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字文白,在1890年10月出生於安徽巢縣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和大多數的領導幹部一樣,即使是出生不好,但是有著一腔報國熱血,成為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

張治中雖然貧苦出身,但是他的經歷實屬傳奇,在國民黨里可以算是元帥級人物。然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在國民黨里,張治中是唯一一個只娶一位妻子的高官。而且非常自律,他一生從一而終且沒有花邊新聞。

張治中生前主要負責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練習,包括與與我軍的協調,重大談判事件,比如說:西安事變談判、重慶談判、以及後來渡江作戰前的談判。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重慶談判期間,為保障毛主席的安全做出了很多貢獻。

但是他沒有像一些國民黨要員一樣,一閉眼摸著黑的走。在全國解放之際,張治中就脫離國民黨,成為新中國的一員,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由於其特殊的身份,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還對他特別保護。

張治中人品怎麼樣?

其實在這之前,張治中成為開國元帥,但是被他婉拒。也是因為這個點,張治中飽受輿論攻擊。在解放後的國民黨輿論里,他被稱為「張逆治中」、「喪國辱權」。陳誠乾脆直接把文夕大火的罪責全指向張治中,更是誣賴張治中在戰場抗日無能。

而當年張治中親弟弟張本禹與日軍戰死沙場,卻無法得到烈士應有的待遇。張本禹的烈士稱號還是80年代大陸追認的,台灣方面一直對他們兩個人有很大的敵意。

雖然生活在飽受苦難的社會,但是張治中很重視教育。他曾經身為黃埔教育長,從黃埔畢業名將都得叫聲老師。後來在解放之後張治中在自己的家鄉,仿照陶行知的曉庄師範創辦了一所師範學校。自己投入很大精力去辦鄉村教育,因為他深知教育改變農村的道理。

想要有個好的口碑行為,關鍵還是自身素質硬。張治中還很嚴於律己,他的五女兒曾經回憶。小時候有次上學快要遲到了,就坐了父親的汽車。結果被父親發現,因此受到嚴厲批評。他告訴自己幾個女兒:

「家裡的汽車是公家的,汽油也都是公家的,小孩子不可以坐汽車上學」。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對於腐敗的態度,還在國民黨的時候,他就非常痛恨黨內的奢靡腐敗。國民黨內派系鄰里,腐敗問題嚴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別人都不管偏偏他多次面諫蔣介石,要求對這些腐敗問題進行處理,可惜都沒有什麼效果。

張治中的軍事能力怎麼樣?

新疆一直都是不安分的地方,因為有太多的歷史因素。曾經有兩次重大危機都被張化解,第一次危機是伊利暴動事件。伊利事件的爆發,新疆分裂出去近在咫尺。後來由張治中出面化解此次危機(不贅述)。

第二次危機是49年解放,西北幾個大省包括新疆都在國民黨手裡。如果當時真的要槍杆子解放,恐怕我們新中國就不會4在9年成立了。但是張治中利用自己多年在西北的人脈,硬是靠著一點點的談判終於成功和平解放新疆。

至於在淞滬戰役上面,張治中在軍事上可以說平庸、沒有什麼亮點。想當初日軍進犯上海的時候,張治中作為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首先督率中央軍圍攻上海日軍,後來張治中採納陳誠的意見,截斷敵左右翼的聯絡向東西壓迫,一舉而殲滅之。

但由於沒有及時投入生力軍,致使日軍獲得喘息機會,結果造成攻進去的部隊仍是站不住腳。被日本抓住機會建立灘頭陣地,從而成功實施登陸。自己幾萬人的部隊硬是拿不下日本一、二千人指揮部,不得不說是部隊管理和指揮上的無能。

面諫毛澤東,敢於挑戰別人不敢說的話。

張治中在晚年的時候執意要見毛主席,但是當時他的身體很不好了。他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毛主席後他說:

「毛主席啊,你老人家走得太快我都跟不上了。現在被打倒的幹部早就超過5%,黨內我有許多老朋友都被打倒了。他們被打倒,你老人家怎麼辦?

這句話細細讀來其實意味深長,在當時去勸說的人基本上沒幾個。後來他還對家人和機要秘書余湛邦說:「今後若干年,這將是一個大笑話。」他也是少有的幾個趕在文革時,為他人站出來說話的人。

比如說當時當大家都批鬥彭德懷偽裝艱苦樸素故而是「偽君子」時,他站出來說:

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裡搞偽裝,還能夠說得過去。但若說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搞偽裝,就很難說得通了,一個人怎麼能偽裝一生呢?

雖然沾張治中有著特殊照顧,還是和很多人一樣,難以逃脫這次的浪潮。根據一個原人大附中紅衛兵頭目回憶:在當年被他們抄家的一個個名人政要中,絕大多數人都對他們這些「紅衛兵小將」點頭哈腰,低聲下氣,只有兩個人不買他們的賬。在這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就是張治中。

張治中前期在任職國民黨高官時,曾數度諫言蔣介石。但是在離開國民黨後則從不批評蔣介石。在文革時期,當時基本的風向都是抹黑這些人。但是即便是那種情況下,他也沒有抹黑過任何人。

即使他在軍事上有許多過錯,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淞滬會戰中一直抵抗到底。張治中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因其一生均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後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在國共兩黨的歷史上,張治中是晚景最好的將軍之一,一生立功無數,在國共兩邊卻都有較好的人緣和口碑,而且,他出道很早,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在抗日戰爭中進行過堅決的抵抗,後又促成和平解放新疆,是一個為和平和統一作出過卓越貢獻的將軍。

一、青少年時期坎坷經歷,和10年私塾,造就了他儒雅而堅韌的品格。

張治中是安徽巢縣人,出生於1890年,小時候讀過10年私塾,這也是造就他後來儒雅斯文性格特徵的原因之一。為生活所迫,張治中有過6年的流浪生涯,又做過商鋪學徒,當過備補兵,備補警察,正式警察,備嘗生活的艱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張治中到上海參加了學生軍。1912年,張治中入武昌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兩年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與蔣介石是校友,也因此受到蔣介石關注,後來成為蔣的「八大金剛」之一,很長一段時間言聽計從,視為心腹。

保定軍校畢業後,張治中參加過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在征閩戰役中擔任過營長,在川軍中擔任過旅參謀長,1922年入上海大學讀書。此後,他到廣州,幫助桂軍成立了桂軍軍官學校,後在蔣介石的邀請下,進入黃埔軍校,從此跟隨蔣介石鞍前馬後,參加了北伐,籌建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從1928年到1937年,張治中一直在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職,幹了十年教務長,校長是蔣介石,張治中相當於執行校長。張治中在軍校的十年,正是蔣介石發動內戰圍剿紅軍的十年,張治中也因此而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沒有直接參加反共內戰的少數人之一。十年內戰,張治中沒有和解放軍直接作戰,後來也一直為和平奔走,這一點值得點贊。

二、在抗日戰爭中,身先士卒,為抵抗侵華日軍做出了突出貢獻。

1935年,張治中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1936年加上將軍銜,西安事變發生時,張治中力主和平解決。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張治中任京滬警備司令長官,率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開赴上海,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等五個師,還有教導總隊和上海保安團等部隊,在張華濱、川沙口等地,同日寇進行浴血奮戰,與日寇整整鏖戰了四十個晝夜,給日軍以重創。

隨後,張治中被任命為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保安司令。日寇進攻長沙之前,蔣介石下了「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的電令,由於負責放火的保安團官兵張皇失措,提前放火,導致長沙全城燒了三天三夜,燒死兩萬多人,財產損失無數,張治中因此被革職。後到重慶,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一處主任,皖南事變發生,張治中給蔣介石上萬言書,主張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抗戰期間,張治中作為蔣介石的代表,多次與中共代表就國共兩黨的關係和合作問題談判,參與1945年重慶談判,是《雙十協定》的簽字人之一。

三、內戰期間,張治中為和平奔走,最後留在大陸。

1945年12月,作為國民黨政府代表,赴新疆處理「伊寧事件」。因為當時蔣介石準備發動內戰,身在新疆的張治中又給蔣介石上萬言書,力主用政治方式解決中共問題,堅決反對內戰。隨後,張治中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在新疆,他還把盛世才逮捕關押的131名共產黨員及家屬全部釋放,此後免去新疆省政府主席一職,長駐蘭州,專任西北行轅主任,主政西北。

1949年,作為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代表團」到達北平,同中共進行和談,雙方通過了《國內和平協定》,但事後南京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談失敗。隨後,在周恩來的挽留下,張治中留居北平。此後,在張治中的斡旋下,新疆和平解放,張治中因此獲得一級解放勳章。1969年4月,張治中在北京逝世。


張治中有「和平將軍」的稱號,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也是最受蔣介石倚重和信任的人。雖然他是蔣介石的心腹,但是,在對共產黨合作方面,他和蔣介石的看法並不一致。張自忠看待問題的時候,是站在全民族的利益之上,不考慮個人得失,這一點和毛澤東的看法極其的一致。

所以,儘管那時候張治中身在國民黨,毛澤東一直說張治中是共產黨員的朋友。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兩黨面臨「和談」的情況。

那時候的共產黨已經發展到了很大的規模。蔣介石想要打擊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的領導人,是毛澤東主席。

在蔣介石看來,只有把毛澤東主席給踢下台,他才有可能為所欲為。畢竟那時候,在他看來只有毛澤東可以和他相匹敵,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那時候國內呼籲兩黨合作的呼聲很高,大家都希望中國不再有戰事,能夠和平共處,全國人民都想讓國共合作,共同來發展中國。

可是,蔣介石不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就在重慶設了一個鴻門宴。

這個鴻門宴可謂是步步殺機。

考慮到毛澤東主席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性,黨決定還是不讓他以身試險的好。

可是,若是毛澤東不去赴宴,這就給了國民黨把柄,他們可以說共產黨不願意給他們合作。

蔣介石以為他出的這個計策十分的高名,為此,他也很洋洋得意,因為他料定毛澤東肯定不會前往的。

可惜的是,他還是低估了毛澤東。

毛澤東是個做大事的人,他怎麼可能拿自己安危置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不顧呢。

他決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前去重慶給蔣介石談判,因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他有義務這樣做。

張治中是很希望國共兩黨可以合作的,蔣介石的用心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為了保護毛澤東主席安全,張治中就主動把談判的地點,設置在了他自己的府上。

毛澤東主席在這期間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是張治中,親自過目的,這就大大的保證了主席的安全性。

毛澤東主席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來到了張治中的家裡。

蔣介石也是到這裡來談判,因為蔣介石沒有談判的誠意,所以,談判的事情有好幾次都中斷了。

最終達成的雙十一協定,事後還被蔣介石單方面給毀掉了。

還好,整個談判毛澤東在張治中的照料下,沒有遇到危險,最後安全的回到了中共所在地。

所以說張治中這個人,是視大局,重大義。不顧個人安危,只考慮整個中國人民利益的人。


1949年4月20日,國共和談破裂。下榻在北平六國飯店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首席代表張治中準備24日飛回南京。經過周恩來的誠意挽留,張治中決定留在北平。6月26日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與蔣介石公開決裂。

張治中追隨蔣介石長達20餘年,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也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張治中畢業於保定軍校,1925年4月任黃埔軍校三期生代理總隊長。在黃埔期間與時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結下深厚友誼。

北伐後,張治中主要掌管軍隊的軍事訓練工作,期間曾赴國外學習考察,於1928年回國。

1928年後張治中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此後也正是蔣介石發動「圍剿」紅軍時期。張治中長期任教育長一職,雖也帶兵參戰,但參與的是新軍閥混戰,還有一戰就是對日寇的淞滬抗戰。當時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戰。可戰事一結束,為避免捲入內戰,張治中不貪戀軍權,仍去做他的教育長。

抗戰全面爆發後,張治中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與敵人展開血戰。因戰局不利而辭職,蔣介石又把調任湖南省主席,此間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文夕大火」,張治中作為軍政首腦,難辭其咎,被革職。

蔣介石對張治中還是極其鍾愛的。因文夕大火被革職的張治中馬上就任侍從一室主任,更為蔣介石倚重。

張治中反對內戰,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1948年曾致蔣介石萬言書,力勸蔣停戰。可蔣不為所動,蔣亦知張治中一片忠心,也並未深責於他。抗戰勝利後,張治中為和平多方奔走,親自到延安迎接毛澤東出席重談判,毛澤東抵重慶後,就住在張治中的官邸。談判後,張治中又親自護送毛澤東返回延安。

1946年,張治中任新疆政府主席,又一次避開內戰。

1949年春,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敗局已定。4月1日,張治中率「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飛抵北平。和談失敗後,張治中經過內心掙扎,留在了北平。9月,張治中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

建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晚年的他仍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奔走。1969年4月,79歲的張治中在京病逝。


張治中是著名愛國將領,由於他堅定支持停止內戰,希望國家和平安定,被人稱之為「和平將軍」。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張治中與蔣介石是同學,蔣介石一直非常信任他。在1941年至1949年,張治中四次上書蔣介石,希望停止內戰,國共和平共處,讓人民與國家遠離戰火,過上和平生活。一心打內戰的蔣介石在1941年看到上書大罵:「簡直就是叛徒」。隨手就把進言扔進垃圾桶。隨後他仍然繼續上書,蔣介石依然置之不理。從此對他心存芥蒂。

張治中是一位國民黨左派,在黃埔軍校時他甚至像周總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右派污衊為「黃埔四凶」之一,其餘三凶有鄧演達惲代英。可見他一直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人士。我黨很多政治犯都是通過他營救的。後來和平解放新疆他立下大功。

張治中不但熱愛國家人民,個人品質也很高尚。他一生和妻子恩愛到老,國民黨高官中很難得。他還是一位君子,在1949年投奔北京後,他一生未批評蔣介石,正是:君子交絕,不出惡言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張治中堅持正義,絕不妥協。在彭德懷被大家批評時他依然堅持為彭德懷辯解。當時他在廣州養病,他不顧病體,寫下長書寄予主席。後來這封信由總理收到,總理託人給他帶信,讓他安心養病。

張治中一生和總理交往很深,總理評價他說:「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毛主席也說他是一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蔣介石則說:「文白誤我。」她女兒總結父親一生時說:「他做任何事都對事不對人,他最樂意見的事就是中國人可以團結起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謝謝邀請!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我的父親張治中》,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在國共兩軍對壘,兩黨鬥爭激烈的年代,張治中怎麼能被國共兩方領導人相繼重用?而不被視為叛徒呢?這裡包含著怎樣的政治智慧呢?

通過長時間思考,我有如下心得。

現在看來,張治中身上有一個可貴的品質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公私分明,政治上立場堅定,私人關係上,又與國共雙方領導人親密相處,真誠對待。

首先從蔣介石方面分析:

在政治立場上,張治中不反共,主張與共產黨和平相處,素有和平將軍的美稱。以反共著稱的蔣介石是知道張的立場的,但是對張又很信任重用,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其一,某些時候,蔣介石也需要與共產黨和平溝通的和平使者。如1945年時的重慶談判,以及1949年的北京和談,張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蔣需要這個渠道。

其二,張治中沒有向蔣介石隱瞞自己的立場,常常當著蔣介石的面表明自己的立場,讓蔣認為張沒有欺騙自己。更何況,張治中僅僅站在和平共處的角度上,處理兩黨關係,並且往往站在蔣介石的立場上看問題,並沒有明顯的親共行為。

其三,張治中與蔣介石的個人關係處得不錯,並不象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那樣,一會與蔣合作,一會又有反蔣動作,因此蔣介石認為張治中是自已人,不會謀害自己。即使張治中與蔣介石爭論問題,蔣也認為張是為了蔣介石自己,也能接受。是信得過的人。

一個典型事例是,1949年張治中赴北平談判前夕,親赴溪口面見蔣介石,徵求蔣介石的意見。就讓蔣感動不已。

所以張治中在蔣介石這邊很受重視。

其次,從共產黨方面看:

1945年重慶談判時,張治中三到延安,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況且,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讓出自己的公館讓毛澤東辦公,親自部暑毛澤東的警衛工作,毛澤東回延安時,又是張治中親自登機護送回延,確保安全。

在張治中主政新彊期間,又釋放了盛世才關押的上百名政治犯,親自安排他們回到延安。這在當時要冒很大政治風險。而當時國共雙方劍拔弩張,又前程末卜,張的行為讓共產黨感動不已,認為張是難得的朋友。

1949年北平和談破裂,南京政府拒絕簽字,雖然張治中末回到南京復命,但也為蔣介石難過了很長時間。大概有三個月時間,他不問政治,面色凝重,心情沉重,並末與共產黨密切合作。這一切讓毛澤東看在眼裡,認為張治中重感情,是一個靠得住的人,讓周恩來出面做工作。張治中才出來為共產黨工作,同時也贏得了毛澤東的信任。

在國共雙方都被信任,並且敢於在兩黨領導人面前直諫的只有張治中一人!


說起張治中,國共兩黨對他的評價截然不同。蔣介石曾說他「文白無能,喪權辱國!」我黨卻稱他為和平將軍。他這一生在國共兩個陣營中都混的開,而且地位還不低。所以周恩來說他「這個人很複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人,黃埔系代表人物,國民黨重要將領、政客。指揮淞滬會戰,在上海與日軍鏖戰。後擔任湖南省主席,對「文夕大火」慘案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被革職。194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抗戰勝利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

蔣介石為何說他喪權辱國?

解放戰爭時期,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多次同共產黨談判,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可是事與願違,由於國民黨的節節敗退,對張治中的談判造成了極大困難。1949年,大勢已去的李宗仁派張治中等人前往北平和談,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這份和平協定基本上打碎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幻想,觸及了心裡底線,被國民黨政府斷然拒絕。已經下野的蔣介石知道後也氣急敗壞的說「文白無能,喪權辱國!」當然,這裡的國指的是國民政府。

共產黨為何稱他為和平將軍?

一、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重要將領卻從未與共產党進行過正面交手,他的雙手沒有沾染過革命烈士的鮮血,這非常難能可貴。

二、他主政新疆時期,接受周恩來的請求,從盛世才手中營救出不少被囚禁的共產黨員,為共產黨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幹。

三、他力主和平解決國共矛盾。西安事變時,他就主張和平解決。皖南事變後,又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合作抗日。解放戰爭時期,他多次作為國民黨代表和共產党進行談判,受到共產黨的一致認可。

四、能夠認清局勢。1949年他作為代表前往北平談判後,接受了周恩來的勸說,發表《對時局的聲明》留在北平,並參加了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沉重打擊了國民政府,並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了特殊貢獻。建國後,他歷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委員、民革副主席等職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1969年病逝,享年80歲。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中國現代革命家,軍事家,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黨員,致力於國共合作的溫和派,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作為國民黨的核心人物,張將軍不像國民黨其它高層將領那樣,視共產黨為眼中釘,欲把共產黨除之而後快,一直致於國共兩黨團結而努力。我黨的革命老前輩、全國政協原主席鄧穎超1983年說過:「文白(張治中)先生是同我黨有長期歷史關係的親密朋友。1924年起,他在黃埔軍校與周恩來、惲代英、熊雄等同志時相過從,曾為維護國共兩黨團結而努力。」「從黃埔建軍到共同建國(建立新中國),從言到行,他是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在國民黨把屠刀伸向共產黨之時,為了不使自己捲入劊子手的行業,張將軍執起了教鞭,從而機智地避開了兩黨在戰場上必將面對面廝殺的血腥場面。抗日戰爭爆發,又毅然拿起槍械,走向了抗日戰爭的前線參加了松滬會戰。抗日戰爭期間與共產黨聯繫密切。多次進言國民黨高層,國共應放棄城見,減少磨擦,精誠合作共同抗日。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出於愛國熱情和對中國共產黨的友好感情,給予中共代表團多方關照。解放戰爭時期,致電新疆陶峙岳,包爾漢,勸說新疆和平解放。不久陶、包表明態度,正式宣布與(國民黨)廣州政府繼絕關係,歸順人民陣營。在中央人民政府未成立之前,接受中央人民革命委員會之領導。」新疆獲得和平解放。

張治中將軍,我國近代的風雲人物,歷史將銘記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


張治中是蔣介石最重要的心腹之一,他也是蔣介石眾多手下中唯一多次頂撞蔣介石而仍然受到蔣介石重用的人。

張治中小時候讀完私塾之後,曾到城裡面當過警察、當過普通的士兵,後來因為在揚州參加辛亥革命有功,進入了保定軍校學習,在畢業後來到廣州,並最終成為了黃埔軍校的總隊長。

開始幫助蔣介石管理著黃埔軍校的學生們,自此張治中和蔣介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後來蔣介石逐步掌控國民政府的過程中,張治中同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他徹底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

在蔣介石瘋狂剿滅紅軍的時候,眾人對蔣介石的決定不敢有所異議,這個時候只有張治中出來反對了蔣介石,他寫了長長的萬言書指明了同胞相殘的弊性,如果是別人這樣勸蔣介石的話可能會被蔣介石當即撤職,但是張治中卻在多次反對蔣介石後,仍繼續的擔任著高位,可見蔣介石對他的看重。

張治中在抗日戰爭中

在1932年一二事變的時候,日本關東軍組成了一支上海派遣軍準備攻打上海,當時的蔣介石準備反擊,但是還沒有想到要派哪位將軍領兵前往抗擊日本人。

這個時候是張治中將軍主動提出來要領兵抗擊日本人的,接下來在張治中的帶領下,國民黨的部隊重創了日本上海派遣軍,打下了一二八事變最為輝煌的一場戰鬥,狠狠地挫了日本人的銳氣。

1937年抗日戰爭徹底爆發的時候,張治中將軍再次帶領著國民黨的部隊在上海、蘇州一帶抵抗起了日本人,當時他還特意發電報給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女兒,他要求他的女兒中斷學業回到祖國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雖然女兒很不同意,但是張將軍最終還是因為高漲的民族精神強迫了女兒回到國內幫助抗日戰爭組織後勤工作。

張治中心中永遠的痛,連綿的長沙大火

長沙的那一場大火估計是張治中心中永遠的痛,1939年的時候張治中留守湖南長沙,在湖南組織著抗戰,當時為了不讓日本人在戰爭中獲得物資,所以當時國民黨高層發動了堅壁清野的焦土行動,凡是抵擋不住的地方全部焚毀,絕不會讓日本人因此受惠。

當時距離長沙將近300多公里外的新牆河即將被日本人佔領,所以張治中發出了命令讓人把新牆河附近一帶全部焚燒殆盡,但是沒想到在發出指令的時候卻發生了錯誤,把紅牆河和發成了新河。

因此張治中手下的部隊把距離長沙不足五里的新河一帶點上了烈火,當張自忠意識到不對的時候這場火災已經發展到了不可撲滅的程度,最終這場大火席捲了整個長沙古城,把有著上千年歷史的長沙城毀於一盡,長沙也因為這場大火成為了在抗日戰爭中被毀滅最嚴重的城市,因為犯下的錯誤,蔣介石怒火衝天,直接把這位最信任的手下撤了職。

張志忠到北京談判,最終背叛蔣介石

張治中將軍對我軍有著格外的好感,他是國民黨所有將軍中在內戰中沒有跟解放軍打過仗的人,後來蔣介石戰局失利特意把張治中將軍派到了北京進行劃江而治的和談,最後談判失敗,張治中有感於內戰對國家的傷害,所以他選擇投靠了我黨,並最終幫助我黨吃點給守住在新疆的國民黨部隊,和平的解放了新疆。

得知張治中的反叛後,蔣介石氣的原地跺腳,眼睛都瞪大了起來,對著自己曾經的愛將張治中破口大罵。

有人說張治中不忠不義,是個隨處搖擺的牆頭草,這種說法我不予同,如果說張治中不忠的話倒可以說的過去,因為他背叛曾經對他信任有加的蔣介石確實不是忠義的行為,但如果說張治中是牆頭草的話我卻不同意了。

因為張治中自始至終都是對我軍友好的,抗戰之前是如此,抗戰中也是他一直提議雙方合作的,在抗日戰爭之後也是他隨處奔走、一直在蔣介石面前倡導著和談的。

張治中將軍自始至終反對同胞間的反戈,在他看來,同為中國人,就是一家人,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好好坐下來談的,但是對於日本人就不一樣了,在抗擊日本的時候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寫下了絕命書也要趕赴戰場。

所以說我覺得張治中是一個英雄,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他是抗擊外辱中的急先鋒,也是內戰中的消極分子,雖然他最後在名節上有失,但卻絲毫無損他英雄的形象,他有著真正的家國情懷,在殺敵的時候他毫不手軟,但在面對同胞的時候卻舉不起屠刀,他是一個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對英雄我們應該少一點謾罵,多一點敬佩。

「和平將軍」張治中(1890-1969年)安徽巢湖人,1916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與蔣介石是同學,從那時起到1949年3月最後一次赴浙江奉化溪口面見蔣介石,30多年的時間裡兩人結下了血肉難分的紐帶聯繫。

1932年一·二八事變奮勇阻敵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俞濟時、張治中、戴戟。

蔣介石對張治中一貫賞識,且大加提拔,予以重用,在蔣介石執政20多年裡,張治中也成為蔣介石心腹愛將,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任桂軍師參謀長,1924年任黃埔軍校軍官團團長,1926年隨蔣介石參加北伐,1928年任教導師第二師長,1932年任第五軍軍長,抗戰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淞滬會戰,後任湖南省主席。

1938年,國民黨為對抗日軍,對長沙實行焦土政策,但一場大火因操作失誤沒放好釀成大禍,燒死3萬市民,長沙變成一片廢墟,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難辭其咎,被革職。圖為小孩坐在自家被燒毀房屋前。

但張治中的政治態度和蔣介石 大相徑庭,比如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向我黨舉起屠刀,對我軍發動圍剿,張治中曾5次率軍打仗,但他次次迴避,從未與我軍交過手,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以後,張治中也從未和我軍打過仗。

圖為1945年張治中(右二)與大佬們在延安機場。

國共合作時期,張治中出任國民黨方代表,多次與我方打交道,張治中也是我方接觸最多,關係最融洽之人。1945年重慶談判,也是張治中親自接送往返重慶、延安之間,1949年重開和談,張治中也是首席代表去往北平和平談判。

圖為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軍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部分委員,照生彌足珍貴,都是熟面孔,應該都認識吧。

在最後的日子裡,張治中沒有選擇追隨蔣氏父子敗退台灣,而是留在大陸,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號召和平統一。用「赤誠愛國,渴求和平」形容張治中將軍再合適不過了,毛爺爺也評價他為: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49年9月張治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任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