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理解:

前中後調劃分最主要的規律,是香材本身揮發速度快慢:柑橘類、綠調、果香、醛香和部分辛香等香材一般揮發速度較快,所以常常被列為前調;花香香材揮發速度略慢,因此經常被劃分到中調;香脂、麝香類和部分木質等往往揮發速度更為緩慢,故而是後調的常客。

不過,這不代表香水在最開始幾分鐘裏就只能聞到前調標註的香材。因為香水噴上去以後,所有的香氣成分都會同時揮發,然而由於被列在前調的香材元素多半揮發速度最快,因此在此時聞到的香氣裏所佔比例最大,故而最容易辨別出標註在前調的香氣。但假設某支香水裡使用的後調香材比例足夠大,那麼即使香材本身揮發較慢,但因為基數大,所以也可能在一開始就能清晰辨認出被列在後調裏的香材,比如不少東方調香水裡的香脂。

根據Bois de Jasmin和Perfume Shrine的相關文章,將香水劃分為前中後三調的香表,是20世紀初的傳奇調香大師Jean Carles為了能系統地教授調香、以及能與非專業人士談論香水而發展出來的工具能嚴格遵照三調結構的香水,大多是在1930-1970年代之間所推出,因為該階段正值西普香調 - 被公認為三調構架最為嚴謹清晰的香調種類 - 的日趨成熟和風靡。

1930年代之前,由於人工合成香材的應用尚不算成熟,當時的香水普遍依賴氣味複雜的天然香材,不容易呈現清晰的三調變化。再加上彼時三調調香的理念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也沒有刻意去追求嚴謹地表現三調變化。

而1970年代之後,結構嚴謹的西普開始收到多方挑戰:80年代東方調東山再起,90年代開始則是水生調和花果香雙重夾擊,反叛主流市場的小眾沙龍品牌則推動了單一香調香水的發展,這些香調的結構都更為自由。與此同時,隨著全新的人工合成香材不斷湧現,也給調香師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思路和切入點。因此到了今天,嚴格遵照三調構架的調香方式已不再是主流

然而,如今香水品牌宣傳文案裏提供的香表,大部分都還是保留了三調的格式,即使香水本身聞起來更接近單一香調,或是如大片色塊拼接那般隨意自由。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這樣的格式流傳廣泛,已然是約定俗成。因此現今的三調香表,更多的是宣傳手段裏的一部分,用來吸引各自的客戶羣,以及提供討論香氣的基礎,比如小眾或工坊品牌的香水有時選擇標註香材本身的名稱,用來吸引喜愛探究香材的香水愛好者;而面向大眾的主流品牌,其香表則往往更為天馬行空。


emmm這個比較複雜。。本身香調有很多種,我先寫其中一種,花果香調。前調一般多是柑橘類這種揮發比較快的也比較亮的味道,再就是一些花香,小蒼蘭之類,這個不固定,偶爾會有苔蘚綠葉這種。中調瓜果類等水果比較多,但是柑橘類相對較少,花香的話玫瑰啊 牡丹啊 這些味道相對濃鬱留香相對持久的會在這兒。尾調基本就是一些比較沉穩的檀香啊,廣藿香啊 ,焚香啊,麝香啊,琥珀啊。這一類。另外花果香調女香為主。手機碼字太費勁。有人看回頭在碼其他香調的文字。


前調一般是比較可識別的花果調

尾調一般是比較沉穩的木質

不一定對

喜歡的香水都是這個樣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