施樂仍然是龍頭企業,引領技術發展。

施樂的研發中心PARC依然起著關鍵作用。90年代,施樂開發Docutech系統,將印表機時代帶入印刷機時代。其後施樂又研發了iGen2000,這是一種能夠彩印的激光印表機。

 

施樂停滯

喬布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施樂當時真的知道自己有的是什麼,找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那麼它可以變成『IBM+微軟+施樂』。」

這是多麼高的評價,稍微熟悉科技史的人都會明白。施樂確實也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畢竟,我們現在使用的個人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和互聯網,嚴格來說都是施樂所研發。

1968年,發明靜電複印技術的卡爾森去世。不久後,施樂的另一締造者威爾遜也將總裁位置交給了彼得·麥克卡隆。後者在哈佛畢業後,從施樂的銷售員做起,一直做到銷售總監。

威爾遜不愧是當時世界上最具發展眼光的企業家,他告誡彼得·麥克卡隆,施樂現在做的雖然只是複印機,但它完全可以利用技術做更多事情,比如數字化。

也正是在這一告誡和麥克卡隆的執行之下,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阿爾托(Alto)於1973年誕生。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施樂開發了文字和圖像處理軟體,並試圖用圖形界面操控計算機,就像後來的WINDOWS那樣。為了連通其他計算機,他們又發明了乙太網(Ethernet)。因為嫌棄計算機太大,他們又開始研發更小的攜帶型電腦Notetaker,即筆記本電腦的雛形。

如果施樂專註個人電腦,可能沒微軟和蘋果什麼事了

但可惜的是,施樂只是將這一切當成旁枝末節,更在意的還是讓他們大賺十幾年的主業。最讓人可惜的是阿爾托電腦。1977年,阿爾托的改進版已經準備投產,但施樂為了一款新的印表機研發,將這一項目砍掉。

1979年,施樂甚至因為無意於計算機項目,向蘋果團隊開放了最高保密級別產品的參觀。蘋果團隊如獲至寶地將圖形界面(GUI)等產品帶回。再後來,比爾·蓋茨也根據施樂的技術,發布了圖形界面的Windows。當然,在那之後,這個龐大且改變人類命運的市場,就跟施樂完全沒有關係了。當蘋果和微軟的市值都達到數千億美元之巨時,施樂仍然是個市值100億美元左右的印表機公司。

除了技術相對停滯之外,因為長期沒有競爭對手,施樂原先引以為傲的營銷手段也長期沒有改變並因此過時。比如前文提到的租賃方式,因為複印計件的系統太過複雜(隨著複印數量的不同,單價會隨之變化),漸漸不再適應時代。

更重要的是,上世紀70年代,日本製造迅速攻陷美國,除了汽車和晶元製造外,複印機市場也是如此。美國國內也有IBM和柯達加入戰團。僅在1978年到1980年,美國市場的複印機品種就成倍增長。

日本公司佔領複印市場

2018 年1月31日,日本富士膠片控股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將會斥資 61 億美元收購施樂,一代傳奇在苟延殘喘多年後終於謝幕。

按照富士的說法,它與施樂淵源已久,富士施樂株式會社成立於1962年。這個說法多少有點偷換概念,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富士確實在當時就接受了施樂的技術輸出,並且一直處於世界十大複印機廠商之列。

不過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複印機廠商,是同樣來自日本的柯尼卡美能達,前幾年的市場佔比是18.1%。這個1873年創建的老牌企業,在1903年推出第一款日本製造的相機,1960年進入複印機市場,1983推出世界首款具有放大和縮小功能的複印機。

複印機市場佔有率最大的柯尼卡美能達隨處可見

作為日本相機界的先驅,柯尼卡美能達曾研發出多款經典相機。不過在日本,這個市場競爭過於激烈,2006年,它宣布退出這一市場,專註於辦公系統。

排名世界第二位的是來自日本的夏普,前幾年的市場佔比僅僅微微低於柯尼卡美能達。這個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體管電子計算器、第一台液晶顯示計算機、液晶電視和液晶攝像機,研發了日本史上首台礦石收音機和黑白電視機的企業,在複印機市場也涉足日久。排名世界第三的複印機廠商同樣來自日本,它便是大名鼎鼎的佳能。

不過,早期在日本首屈一指的複印機生廠商其實是理光。它同樣以相機聞名,不過在辦公系統方面,它曾經是日本市場的翹楚。直至今天仍是巨頭之一。與富士一樣,它也以引入美國技術為始。我們熟悉的OA這個詞,也就是辦公自動化,就是理光所發明。

此外,1974年開始生產複印機的東芝,1959年創辦的京瓷,也都是這個行業的一線品牌。

相比之下,美國品牌唯一能與日本廠商抗衡的唯有惠普,而且它的市場率僅有8%左右,距離前三位的柯尼卡美能達、夏普和佳能差距很大。

 

中國龐大的「印經濟」

此前有一篇「北大博士神論文」走紅網路,標題就叫《為何學校列印店老闆多是湖南人》。

這篇論文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湖南婁底市新化縣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列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列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在大學或者寫字樓附近,你隨時可以見到「複印5分(雙面)、列印1角,量大從優」的招貼。從業者老少混雜、拖家帶口,在一個狹小房間里擺上幾台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筒腦、印表機,就能忙得暈頭轉向。

新化人從事這一行業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有些新化人因為從事印表機和複印機的維修,攢到了第一桶金。他們隨即發現,修機器固然能掙錢,但利用複印機和印表機更能掙錢。於是,新化人開始帶著二手印表機和複印機走遍大江南北。

論文寫到,新化縣的複印和列印產業鏈,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是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市場已經很小。第二階段是遍布全國的複印店網路,隨著部分複印店的擴大,形成了圖文店,設備包括複印機、噴繪機、晒圖機和彩色印表機等,投資很大。第三階段則是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階段,大概興起於1992年,新化人開始大肆收購二手複印機貨源,維修翻新後或批發或零售。再之後,新化人開始投資生產辦公設備,轉向實業領域,當然,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從國外進口配件,在國內組裝生產,說到底仍然是「二手路線」。

中國的大學複印店大多數是湖南新化人開的

在那篇論文里,有這樣一個判斷:「如果中國的辦公自動化普及能夠達到日本、美國那樣的水平,如果中國的複印機國產化能夠再度起飛,那麼,二手複印機肯定要退出歷史舞台」。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所以,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二手複印機在中國,起碼還有三五十年的壽命。

如果按照某些行業調查的觀點,數據則更為樂觀。數據顯示,中國文件外包運用比例非常低,目前還不足6%,而國外則達到80%,這意味著相當巨大的空間。這也是我們在各個城市總能見到複印店的原因。

當然,針對中國企業不喜文件外包的現狀,共享經濟也可以介入其中。作為一個辦公系統使用率超高的大國,中國擁有的複印機數量無可估計。而且,隨著企事業單位的業務擴大,複印機的更新換代,購買新複印機堪稱常規動作,這就使得大量仍可使用的舊複印機被「打入冷宮」。

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如果將之收購,然後與那些人數較少、印量較少的小型企業共享,就可以將之充分利用,更加環保,小企業也會因此減負。

 

中國製造的瓶頸在哪裡?

目前,中國複印機和印表機市場的90%以上份額都被日本企業佔據。中國製造呢?

從目前來看,中國製造的市場佔有率很低,主要受制於研發能力不足。在這個市場上要想有所研發,在精密電子和激光成像等領域都需要靠譜技術,但中國恰恰在這兩項上受制於日本的專利壟斷,這個已經不是投資就能解決的問題。

中國最早開始啟動複印技術的研究是在1964年,並在1965年上半年研發成功,製造出一台樣機。1966年春天,中國第一台浦江牌靜電複印機正式面世。

1966年,天津複印技術研究所與上海照相器材廠合作,對進口的Xerox58BC型複印機進行測繪,並在1967年試製出中國第一台海鷗Se-1型大型工程圖紙複印機。與此同時,天津市複印機廠、武漢複印機廠、邯鄲漢光機械廠、西儀錶廠等也都自主研製出各種型號的靜電複印機,並紛紛將自主研發的靜電複印機推向了市場。當時,整機完全由國內製造,而且機器的所有零部件和耗材也都是中國製造。

不過說實話,這些產品的質量相當之差。改革開放後,隨著外國產品的湧入,國產複印機很快就面臨淘汰命運。1980年,國家提出「以技術換市場」,將舊的國內技術全部淘汰,改而使用引進的技術和配件生產複印機。正是利用這些國外引進的二手生產線,上海施樂、天津佳能、漢光優美、湛江佳能、桂林理光和廣州理光等企業生產了大量號稱國產的複印機。

到了1995年前後,大量非正式渠道進入中國的複印機嚴重衝擊市場。同時外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創辦合資企業。而且前述中國企業的生產線已經陳舊,又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這些二手生產線很快就被淘汰。

如今能夠在市場上佔據一定份額的國產品牌,只有源自台灣的震旦。但從震旦的歷史來看,它也不是真正意義的中國製造。在2003年之前,震旦主要代理理光產品,還曾由京瓷貼牌生產,2006年至今貼牌柯尼卡美能達。

 

結語

如今說起複印機,早已不是單純的複印概念,而是複印加列印。六十多年來,靜電複印技術一直在進步,從模擬式轉向數字式,從黑白轉向雙色、多色乃至全彩……辦公生態一再改變。

人類文明的進步,往往因一項發明而起。複印機對人類世界的改變之巨,足以使之列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個發明之一。

1968年,也就是發明靜電複印技術的三十年後,有一天,卡爾森在紐約參加一個會議。因為距離開會時間尚早,他選擇去電影院看場電影。電影結束後,工作人員發現他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永遠沒有再醒來。

在因心臟病去世之前,這個擁有1.5億資產、位列全美富翁榜前列的偉大發明家,早已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贈給了慈善機構。

儘管是靜電複印的發明者,施樂傳奇的締造者,但他從來都不像一個商人,甚至曾表示過對那些擁有巨大商業野心者的不解。他只是固執地想用科技改變人類社會,就像年輕時代那樣。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老梁說天下》帶回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