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

在這場戰役中陳友諒集團在諸路起義軍中所管轄的地域是最廣的,實力又最強,鄱陽湖血戰中陳友諒投入了最大力量號稱60萬的軍隊,對付朱元璋集團的20萬軍隊,竟然全軍覆沒,不能不說朱元璋集團相對於陳友諒集團有相當多的長處。

此戰朱元璋集團能獲得決定性勝利,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朱元璋的戰略決策能力非常強,遠遠高於陳友諒。

我們就以實例來判斷,朱元璋所轄區域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在分析具體形勢後,朱元璋就斷定雖然陳友諒和張士誠同為大敵,但是兩者性質完全不同,認定了陳友諒才是他的肘腋之患,就確定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的方略。所以,在朱元璋在東面採取守勢,而其本人則率領20萬軍隊決然西上搏殺。

而反觀陳友諒,60萬大軍困於洪都城下動彈不得,給了朱元璋充足的準備時間。如果陳友諒在朱元璋攻打安豐的時候,全軍東下,攻打建康,應該可以對朱元璋進行致命的一擊。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有過這樣的疑慮。

使友諒乘我出,建康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

二、朱元璋在戰爭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將士戰心的激勵。

在陳友諒解圍洪都對抗朱元璋時,朱元璋說道:「兩軍相鬥勇者勝。陳友諒久圍洪都,今聞我師至而退兵迎戰,其勢必死斗。諸公當儘力,有進無退,剪滅此虜,正在今日。」在獲得初步的勝利後,朱元璋進一步激勵諸將說陳友諒「亡在旦夕,今當并力蹙之」。在朱元璋的不斷鼓勵下徐達、常遇春、廖永忠、韓成等將領奮勇拼殺。正是因為朱元璋軍團作戰時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對於陳友諒兵力和武器上的劣勢。

三、朱元璋在軍事指揮方面的能力極為突出,非陳友諒可比。

在與陳友諒開戰之前,在進入鄱陽湖口時朱元璋就讓軍隊佔領涇江口和南湖嘴,封閉湖區進入長江的門戶,又調集信州兵防守鄱陽湖南端出口武陽渡,以便形成包圍態勢。

師次湖口,先遣指揮戴德以一軍屯於涇江口,復以一軍屯南湖嘴,以遏友諒歸師。又遣人調信州兵守武陽渡,防其奔逸。

面對陳友諒的巨舟,朱元璋聽取了部將郭興的建議,採用火攻之術,導致了陳友諒數百艘戰艦被燒毀,取得了鄱陽湖大戰的決定性勝利。

第四、朱元璋在鄱陽湖血戰中善於使用攻心戰術,使敵軍鬥志完全瓦解。

朱元璋在陳友諒帳下左、右金吾將軍投降後,致書於陳友諒,聲稱繼續對抗,其必然自取滅亡。陳友諒在憤怒之下,不僅扣留朱元璋所派使者,還殺死了被俘虜的朱元璋軍將士,而朱元璋方面對被俘虜的陳友諒將士,卻不斷安撫,傷者賜葯療傷厚放回,還下令凡是俘虜對方之將士不得開殺戒。這對瓦解陳友諒的軍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有諒得書,怒,留使者不遣,盡殺所獲我戰士。太祖聞之,命悉出所俘友諒軍,視其傷者賜葯療之,皆遣還,下令曰:「但獲彼軍,皆勿殺。」

以上四點就是朱元璋在鄱陽湖血戰中能戰勝佔有優勢的陳友諒軍的原因。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大軍盡出,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雙方的鄱陽湖大戰,既是雙方的首次交戰,也是雙方的決戰,勝利者一方註定一戰一統。

鄱陽湖大戰前,朱元璋命令藍玉為將,率軍隊在洪都抵擋陳友諒。陳友諒的主力與藍玉在洪都血戰一百多天,將士的銳氣大減,主力部隊早已經疲憊不堪。

而後朱元璋率領主力軍趕到,以精銳部隊攻擊陳友諒的疲憊之師,戰力強於陳友諒。鄱陽湖的水師大戰,陳友諒水師船大笨重,在朱元璋的火攻下損失慘重,最終戰敗。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進步。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鄱陽湖大戰,朱元璋中規中矩,並沒有什麼奇招,反而是陳友諒輕敵大意,昏招迭出,死了不虧。

說起鄱陽湖大戰,一定要先說一說洪都。

洪都是原天完政權的戰略重鎮,徐壽輝還在的時候就多次想遷都洪都。後來陳友諒殺了徐壽輝,建立了漢政權,洪都卻在一次與朱元璋的交戰中失陷了,陳友諒對此是如鯁在喉。

後來,朱元璋帶兵去援救安豐朝廷。陳友諒趁機點齊六十萬大軍攻打洪都。陳友諒四面圍攻,朱文正死守洪都兩月有餘。後來朱元璋帶兵二十萬救援洪都,陳友諒遂放棄洪都,準備和朱元璋決戰。

我覺得陳友諒當時根本就沒打算和朱元璋決戰,陳友諒也不是昏庸之人,如果他打算和朱元璋決戰,絕對會帶著大軍直取南京,怎麼會在洪都白白耗上他兩個月。

當朱元璋帶著二十萬人馬到達鄱陽湖的時候,陳友諒又仗著人多勢眾臨時起意,準備畢其功於一役。可是那六十萬人輪流攻打洪都兩月,早就是疲兵了。朱元璋人雖然少,但是絕對是以逸待勞。可陳友諒不管那麼多,強行和朱元璋決戰。

其實鄱陽湖大戰陳朱雙方是各有勝負。並沒有誰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可是陳友諒的兵打來打去已經打了小半年了。雖然人多,但是還有幾個有精神打架的。況且陳友諒遠離本土作戰,糧草不濟,久而久之內部發生叛亂,陳友諒不敗而敗。

後來陳友諒準備從南湖嘴撤退。可是朱元璋早就讓傅友徳在那裡待命,漢軍大敗,陳友諒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