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北洋軍閥,後來又成為國民黨黨員的人很多,因為國民黨所進行的北伐本身就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後來甚至變成了反革命。許多北洋時期的軍閥只是換了一個旗幟,就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的將領了。

國民黨北伐主要消滅的是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張作霖的東北軍雖然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衝擊並不大。張作霖在逃回東北的過程中被日本人炸死,隨後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與蔣介石進行秘密談判,談判成功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張學良還兼任著國民革命軍的副總司令,因而自然也就從軍閥變成了國民黨。

像閻錫山、馮玉祥這樣的軍閥在國軍北伐之前就已經與國民黨保持了密切聯繫與合作,戰爭還未開始就已經是國民黨的一份子了。西南的桂系、黔系也是同樣。

北伐成功後,熱河的湯玉麟、新疆的楊增新也宣布易幟,從這個視角來看,大部分北洋軍閥實際上在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以及北伐成功後已經成為了國民黨的將領了。


閻錫山,「山西王」,在民國初期,長期盤踞在山西地區,實力一直不容小覷。早期算是一方軍閥,後來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1949年去台灣之後,閻錫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孫殿英,東陵大盜。早期是一個軍閥頭子,帶著自己的部隊把慈禧的陵墓挖了,後來通過獻上自己盜墓所得稀世珍寶給國民黨上層人物,成了國民黨軍隊的將領。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


民國期間軍閥混戰,各軍閥或聯合或背叛,改換門庭如家常便飯,所以有太多的將領,由北洋軍閥換為國民黨身份。最著名的就是閻錫山和馮玉祥了。

閻錫山自辛亥革命期間,領導太原起義成功後,就擔任山西省大都督,從此開始了長達38年統治山西的歷史。

閻錫山在袁世凱時代,果斷投靠北洋軍,成為北洋軍閥的組成部分。當國共合作的北伐開始後,精明的閻錫山,果斷轉換門庭,投入北伐軍麾下成為北伐軍的組成部分,不但利益沒有絲毫受損,而成長為新軍閥中四大軍閥之一。同時也成為國民政府一級上將。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閻錫山才失去山西,敗逃台灣。

馮玉祥,最開始就是北洋軍的一部分,他幾乎參與了所有的北洋軍閥混戰。被打敗後,他前往蘇聯,受到了蘇聯的支持,得到蘇聯槍炮和共產黨人力的支持,馮玉祥離迅速壯大,他與五原誓師,加入北伐軍。成功的由北洋軍閥陣營進入國民黨陣營。並成為四大軍閥西北軍的首領。

在中原混戰中,遭遇部將背叛,從此一敗塗地。後在1948年回國途中因輪船失火遇難(另有說法是被蘇聯謀殺)。


感謝邀請!北洋軍閥主要分為兩大系,一個是皖系、另一個是直系。這兩大軍閥是和袁世凱一脈相承的。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雖也被劃入北洋系的三大軍閥,但他與袁世凱沒有關係,而是在東北自成一系。北方許多的地方軍閥,只是依附於北洋軍閥。如山西軍閥閻錫山,他只是依附於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從來就沒有染指過山西。

符合這種條件的,馮玉祥算一個。馮玉祥早年屬於直系的將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時候,馮倒戈,導致直系的失敗。馮倒直後將自己的軍隊改名為國民聯軍,1926年在五原誓師,軍隊改稱國民革命軍,加入了國民黨。

另一個就是張學良。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也屬於北洋軍閥,1928年國民黨發起了第二次北伐,其作戰對象就是張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後,奉系的接班人張學良實行了東北易幟,將五色旗改為青天白日旗。自己從奉系軍閥變成了國民革命軍東北軍。


這個問題,我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意思!因為,基本上北洋軍閥沒死沒下野的的所有將領都被國民黨收編了!

北洋軍閥起源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為皖系、直系和奉系,皖系的主要人物就是段祺瑞、徐樹錚等,這是北洋政府第一波上台執政的;結果被直系的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取代,直系又分為國民軍系的馮玉祥、孫岳等和五省聯軍的孫傳芳;後來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取代了直系,取得了北洋政府的主導權,1928年不敵北伐軍準備退守關外,結果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張學良繼任後,宣布改旗易幟,無條件服從南京國民政府。

也就是說,北洋軍閥後來被奉系統一了,而奉系被國民黨收編了。所以,基本上北洋軍閥也都被收編了,東北軍是妥妥的;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北伐時,也加入了國民黨,其手下也都是倒戈能人,俗話說的好,許你倒別人,就不許別人倒你啊,像馮玉祥有名的十三太保里石友三和韓復榘在中原大戰時候都倒戈給蔣介石了,韓復榘還成為主管山東的軍閥,石友三後來又倒戈蔣介石,最後被人直接活埋了;

閻錫山也加入了國民黨,但是應該不算北洋軍閥。

所以,我認為這個題沒有多大意思,到後來蔣介石的軍隊除了黃埔出身的嫡系軍隊外,以及一些川軍、滇軍、新桂軍等地方軍閥外,其他的軍隊都是北洋軍閥留下的,要知道東北軍三十萬,西北軍四十萬,這都是不小的軍事力量,國民黨不可能不接收。

後來也就是北洋軍閥裡面活著的,資歷比較老的不好意思也沒有臉加入國民黨,基本都開始養花養草,寫書玩鳥的生活了。

北伐軍要打的三大軍閥,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和吳佩孚是被日本人殺的,孫傳芳是被仇人殺的


隨著袁世凱復辟未成的死去,北洋軍內部迅速分裂成三個主要派系,即皖系,直系,奉系,還有的就是出身北洋的一些地方割劇勢力。三大派系的代表在段祺瑞、馮國璋、曹琨、張作霖等,還有分屬於三大派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等等,為各自利益和阻止北伐軍進攻,戰亂四起。

從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至北伐勝利,北洋三大派系逐漸消亡,主要頭目或下野,或死亡,或流亡。各地大小軍閥或先或後表示承認中央政府,有些還直接加入了國民黨。其中出身於北洋系的主要人物有:

1,馮玉祥 因其被稱之為倒戈將軍,在北洋軍中直系,皖系都混過,也都倒過,後其部隊被稱之為西北軍。

2,張學良 其父為北洋軍奉系大頭子,他繼承其父家底,率東北易幟,通電歸屬民國政府,其部隊稱之為東北軍。

3,閻錫山 其起家部隊是駐山西新軍,屬於北洋地方部隊,其後承認國民政府,部隊為晉綏軍。

4,譚延闓 其在袁世凱時期,被任命為湖南督軍,也是北洋系出身,只是投身革命較早,一度坐到過國民黨政府主席。

5,李宗仁 出身於北洋軍地方派系桂系的中下級軍官,後在廣州革命政府支持下統一廣西,成為新桂系領袖。

類似李宗仁這樣出身於北洋軍閥地方派系中下級軍官,後來成一方諸侯的還很多,比如何鍵,龍雲,劉湘,王家烈等等,不知算不算。

在各派系頭子下面的如西北軍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孫良誠,孫連仲,韓復榘之流,也都有北洋軍的經歷。


最大的就是馮玉祥,張學良。

至於小的,那就太多了。


北洋軍閥時期應該從1912年至1928年,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火頻頻,政府頻繁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此期間中國軍人基本都被裹挾其中,改換門庭乃是家常便飯。隨著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國民黨逐步掌控局勢,殘存的北洋軍閥舊部,基本都表示效忠國民政府,說如過江之鯽絲毫不以為過,泰山北斗級的當推馮玉祥和閻錫山還有子承父業的張學良。後起之秀只要是在部隊前冠以省域的基本都有北洋軍閥之血脈。謝邀!


多不勝舉。1926年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至1928年會師北平。由發兵時的八個軍,十餘萬人,擴張至四個集團軍,近二百萬人馬,當然此中大部分,原本是北洋方面,投奔過來的。

馮氏北洋時期戎裝照

如原北洋直系出身的馮玉祥,此時是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除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外,實力最強的一支武裝。

再比如閻錫山,1927年上半年,還是張作霖的安國軍副司令。隨著直系吳佩孚的潰敗。閻副司令,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閻,蔣,馮,早期國民革命軍三巨頭

如果說上述二位,早年就有與,南方革命黨人勾勾搭搭的舉狀。那下面要說的陳調元同志,可是根紅苗正的北洋直系將領。

陳調元,直隸人氏,北洋陸軍大學畢業。充馮國璋部,於武昌起義時,南下鎮壓革命軍。

1913年,二次革命,陳同志再度從馮國璋入蘇,鎮壓革命軍,可以說是革命軍的苦主。因功加中將銜,任江蘇憲兵司令。

北伐時期,北洋直系孫傳芳,控東南五省,陳同志隸其麾下,任第五方面軍上將總指揮,擁兵數萬,坐鎮安徽。

其實論資歷,出身,陳同志並不輸孫傳芳。如今,從直系旁支出來孫傳芳,居然後來居上。陳同志也難免會嘀咕,他一個後娘養的,他憑什麼。。。。

恰,北伐軍中,多有其故舊,暗通往來,乃對陳曉以大義,許以名位。遂議定,即反正。臨陣一呼,倒戈相向,至孫傳芳軍一潰千里。孫馨帥含淚浮水北去,只能在心中默默的問候陳同志。。。。。。

其後陳調元,,歷任封疆,授寶鼎勳章。抗戰軍興,拜軍事參議院院長,卒於任上,追晉一級上將,倍極哀榮。


馮玉祥,閻錫山,韓復渠,傅作義,徐永昌,張自忠,馮哲元,商震,等等。———馮玉祥,閻錫山才能稱得上北洋軍閥。余者都是軍閥手下的將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