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反奉是民國軍閥混戰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響了奉系軍閥興衰,也直接導致東北的走向。那麼,郭松齡作為奉系軍閥的醫院,為什麼卻要反奉呢?

(郭松齡劇照)

我認為郭松齡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松齡看不上張作霖。

郭松齡生於亂世。日俄戰爭時,家鄉成為交戰區,房屋盡毀,百姓傷亡慘重。郭松齡目睹慘狀,毅然投筆從戎,先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和中國陸軍大學。經過專業的軍事學習,成為正經的軍事高材生。

張作霖是土匪出身,雖說壯大成一方軍閥,但他是個利己主義者。在許多事情上,他都會先算計如何讓自己獲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熱,利用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郭松齡,壓根看不上張作霖這樣的草莽英雄。

二、郭松齡對作張作霖有意見。

郭松齡在遇到張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慶瀾出任連長職務,後來受保路運動影響,四川將領發動兵變,紛紛獨立。朱慶瀾被迫離職,郭松齡也不得不離開四川,回到了奉天。

當時,郭松齡已是同盟會中的積極分子。他信奉三民主義,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奉天積極響應,與革命者們密謀武裝起義,結果受到張作霖的鎮壓,被逮捕入獄。後來幸得韓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揀回一條命,也就是此時他認識了張作霖。

隨後,郭松齡又滿懷革命熱情,南下廣州追隨孫中山,投身護國運動。結果再次以失敗告終,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郭松齡通過陸大同學的推薦,成為其中一名戰術教官。

張作霖有一次看到郭松齡,當著眾人的面拍著他的肩膀說,你不是那個同盟會成員嗎?怎麼到我這裡來了?

郭松齡是個心高氣傲的人,認為張作霖有嘲諷之意,從此對張作霖心存偏見。

(張作霖劇照)

三、有功無賞,待遇不平。

郭松齡在做教官時,張學良也在講武堂學習。

郭松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他在張學良的舉薦下,成為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

此後,郭松齡接連在戰場上立下戰功,成為張學良的副手。而張學良出於對他的信任,又將精銳之師三、八旅所有事務都交給他負責。

兩次直奉戰爭,郭松齡憑著過人的指揮才能,都取得了極大的功勞。然而,功勞最高的他,卻獨獨不在封賞名單內。看著那些沒有做出大成績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賞賜,驕傲的郭松齡,再次心生不滿。

四、政見不合,受人排擠。

直奉戰爭勝利後,膨脹的張作霖決定趁勝追擊,繼續攻打南方國民軍,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然而,耿直的郭松齡卻堅決反對,並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張作霖正自信滿滿,對他而言,郭松齡無異於潑冷水,這讓他很不高興。那些本就妒忌郭松齡的將士們趁機大進讒言,對他處處排擠。

(張學良劇照)

五、妻子推波助瀾。

張學良心裡很明白郭松齡受到不公待遇,於是讓他偕夫人韓淑芬前往日本考察軍事。

郭松齡在日本考察期間,卻發現張作霖為了得到日本人軍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談妥賣國的「二十一條」。

郭松齡憤怒了,他覺得國難當頭,張作霖竟還為一己之私,出賣國家,還準備自己人打自己人,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導火索。

韓淑芬早就不滿郭松齡在奉軍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個進步青年,一直痛恨軍閥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因此她極力贊成郭松齡反奉。

六、與馮玉祥結為聯盟。

郭松齡雖說掌握著奉軍7萬精兵,但想要攻打勢力強大的張作霖,卻並無勝算。為了加大籌碼,他又與直隸督辦李景林和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馮玉祥達成共同反奉的聯盟,並確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隸、熱河,而郭松齡則做反奉先鋒,馮玉祥負責接應。

為了鞏固盟友關係,郭松齡、李景林和馮玉祥還做了詳細的地盤分化:反奉勝利後,郭松齡雄踞東北、李景林佔據熱河和直隸、馮玉祥則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謀反奉計劃時,張作霖卻發電報要郭松齡速回奉天議事。郭松齡擔心老奸巨滑的張作霖已經察覺了他的行動,倉促之間,他舉起了「反奉討張」的大旗,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參考史料:《郭松齡反奉見聞》)


郭松齡(1883~1925/12/15)於1925年11月22日舉兵反奉,通電譴責張作霖實行軍閥統治,連年從事內戰,窮兵黷武,禍亂人民。但判斷一個人不能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動。郭松齡從起兵到12月25日兵敗,和妻子化妝逃走時被抓就地槍決,短短一個月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極其深遠。實在沒有半點愛國愛民的徵兆。

首先雙方死傷官兵約千人,潰散和入關的約2000餘人,軍民騾馬損失約3000餘匹,消耗的野山炮和各種槍支彈藥超過歷次入關作戰的損失。從灤州到新民,將12縣無辜居民置於戰火之下。當時正值冬季,為作戰徵用民房,也為百姓的人身安全著想,天寒地凍的情況下強制疏散居民,令人苦不堪言。官兵因戰況突發,衣著單薄,凍病凍傷無數。

其次造成軍費劇增,金融動蕩,奉票由18元兌現銀1元最終到60元兌1元現銀,多少人傾家蕩產,生活陷入絕境。財政廳長兼奉天省長王永江深感無力回天,兼之對連年征戰的厭倦,遂辭職還鄉,使張作霖失去斂財的左膀右臂。為籌措軍費,打起毒金的注意,開放煙禁,強令農民種鴉片。不僅使盜匪橫行,又使多少人染上毒癮,實行的抽稅政策後來又被日本人利用,禍害東北二十多年。

第三使日本名正言順地派軍事顧問直接參与東北內戰,熟悉東北地形和東北軍內部情況,公開從事間諜活動。郭松齡是從日本回國後下定決心反奉的,不排除日本可能起到的挑撥和推波助瀾的作用。畢竟日本想要的絕不是一個民心凝聚、實力強大的東北,分崩離析的東北軍更符合他們的利益要求。為得到日本的支持和出兵,張作霖曾和日本定下喪權辱國的密約,內戰結束後不肯最後簽字執行,也成為日本人要除掉他的原因之一。

第四是郭的倒戈使學生出身新派軍官們被暗地裡印上「靠不住」的標記,成全了東北軍老派的復辟。

郭松齡反奉看似理由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視甚高,剛愎自用,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最直接的體現。如果他能以大局為重,有審時度勢的眼光和心胸,不會選擇這樣的時機反奉。自己沒有反心,再多人的鼓動和慫恿都不起作用。

郭松齡打仗有勇有謀,治軍練軍頗具韜略,能力勿容置疑。曾多次在關鍵戰役的關鍵時刻為奉軍穩住陣腳,為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張作霖帳下的五虎將之一。他年齡和張作相、姜登選、李景林、張宗昌等相差無幾,功勞不相上下,可分山頭劃地盤的美事總輪不到他。鎮威軍任命6個軍長沒有他,南方督軍還是沒有他。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初賞識他提拔他的是張學良而不是張作霖,以張作霖招攬人才的做派,未必沒有懷著讓他一直輔佐張學良的心思,才有意無意地進行壓制。身為四十多歲壯年的他,對於這樣的身居人下總是心有不甘;對張作霖獨斷專行,對張學良擔著少帥名頭但是人微言輕滿腹怨言。自己正確的主張得不到實施,在派系林立的東北軍中也飽受傾軋。積怨難平,就有排除日本留學的「士官派」,代之以「陸大派」,以小張代替老張的想法。

但是他武裝反奉,將張學良置於何地,不能跟著他一起討伐自己的老爹吧?又將跟隨自己的部下性命置於何地?這擺明是一場沒有多少勝算的對抗。如果打贏他會推舉張學良主持大局嗎?估計也不會,靠武力取得勝利後只會建立自己的王朝。郭松齡率部到達錦縣後就開始大搞分封,僧多肉少,不僅打擊了一些人的士氣又貽誤戰機。尤其是老派人物更堅定不能讓「郭鬼子」成功的決心,那樣的話連湯都要沒得喝。

郭松齡在東北進行政治和軍事革新的主張,對全面發展東北有益無害,但是選擇「兵諫」的時機讓人莫名其妙。8個月後北伐開始,勢如破竹,舊軍閥的實力紛紛瓦解。他如果真的嚮往革命,為何不去和廣東方面聯繫,而僅與素以倒戈聞名的馮玉祥定下秘密協議,他難道不知這樣的軍閥往往會不守信義嗎?事實證明,西北軍就是做出對他不利的行動。而他只是發動了一場「親者痛仇者快」、削弱東北實力的戰爭。

如果郭松齡能多再忍2年,等到少帥張學良上位,東北的歷史或許真有被改變的可能。郭松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是他最大的助力,可自斷臂膀,令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讓少帥29歲統領東北時無能人輔佐。要壓制楊宇霆等人的囂張,就沒想到張作霖留下的綠林舊部需要及時清理,致使其中出了不少漢奸,在"九.一八"時又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日本人,及至後來東北軍的土崩瓦解,都難以揮去當年反奉戰爭留下的陰影。


郭松齡遺體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我看很多朋友都總結的很到位了,我就來談談郭松齡為什麼反奉失敗吧。

郭松齡反奉前,日本很不滿張作霖的。

雖然張作霖是靠日本扶持才能「統一」東三省的,但是隨著張作霖實力越來越大,張作霖野心也越來越大,張作霖開始不滿足於做「東北王」,他還想「一掃六合,匡扶天下」。這就和日本的戰略目標有了分別。

日本最開始之所以要扶持張作霖,是因為1921年日本在華盛頓簽署了《九國公約》,《公約》規定了列強不得用武力改變民國版圖,所以日本不得不從直接侵吞改為扶持代理人。但是《九國公約》同時也規定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原則,也就是說各國要把自己在華勢力範圍拿出來分享,日本當然是不願意的,所以日本希望的東三省局面是:東三省和民國長期形成軍事態勢的分裂,這樣方便日本獨佔東北,同時,東北又要保持長時間穩定,不然東北對外擴張會被列強視作日本支持,容易照成日本外交上的被動。

因此,日本政府在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關於對張作霖態度的文件》。文件強調:「張作霖期望在滿洲維持和確保實際權力,進而向中央政界伸張其權勢,這幾乎不容置疑。最近,張對我文武官員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質援助,對此人今後之活動,帝國之態度需要最為慎重考慮。大體而言,對張作霖在滿洲整頓充實內政及軍備,在當地確立其牢固勢力,帝國應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但其為了在中央政界實現野心而要求帝國幫助時,以不採取進一步幫助的態度為適宜之對策。」

當然,張作霖也不是傻子,他和日本也是互相利用,所以當張作霖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後,他慢慢感覺到日本對他束縛,大過了支持,所以從1924年開始,張作霖在東北開始抵制「中日合辦事業」,1924年開始,東北就沒有新的中日合辦企業,並且開始自主修造鐵路,控制對日本人賣地等措施。

小磯國昭

張作霖的這些態度,日本當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當1925年郭松齡到日本暗示自己對張作霖不滿時,從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磯國昭(抗戰時日本首相,甲級戰犯)到陸相宇垣一成都對郭松齡暗示日本會「恪守中立」。

而郭松齡反奉戰爭爆發後,郭松齡派殷汝耕(日後大漢奸)去與關東軍溝通,殷汝耕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我個人相信郭軍長取得東北,遲早可能實現日本的希望。」也因此,在郭松齡反奉初期,日本政府和軍部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對張作霖政權的崩潰採取聽其自然的態度。」

然而,郭松齡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和馮玉祥聯合,因為這直接改變了日本對郭松齡反奉事件的態度。

要說清楚這件事,就要從當時國際形勢說起。

當時真正有能力,也願意花金錢干涉民國內政的主要是日本和蘇聯,它們的目的都很類似,確保民國不會站在日本(蘇聯)一邊,日本還多了一個東北經濟利益。

因此,日本對蘇聯在華勢力擴張是很警惕的。

蘇聯當時在華北其實是沒有根基和人脈的,蘇聯急需尋找這麼一個進步勢力,讓這個進步勢力牽制日本,以確保自己東部領土的安全。

一來二去,蘇聯找上了基督將軍馮玉祥,而馮玉祥當時正苦惱奉軍勢大,也想找一個外援,兩邊一拍即合。

而在郭松齡反奉過程中,馮玉祥和蘇聯做了什麼呢?

馮玉祥在攻打天津,而且對於郭松齡來說,更為致命的是蘇聯為支持馮玉祥,不但蘇聯在華軍事人員全部參加了這場戰鬥,而且蘇聯方面還專門派了航空志願兵參戰。

當時主張全力支持馮玉祥的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

不但如此,蘇聯還多次催促馮玉祥應該全力支援郭松齡,國民軍應該向關外進軍。

這樣一來,在日本看來,郭松齡反奉事件的性質就變了,不再是單純的奉軍內部狗咬狗了,而是具有國際政治色彩,是蘇聯專門設下削弱日本,打擊日本的局了。

尤其是盛行陰謀論的日本關東軍,更是篤定「事情一定是這樣子的」。而且從滿鐵等日本在華情報機構發來的情報顯示郭松齡周圍都是國民黨(當時大革命還沒失敗,外國通常認為國民黨是「赤色勢力」)更篤堅定了日本軍方關於「郭松齡反奉是蘇聯陰謀」的看法。

再加上張作霖為了獲得日本支持,不斷答應之前不願意答應的苛刻條件,最終日本,尤其是日本軍部還是決定支持張作霖,而日本一旦決定支持張作霖,郭松齡的失敗就是必然了。

雖然在最後關頭,郭松齡派齊世英去日本,聲稱自己也願意答應張作霖答應給日本的一切條件,但是終究還是晚了。

最後多說一句,郭松齡反奉,兩邊加起來軍隊數量超過十萬了,但是這場「驚天動地」的反奉戰役,兩邊總傷亡人數才1000多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郭松齡反張作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軍閥內部派系傾軋的結果。

軍閥的特點,在於張作霖麾下有很多內部派系。

一來,這是軍閥團體的必然,他們本來就是各種小團體組成的聯盟;二來,這是張作霖的目的,部下分為幾個團體互相鬥爭,就無法聯合反對他。

張作霖的老兄弟形成老派,把持了當時軍政主要力量。

新派也有一定實權,但主要的權力把持在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手中(主要是日本士官學校出身)。楊宇霆是張作霖的愛將,也是智囊,是可以壓倒老派的權臣。

郭松齡一派叫做保定派,主要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

本來保定派沒什麼實力,但因張學良對郭松齡比較賞識,才有所復甦。

保定派的成員多為東北軍中師長、旅長之流。雖不算很高的軍銜,仍然有一定的軍權。

其實,因楊宇霆的士官派比較囂張,以張作霖為靠山,連張學良也不被放在眼裡。

張學良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選擇了不受寵的在野派郭松齡作為大將。

但是,郭松齡也不是善類,利用張學良的支持開始和楊宇霆甚至老帥們爭權奪利。

因為楊宇霆有張作霖的支持,所以郭松齡鬥不過他。

本來在張學良的遊說下,張作霖同意讓郭松齡去當安徽督軍,但在楊宇霆破壞下任命失敗。

郭松齡極為惱怒,曾經對張學良這麼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但張學良沒有能力左右張作霖,更不能換掉楊宇霆。

這邊,楊宇霆發現郭松齡處處和他作對,就盡全力排擠他,試圖奪取他的軍權,甚至派人暗殺他。

到了這種地步,郭松齡只有兩個選擇,第一隱退,離開東北軍,幾十年的心血就這樣白費了;第二乾脆興兵造反,自立為王。

郭松齡選擇了第二,和馮玉祥勾結,準備搞垮張作霖和他的主子張學良。

馮玉祥許諾,一旦推翻了張作霖,東北三省地盤交給郭松齡。

於是,郭松齡突然倒戈,率領部下7萬大軍奇襲張作霖。

郭松齡本事是有的,無論指揮還是練兵都是第一流的,對東北軍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郭松齡起兵後,聯合東北軍軍長李景林,趁虛而入,勢如破竹。郭軍順利從河北殺入山海關,擊破錦州,距離瀋陽只有近在咫尺。

因東北軍都知道郭松齡厲害,此時軍隊時期低落,已經無心作戰。

同時,由於郭松齡是趁虛而入,張作霖措手不及,只能調動張作相的第五方面軍5萬多人去對付郭松齡的7萬大軍。

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張作霖的大本營瀋陽肯定是守不住了。

那麼,張作霖只能退守黑龍江。

但黑龍江當時開發比較差,又被蘇聯控制著中東鐵路,恐怕退到那裡也擋不住郭松齡的追擊。

由此,張作霖情緒大變。

1925年12月5日,錦州失守的消息傳到奉天后,張作霖大失常態,「當即命令內眷收拾細軟轉移,府內上下手忙腳亂。10時檢點就緒,即以電車27輛,往返輸送(家私)南滿貨棧。然後令副官購入汽油10餘車及引火木柴等,布滿樓房前後,派兵多名看守,一旦情況緊急,準備逃跑時付之一炬」。據目擊者回憶,在得知郭軍進入錦州後,張作霖「整天躺在小炕上抽大煙,他抽一會兒煙,又起來在屋裡來回走動,口口聲聲罵小六子混蛋,罵一陣子又回到炕上去抽大煙。」

但就在這個時候,忠貞不二馮玉祥又玩花樣。

他先是奇襲打跑了盟友、直隸督辦軍閥李景林,試圖控制直隸省。

這還不夠,他順勢佔領了熱河省,等於是抄了郭松齡的後路,失去了後勤補給來源。

盟友不可靠,列強也來搞事。

日本和張作霖達成了協定,以出賣東北的主權為代價支援。關東軍隨即出動空軍轟炸,並且讓守備隊阻擊郭松齡。同時,支援黑龍江的東北軍趕到瀋陽,東北軍也增加到7萬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外無救兵和糧草,正面又有張作霖尤其是日軍的阻攔。

郭軍人心散亂,士氣低落,很快崩潰,將領紛紛倒戈。

於是,郭松齡戰敗,夫妻兩人雙雙被殺死。

郭松齡反張作霖,不過是軍閥內訌而已,他和張作霖沒有誰是什麼正義的一方,都不是什麼好人。

郭松齡這一手,差點玩死了張學良。

在郭松齡叛變初期,張作霖誤以為是張學良要學李世民,想要殺他上位,對兒子破口大罵。張學良差點就被他爸宰了,不過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郭松齡反奉的最直接原因是長期遭到楊宇霆的壓制,繼而對張作霖產生不滿,雙方矛盾激化。

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由來已久。

郭松齡字茂宸,1905年入奉天陸軍小學堂讀書,後來轉入奉天陸軍速成將弁學堂,1913年又考入中國陸軍大學。郭松齡早年參加過革命黨,先後在北京講武堂、韶關講武堂擔任教官。孫中山護法運動失敗以後,郭松齡回到奉天,到奉天講武堂當戰術教官。

在任職期間,郭松齡結識了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兩個人很快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所以1920年張學良出任衛隊旅旅長時,把郭松齡調去當了參謀長兼第2團團長。1921年,張學良擔任第3混成旅旅長,郭松齡出任第8混成旅旅長,兩個旅合署辦公,由郭松齡全權負責。

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奉系大敗。但是郭松齡率部表現出色,特別是最後為奉軍大敗時親自斷後,為奉軍爭取時間重整旗鼓,避免了全線崩潰。

戰後張作霖整頓奉軍,大力提拔軍校出身的軍官,郭松齡因為和張學良關係密切,加上戰功卓著,也受到了提拔。

但是在這次提拔的軍官里分兩派,一派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叫「士官派」或者是「洋派」,以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為代表,和張作霖等老人關係比較好。一派是國內軍校畢業,被稱為「土派」以郭松齡和李景林為代表,和張學良關係密切。

洋派和土派之間頗有些矛盾,特別是楊宇霆和郭松齡兩人關係很僵。

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郭松齡和楊宇霆之間矛盾激化。

第二次直奉大戰時,奉軍編成6個軍,其中第1、2、3軍是主力部隊。張作霖命第2軍迂迴熱河,而第1、3兩軍攻擊山海關。1、3聯軍名義上歸張學良統一指揮,但是實際上是第3軍副軍長郭松齡代為指揮。

山海關一線是直奉兩軍的主戰場,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作戰。奉軍依靠兵力優勢和直系內部內訌,先後奪取了九門口,石門寨,龍王廟等要點。正是由於山海關一線奉軍進展順利,原本就和奉系有聯繫的馮玉祥下定決心起兵回師北京,囚禁了曹錕,從而引發了直系的全面潰敗。應該說郭松齡在此戰中功勞還是不小的。

奉系獲勝以後,一舉奪取了熱河、直隸、山東、江蘇、安徽5省地盤。郭松齡原本認為自己功勞大,有意出任江蘇軍務督辦。但是楊宇霆卻捷足先登,向張作霖自薦去整頓江蘇軍務。

郭松齡退而求其次,想去安徽,結果楊宇霆再次出面作梗,舉薦姜登選出任安徽軍務督辦,並誇下海口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安徽搞定,最終郭松齡雖然被任命為京榆駐軍副司令,掌握7萬多奉軍精銳,但是在地盤上一無所獲。

郭松齡對此極為不滿,而且奉軍南下以後橫徵暴斂,製造多起慘案,引起全國反奉風潮。孫傳芳乘機起兵驅逐奉軍,蘇軍和皖軍也紛紛響應。楊宇霆和姜登選狼狽逃回,奉軍損失2萬多人。

郭松齡認為此次失敗是張作霖識人不明所至,對張作霖更加不滿。而張作霖此時又下令他去攻擊馮玉祥的國民軍。直隸軍務督辦李景林擔心和馮玉祥開戰會損害自己在直隸的利益,因此勸說郭松齡不要為他人做嫁衣。

郭松齡也覺得自己在前線拚命,最後卻便宜了楊宇霆等人,東北財政又因為長期戰爭而緊張,而且此時奉軍和國民軍名義上還是友軍,背信棄義發動內戰並不適合,所以和李景林一起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建設東北。

郭松齡的態度引起了張作霖的猜忌,打算將其調回處置,迫使郭松齡鋌而走險。

由於郭松齡和李景林的反對,張作霖一時無法和馮玉祥決裂,隨即奉馮雙方在11月16日達成和平協議。然而兩天後,張作霖就改變主意,在11月18日致電郭松齡和李景林,命他們即刻出兵,攻打馮玉祥部隊。

郭松齡意識到張作霖可能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秘密聯絡馮玉祥,和馮玉祥、李景林在11月20日達成反奉密約。

11月22日,在楊宇霆的鼓動下,張作霖電令郭松齡立刻返回奉天,想將他送軍事法庭處置。然而郭松齡的妻子韓淑秀卻得知了這一消息,立刻化妝離開奉天,趕到天津告知郭松齡。

11月23日,郭松齡接到妻子傳來的情報以後,心知只有出走和起兵兩條路可走,最後決定起兵反奉,於是趕回灤州率部起兵。

應該說郭松齡最後決定反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和楊宇霆的私人恩怨太深,最後導致他和張作霖之間裂痕擴大,最後不得不起兵自保。


郭松齡,人稱郭鬼子。觀其相貌就可以看出其人氣度不凡,與一般的舊系軍閥不同。聽別人說他腦後還長得「反骨」,對主不忠。果不其然,1925年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松齡倒戈」事件,讓張作霖逐鹿中原的美夢徹底破滅。照理說,張作霖平時待這個郭鬼子也不薄啊,那麼他又為什麼要反奉呢?

為理想

眾所周知,郭松齡很早的就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且和南方孫文同盟會的成員交往密切,是一個切切實實的「理想主義者」,「民主革命」這一理想在他的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在郭松齡的心中有著一個理想化的宏偉計劃,那就是讓老帥張作霖下野而扶持少帥張學良執政東北。

因為,在郭松齡的心裡知道,自己是張學良的老師且又和這位少帥一起出生入死,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幫助張學良在軍中樹立了不少的威望。這個少帥相對於老帥張作霖還是更好對付一點的,自己的建議也能被多數採納。

更重要的是,這個張學良也接受過高等的教育,對於西方的民主思想也頗有了解,是一個值得扶持,值得信賴的年輕人。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許還能在這位年輕人的身上實現。

為自己

我和朋友談到郭松齡反奉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那朋友曾這麼評價他道:「郭松齡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固然有些革命情懷因素,但主要還是小人得志便猖狂在作祟」

是啊,好一個「小人得志」!對於郭松齡的評價我在這裡也不能蓋棺定論,畢竟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哈姆雷特。

但我想說的是,郭松齡的反奉對於歷史的進程,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進行來說沒有起到太大的推動作用。甚至還是歷史的倒退,他多數還是想得到更大的權力,想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郭松齡倒戈之前的局勢以前十分的明朗了。直系大潰敗,眼看著張作霖的奉系軍隊馬上就能整合中原了,這個郭鬼子來了個「後院起火」,搞起了「革命」來。

郭鬼子的倒戈使得中國統一的步伐至少又晚了20年。

第一:奉系的元氣大傷,無力再逐鹿中原

第二:激化了軍閥新舊派之間的茅盾,中國愈加分裂

第三:郭松齡死後,接著老帥也死了,年輕的少帥又把楊宇霆給殺了,這導致了東北的政權軍事無力,政治不穩,組織不當

這個理想主義者——郭松齡,為了自己所謂的政治理想,拿著幾萬東北軍的性命和國家之未來給歷史,同時也是給自己給張學良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這一玩笑,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當時國家統一的希望。

為國家

不管不怎麼樣,不管結果如何,郭松齡的這種革命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畢竟,他反的是舊系的奉軍,主張的是民主的革命,這在1925年的時代大背景下還是很難得的。

郭松齡也許是真的是關心這個民族,這個古老國家的未來。他不惜冒著「不忠不義不仁」的罪名去反對自己曾經的上級,況且這個張作霖還對自己很好....至少有著知遇,任用之恩吧?

關於郭松齡為何反奉的原因大致就是我說的上面三點,如有補充的歡迎在下方點贊評論哦~


大前年大火的一部講述張學良生平的電視劇《少帥》,裡面就濃墨重彩的講到了郭松齡這個人。郭松齡與張學良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憑心而論,郭松齡這個人能力很強,張作霖跟張學良都相當器重他,可是為什麼後來他又走上了反奉之路呢?

郭松齡反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以他為代表的東北軍內部的陸大保定系和以楊宇霆為代表的士官派關係素來不合,他自己與楊宇霆的關係更是非常緊張,兩人共同輔佐張作霖,但都是各干各的,都盡量避免有什麼交集,兩人關係不合在東北軍幾乎是公開的事情。


郭松齡是本土出身的奉軍將領,早年畢業於奉天陸軍學堂。1910年加入同盟會,此後便投身革命。1913年秋又在中國陸軍大學深照了三年,在陸大三年里,他不僅學到了很多現代軍事理論,特別是對德日現代軍事科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更獲得了許多新思想。這樣一個優秀的青年才俊張作霖自然是不會錯過,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自廣州回到家鄉奉天,並很快得到了張作霖的信任和重用。郭松齡時任張作霖創辦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在這裡他遇到了此後一生最重要的人--張學良。


在陸軍講武堂,郭松齡與張學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學良非常欣賞郭松齡的才幹,對他的軍事理論極為認同,決心把郭松齡招攬麾下引為心腹。1920年7月張作霖揮軍入關調停直皖戰爭,郭松齡奉命與張學良協同擊潰皖軍的兩個旅 ,10月又剿滅吉林境內的匪寇。郭松齡因功被授為八旅旅長,至此開始進入奉軍核心,成為骨幹將領。此後在兩次直奉戰爭中都發揮出了軍事天賦,為張作霖入主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照這個人生軌跡,郭松齡在奉軍混成有頭有臉的人物應該是不難的事,但此後不久,郭卻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扯起了反奉大旗?這是為何?


仔細分析郭松齡在奉軍的軌跡我們會發現,雖然表現優異,戰功累累,但是郭的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和激進的革命思想始終是張作霖比較忌憚的地方。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張作霖大封有功之臣,楊宇霆、姜登選等人都得到了封賞,唯獨郭松齡什麼都沒有,這引起了郭的極大不滿。早在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的時候,奉軍內部就形成了「老派」和「新派」兩大體系,老派自然是以張作霖的拜把兄弟為主,諸如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等人。而「新派」又進一步分裂成陸大保定派和士官派。士官派與陸大保定派向來理念不同,同時,張作霖又偏向於士官派,對以楊宇霆為代表的士官派倍加信用。楊宇霆仗著有老帥撐腰,專橫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甚至有時對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而郭松齡則屬於那種不苟言笑,特別嚴肅的人,為人也比較心胸狹窄,剛愎自用。郭、楊歷來不合,分別仗著老帥和少帥的寵信,勢成水火。這在《少帥》這部劇裡面有著非常逼真的歷史還原。


因此,郭松齡儘管有張學良的信任和撐腰,但張學良當時還沒有接棒張作霖,他與楊宇霆及背後的士官派勢同水火的關係張學良並不能很好的居中調停。實際上郭松齡在奉軍內部一直處於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地,1925年10月張作霖決定藉由日本提供的軍火入關攻打國民軍,這激起了郭松齡的極大不滿,同年11月郭松齡在灤州通電全國討伐張作霖、楊宇霆。他與張學良之間亦師亦友的良好關係也至此破裂。


郭松齡反奉,歸結起來,有幾個原因:

1,左翼親俄人士的串聯,尤以當時正積極向國民黨靠攏的馮玉祥部國民軍部為最;

2,取得了日本陸軍省高官的諒解,默許他在武力推翻張作霖後繼任東北實際領導;

3,對於張作霖的進關爭霸戰爭的厭倦和悲觀;

4,張作霖在入關後賞罰不公帶來的軍心動蕩。

我們知道,郭松齡早年即追隨革命黨,屬於當時的進步青年軍官,他本身也不是張作霖的八角台嫡系出身,而是靠著張作霖吸納人才的行動,在奉軍中由教官起家,最終輔佐張學良,實際掌握了奉軍嫡系三、八旅而發跡的。

隨著奉軍的大擴軍,他的手中實際掌握了京津地區的奉軍「新練軍」主力,也就是張作霖委託張學良統帥的張氏嫡系。

這是他得以「反奉」的實力本錢,而他最終發動反奉戰爭,有上述原因中的2個為遠因,2個為近因。

遠因為張作霖進關爭霸戰爭對於東北故鄉的摧殘和對整個戰爭的厭倦與悲觀,同時,已經戰敗退出京津的馮玉祥部也在多個方面對他進行接觸和談判,也就是與當時所謂的「赤黨」的接觸。

近因則是張作霖入關後的賞罰不公,尤其是奉軍南下各部的紛紛失敗,讓他堅定了反奉的信心。

1925年秋,郭松齡以觀戰武官的身份到日本觀摩日軍秋季大演習,郭派出聯繫人駒井德三向日本高層傳話說:

「決定讓張作霖隱退,以便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政權,並為此籌措了四千萬元的經費。可是,在滿洲有日本的權益,所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諒解,就不能著手進行。因此,可否把我向政府有關方面引見一下。」

駒井特意反問說:「一旦獨立政權建成,和日本的懸案就能解決嗎?」

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舉解決問題。」

隨即,駒井把郭引見給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磯國昭(後來的甲級戰犯)。小磯國昭表示說:

「日本陸軍決不干涉。」

郭松齡回國後,駒井認為只是一個課長的保證不足為憑,於是又到陸相宇垣一成那裡取得了「嚴守中立」的諾言。駒井一經把對宇垣進言的成功信息通知給郭,郭立即發動了反奉戰爭。(顧明義:《郭松齡事件與日本》,《日本研究》雜誌1986年第4期)

郭松齡為什麼等不及?

很多人認為,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左膀右臂,當張氏父死子繼時仍可掌握東北政權,施展抱負,實際上是一種幻想。

因為在當時東北的有識之士看來,張氏政權此時已經處於覆滅的前夕,屬於最後的瘋狂了。

宋一夫著《張作霖在東北》一書中記錄的1924年8月到1926年6月10日的奉天城(瀋陽)內的物價變化顯示:

白米,漲幅為158%;高粱,漲幅為140%;麵粉,漲幅為209%;豬肉漲幅為291%。

第二次直奉戰爭,戰場上看似奉系高歌猛進,大軍席捲大半個中國,兵鋒直抵上海,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幾乎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作為大本營的奉天,卻如實地反映了奉系的經濟、金融、財政狀況。

1925年前後,已經成為整個奉系集團財政、經濟的節點,就連被張作霖無比倚重的財神爺王永江也實在支撐不下去,先逃後奏地向張作霖提出了辭呈。

在辭職信中,王永江提醒張作霖:

今金融為軍事牽動,竟出常軌之外,而戰事又無時可息,則數年所期望之大政,必無所資以進行可知也。

張作霖覽信之後,並未做出息兵罷戰的承諾,至此,王永江的改革和建設完全化為泡影,就此隱居金州,不再復出。張作霖對此耿耿於懷,多次對人說:

郭松齡以槍杆子伐我,王永江以筆杆子伐我。

而王永江,實際上是張作霖所有霸業的基礎支持,沒有他的幫助,東三省仍是賠錢的財政,不要說出兵放馬,就是維持軍隊也維持不下去,然而,到了這個時候,王永江也絕望了。

所以,除了楊雨霆之流的「名利之鬼」以外,包括張學良,在北伐軍真正開始北伐戰爭大攻勢之前,都已經看到了奉軍不可挽回的頹勢,只有張作霖和他的小圈子,還在為了掌握中央政府的名位而沾沾自喜。

而且哪怕是這位當了「中華民國元首」的張大元帥,對於中央政府的公務員,也發不出來全額工資……

這樣嚴峻的形勢,才是郭松齡和張學良、王永江等人無比焦急的,但又無可奈何。

而就郭松齡本人而言,他嚴重的胃病,也讓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信心,認為如果不能儘快撥亂反正,自己的身體也根本耗不起了,這種態度,在他的幾次通電中也有表露。

張作霖的老兄弟們根本靠不住

所以,在郭松齡舉旗反奉的初期,也就是打出擁戴張學良、清君側的旗號的時候,奉軍內部的反應同樣非常曖昧。

郭松齡剛剛起兵,張作霖一手提拔起來的熱河都統闞朝璽即與郭秘密聯繫,希望局外中立,並藉此要求黑龍江地盤,並給張作相吉林地盤,遭到郭松齡拒絕,要求先交軍隊再談其他。

不久後,郭松齡在錦州之戰中獲勝,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第16師師長於琛澂(後任偽滿治安大臣)、闞朝璽(後任偽滿中央銀行總裁)都在與郭書信暗通款曲之後,引兵避開鋒芒,把張作相的第15師扔在了背後。

1925年12月5日,奉軍的連山防線潰敗後,連張作霖在黑龍江的老兄弟吳俊升也觀望了一段時間,彷徨無計的張作霖已經決定下野,請求日本出面調停,擬將奉天和平移交郭松齡,他自己避居大連。

當時的情況是:

張作霖就對王永江說:『郭鬼子快進城了。我給吉林、黑龍江去電報,請他們幫忙,他們不理我。我不能等郭鬼子進城把我逮住。我要到租界地去,這房子也不能留給他,我要放火燒了它。』(郁文《兵臨城下的張作霖》,《瀋陽文史資料》第12輯)

奉天省長王永江到日本駐奉天領事館向吉田茂總領事尋求支持時說:

據張學良司令來電,奉軍已無挽回希望(指錦州防線)。張作霖處於半瘋狂狀態,企圖自殺,由於吾等勸阻方才作罷。

賞罰不公增加了郭松齡的盟友

在郭松齡反奉戰爭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李景林。

這位保定軍校出身的奉軍老將,雖然自1917年就加入奉系,並在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中表現卓越,但與郭松齡一樣屬於「土派」,與楊雨霆等人的洋派矛盾甚深。

所以在郭松齡反奉發起時,與郭、馮玉祥結成了三角同盟。

不過馮玉祥充分發揮了倒戈將軍的本性,在郭軍7萬主力出關之後,兵鋒直指李景林,奪占京津。

而在他們「鐵三角」的計劃里,肯定是沒有這個橋段的,郭部的後路,也不應該這麼被砍斷。如果馮玉祥不如此背信棄義,那麼,郭松齡的反奉軍就不再是無後方作戰,而擁有和張作霖大打的本錢。

結論

所以,郭松齡之所以在此時發起反奉戰爭,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因緣際會的結果,絕不是一時頭腦發熱。

至於和張學良的私交,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百歲的張學良,在回憶這位亦師亦友的同袍時,都不吝於給予極高的評價,甚至認為他活著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發生,這種讚譽,他甚至沒有給過自己的父親。

可見,張學良和郭松齡二人對於這樣一場戰爭本身就是心照不宣的,不存在朋友間的背叛,或者說張學良本人如何無能,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以張學良對於日後東北軍嫡系的掌握程度來說,這點人事權術,他還是掌握得爐火純青的


客觀來說,郭松齡反奉,確實是有為國為民的目標,這一點,在他當年的舊部的回憶,以及張學良晚年的回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理想與當時部下的價值觀差距太大,才無從獲得真正的支持。

至於說死了那麼多東北人和內耗,其實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戰況。

在巨流河畔,張學良親自出馬正面抵禦郭松齡部後,黑、吉兩省援軍雲集,2萬多郭軍面對5萬奉軍迅速瓦解,所謂的激戰僅僅造成了1000多人的傷亡,郭松齡等人棄軍逃亡。

事實上,哪怕在之前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虎將」郭松齡在戰爭中,坐擁7萬奉軍精銳,卻害怕部隊倒戈,只敢把軍餉、經費和夫人、幕僚放在鐵路上的一趟列車上,臨戰時,往往只用炮兵猛轟驅趕敵軍而不敢出動步兵進攻。

當然,之前奉命抵抗郭軍的奉軍15師(張作相部)連這種炮火都經受不住,往往打過幾輪不太激烈的炮火之後就放棄陣地潰散。

而郭軍步兵的鬥志低下也令人咋舌,根據參戰者回憶,郭軍的各旅旅長,絕大部分沒有戰鬥慾望,下級軍官在張學良的喊話下,整營、整連地倒戈。

在黑龍江騎兵突襲郭軍後勤基地得手後,郭軍已基本處於瓦解狀態,郭軍在戰時的主要傷亡,主要是由於缺乏棉衣而凍傷導致的……

這種情況,今天的很多人是難以理解的,怎麼會傷亡這麼少?

事實上,當時軍閥混戰的烈度非常之低,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山海關九門口大戰,雙方數十萬大軍蝟集,總共陣亡2000人左右,已經被當時的外國觀戰武官稱為中國內戰前所未有的慘烈戰鬥了。

這場戰爭的最直接後果,並不是死傷了多少東北軍精銳,而是事後的內部清洗。

由於郭松齡的基幹指揮官是陸大系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在戰後都受到了清洗,尤其是中級軍官日後飽受排擠,不再成為主力部隊的戰鬥力骨幹,而代之以忠誠度上更加過硬的「講武堂系」、「軍士教導隊系」的軍官。

而「講武堂系」的軍官實際上坐了直升飛機,最典型的例子王以哲,1920年的秋季畢業於河北軍官學校第8期步兵科,任直軍的排長。1922年9月,被張學良任命為軍士教導隊第一期中尉連副。1923年12月,王以哲被提為上尉連長。1925年教導隊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營少校營長。當年,郭松齡反奉,王以哲由第三營少校營長直升為第三團上校團長,抵抗郭松齡軍進軍。1927年6月,軍團衛隊擴編為衛隊旅,王以哲升任少將旅長。1928年春,衛隊旅在滿城、望都擴編為師,番號為陸軍第十九師,王以哲為中將師長。

1922年—1928年間短短6年,由中尉到中將。

少壯派軍官的火箭升遷,必然伴隨著東北軍嫡系實際戰鬥力的下降,當然,同時上升的是對張學良個人的忠誠度。

以上是對一部分問題的解釋,另一個問題是郭松齡能不能解決中國的軍閥割據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郭松齡的一貫政見主張是鞏固國防、建設東北,並沒有武力統一中國這個選項。

而他的這種觀念和奉系內部的一些穩健派是一致的,比如王永江。

1926年,也就是郭松齡反奉戰爭之後,奉系的錢袋子大管家王永江在對張作霖屢勸不改的情況下,也撂了挑子,回到了金州老家隱居,被張作霖稱為:

郭松齡以槍杆子伐我,王永江以筆杆子伐我。

而日後奉系在北伐軍面前的不堪一擊,其實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無論是郭松齡,還是王永江,甚至後來主持河南主戰場指揮的張學良,都深知奉系的外強中乾,就連炸死張作霖的日本關東軍軍官河本大作都很清楚這一點:

蔣介石的早經軍官學校培養的新式精銳軍隊和奉天舊軍閥軍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軍紀等等也完全不同……蔣介石等的北伐一開始,奉軍一定馬上又要使用逃回關外這一招了。

奉系的完蛋,是早已註定的,並不能歸結於郭松齡的反奉,恰恰相反,連張學良都知道,郭松齡的反奉可能正是奉系得以繼續生存的一種解決方案。


郭松齡反奉是必然的結果,郭松齡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的人,這和他加入奉系軍閥之前的經歷有關。

郭松齡19歲進入省城董漢儒先生開設的書院學習,董漢儒在書院中開設了大量西學課程,郭松齡開始接觸到先進的西方思想。學習不到兩年,郭松齡因為日俄在東北爆發戰爭而輟學,但也讓郭松齡萌生了從軍保家衛國的念頭。

1905年秋,盛京將軍趙爾巽在奉天設立陸軍小學堂,培養陸軍初級軍事人才,郭松齡託了人情關係進入陸軍學堂學習,開始接觸正規的軍事教育。在陸軍學堂學習期間,郭松齡結識了同盟會成員方聲濤,並對方聲濤所闡述的民主革命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07年,郭松齡從陸軍學堂畢業,擔任盛京將軍府衛隊小隊長,深受朱慶瀾賞識。不久朱慶瀾調任四川駐防,郭松齡隨同前往,開啟了他一生的轉折時期。朱慶瀾在四川非常支持同盟會的活動,還在軍中成立了同盟會組織,郭松齡成為了同盟會中的早期成員之一。 在同盟會的熏陶下,郭松齡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深刻認同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起義後,朱慶瀾被排擠出四川,郭松齡也返回奉天,並參加了奉天的密謀起義。起義失敗後 ,郭松齡來到北京,成為了北京講武堂的教官。

1917年,孫中山在廣東成立護法軍政府,正式舉起了武裝變法的大旗,得知消息的郭松齡毅然辭去北京講武堂的職位,懷著滿腔熱血前去投奔孫中山,追尋他心中的民主救國思想。1920年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才又返回奉天並擔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教官,開始了他在奉系軍閥的軍事生涯。

從1905年接觸西方民主思想開始到1920年加入奉系軍閥,這十幾年期間,郭松齡與同盟會有著密切的交集,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思想,對三民主義,對民主救國有著深刻的認同。而張作霖領導的奉系軍閥雖然實行的是現代軍事制度,也在東三省推行現代工商業,但在政治上卻沒有明確的主張,各派系之間爭權奪利,郭松齡對此非常不滿。

在講武堂認識少帥張學良後,年輕的張學良對於西方新思想的興趣讓郭松齡看到了一絲改變的契機。郭松齡把賭注都壓在了張學良身上,不斷對張學良灌輸民主革命和民主救國思想,張學良深受郭松齡的熏陶,對軍閥割據的現象非常抵觸。因此無論是張學良帶領東三省投入國民黨的懷抱,還是張學良武力逼迫蔣介石結成國共統一抗戰陣營,其實都能看到郭松齡的影子。

郭松齡把所有希望都壓在了張學良的身上,但張學良卻郭松齡大失所望。張學良畢業後,沒能改變奉系軍閥積極內戰,消極抗日的局面。張作霖甚至聯合日本,在日本採購大批軍火,準備和國民革命軍開戰,而張學良卻沒能阻止他。國民革命軍繼承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是郭松齡所認同的救國方式,也是郭松齡心中一面神聖的旗幟。張作霖非但不幫助國民革命軍,還要與國民革命家開戰,徹底觸動了郭松齡的底線。

郭松齡反奉是在追尋自己心中救國救民的政治夢想,他本來是寄希望於少帥張學良繼位後東三省可以和平的融入國民政府,在東三省實現民主救國。但張作霖的做法打破了郭松齡心中的幻想,所以才毅然舉起反奉的大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