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樣的節目,讓人覺得許知遠還是那個許知遠。讓人有點尷尬,但又覺得這就是他。

我們讀大學那兒辦雜誌,當時熊培雲、許知遠、梁文道同時出席成都西西弗的活動,出版商起了個「雲知道」的名字。

熊培雲非常謙遜,梁文道特別友善,只有許知遠,對我們這幫人,可以說是不屑一顧。

我們雜誌的傳統是,每次採訪,都讓採訪對象寫一句話給我們。知道許知遠寫的是什麼嗎?他寫的是:「不要尋求愚蠢的他人意見。」

不是他人的愚蠢意見,是愚蠢的他人意見。在他眼中,他人意見都是愚蠢的。

後來他是我在的媒體的專欄作家,每次編他的文章時,我是最感慨的。因為他的文章裏那種自我譴責,對自己懦弱的剖析,非常真誠,非常罕見。和他拿腔拿調的,歐化譯文般的,相當自戀的文筆形成一種奇怪的張力。而且他不要稿費,每次都讓我把稿費打給我的總編,這讓我的總編也相當尷尬。

我在北京時,他發微信,想我去《單讀》做編輯,但我當時已經加入另外一個VC長長見識了。後來我經常覺得遺憾,要是去了就好了,要知道,我是《單讀》《單向街》八九年的讀者了,離開北京時還帶了《單讀》最新的一本《世界的水手》。但仔細想想,沒去也是好的,因為去了《單讀》,我肯定就不會回香港來了。

赫赫有名的《經濟觀察報·書評》也是他和覃裏雯等人最早開始做起來的。

他最重要的個人作品,我覺得是《抗爭者》,那本書可以挑出缺點來,但一定是非常獨特的一本書。

他做的這個節目,我想是在這個時代的吉光片羽。很難得了。


你感到尷尬,這就對了,或者說,《十三邀》出品人和導演的目的就達到了。

《十三邀》是一檔由騰訊新聞和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訪談節目,它的出品人是騰訊網副總編李倫。李倫是誰?電視新聞圈中鼎鼎有名的人物,曾在央視工作22年,是《社會記錄》《看見》《客從何處來》的製片人。而《十三邀》的製片人朱凌卿曾是《客從何處來》導演。

也就是說,這是一檔由不折不扣的「老司機」出品的視頻節目。做電視二三十年,李倫完全知道如何抓住受眾心理,如何塑造衝突,如何打造人設,以便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所以你說許知遠「大言不慚自己帶著偏見」,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大言不慚,而是李倫安排的效果就是這樣。「帶著偏見看世界」是《十三邀》自己提出的口號,是李倫給這檔節目的定位。

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李倫打造的人設。當然,許知遠本身就是一個自戀、擰巴的人,李倫並沒有虛擬一個許知遠出來,他只是順著許知遠的特點,添了把火,集中塑造了一個擰巴、尷尬,揪著「爛俗」、「粗鄙」問題不放,追問「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形象。

在李倫的塑造中,這檔節目也不是普通的「記者訪問嘉賓」,許知遠的角色並不是記者,而是帶著偏見的對話者。他並不像記者一樣負責理解,而是負責用自己的偏見去挑逗受訪者,去激發出對話,儘管這樣的對話往往是尷尬的。但尷尬,也可以說是節目想要的效果。

你問,「這樣的訪談節目除了讓許知遠自己和觀眾都無比尷尬外,價值在哪裡?」我不敢妄自揣測李倫的想法,但我認為,這檔節目的價值就在於展示這種衝突和尷尬,激發公共討論,引導人們思考重要的問題:如何理解文化的精緻和粗鄙、經典和流行?要不要追求和嚮往精緻?如何看待技術的進步和反動、商業的動力和壓力?以及,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通過精心的節目設計編排,讓你感到尷尬,是《十三邀》成功的第一步,但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尷尬之餘,對節目中呈現的衝突有所思考。如果大家看完節目只是覺得自己有了嘲笑許知遠的理由,那大家的關注點就跑偏了,這檔節目也就失敗了。


這個問題有幾個基本的緯度,一是許知遠這個人,二是許知遠這類人,三是文人與時代的關係。

許知遠是個文人,典型的文人,文人的最大特點是讀書多知識面廣,但最大的缺點是容易陷入書本,思考多、深度深,但是離現實遠,不夠接地氣。因為他的文人屬性,他的知識是充沛的,但他的氣質是憂鬱的,因此他最關心的問題是困惑以及什麼時候開始困惑。

而且,他以為別人都跟他一樣。但事實上,他採訪的嘉賓既有羅振宇、馬東這樣的文化商人,又有白先勇、蔡瀾這樣的大文人,還有馮小剛、俞飛鴻、姚晨這樣的娛樂圈人士,但不論如何,以上人混得都不差,有的是積極入世的,有的是簡單生活的,有的是洞悉世事的,都與許知遠有點格格不入。

所以,他和張楚、賈樟柯在一起的時候才會覺得更自如,更有相同的氣場,更有自信,因為他們都是更具有理想化和救贖心的文化人。

說來說去,說清楚了原因,但我還想說一點,就是雖然他有點格格不入,甚至有時候讓大眾覺得太不接地氣,但我們還是應該包容這樣的人,正是因為每個時代有這樣的文人,有反省有深沉有思考有不躁動和不同的吶喊聲,社會才得以自省和前進,纔不至於人人『』反跑『』。

所以,這樣『討厭『』』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沒錯,在許多人眼裡,如今的許知遠是那般不合時宜,以至於嘲笑他,都變成了既政治正確又安全而且還能解悶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我嘲笑過太多人,但不會嘲笑許知遠。

許知遠的悲哀在於,當年的他文字粗糙青澀,卻因緣際會,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後來他進步了,卻發現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有人批評過去的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人盡情嘲笑他如今的笨拙,卻忽視了他這些年來的進步。

可是,我相信他是真誠的。備受嘲弄的姿態,源於他固執的自戀。這卻讓我想起了自己十歲那年第一次喫西餐的笨拙,想起第一次去挑葡萄酒時的外行,但我喜歡那時的自己,多於喜歡將麻辣燙、小龍蝦和地溝油當成唯一美食(請注意,是「唯一」)的人,因為我知道,我曾經邁出過那一步,開啟了未知的世界。

許知遠當然有太多缺點,但一個「端著」的人意味著自我要求,即使他再笨拙,再與時代格格不入,再不接許多人喜歡的「地氣」,也不會太不堪。這個時代,有太多將粗魯當率真,用髒話顯示自己不裝的人,相比之下,我寧願認同許知遠。他也不是故步自封,只是將自己封閉於書齋,沒錯,他缺少一種契合於現實的精明,可是,現實太髒了。

至於因低顏值而反感他,其實我覺得這類心理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換作我,不會將這樣的想法掛在嘴邊,因為我不想自己如此不堪,這也是一種自我要求。


我算是《十三邀》這個節目的不太忠實觀眾吧,因為節目我還沒看全,我都是挑著看的,比如俞飛鴻,蔡瀾,馮小剛,羅振宇,張楚,當然也包括新一季馬東的訪談,只有在對談的對象我比較感興趣的情況下,我纔看。

而就我所看過的幾期節目而言,尷尬可以說是這個節目的常態,因為和一般的訪談節目非常不同,許知遠在極力揭穿嘉賓內心的矛盾,他會不斷嘗試把對手拉到自我懷疑之中,有時候甚至不惜採取冒犯的方式,比如最新的一期裡面,許知遠突然開始給馬東讀簡莫里斯的著作——很顯然馬東沒看過這一段,並且因此而不知所措,而大多數觀眾都無法搞清楚許知遠為什麼要這麼幹,莫名其妙的一段閱讀目的何在,就使這個段落充滿了挑釁的意味——而實際上,這一段堪稱神來之筆,暴露了馬東對悉尼瞭解的膚淺,雖然他在悉尼留學多年,卻並未對這座城市產生那種屬於5%人羣的深刻體驗。

《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副標題,我特別的喜歡,「帶著偏見看世界」,但是這不僅是許知遠自己的偏見,更是每一個被訪談者,甚至觀眾的偏見——因為偏見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主觀印象,而許知遠有一種武器去對抗偏見,那就是真誠的自我懷疑。

貫穿《十三邀》這個節目的,就是懷疑者許知遠帶領訪談對象懷疑自己的歷程,他的所有問題都圍繞著——你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又如何懷疑你自己——在自我質疑這件事上,你可以把他理解成深入的思考,很顯然許知遠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而對於公眾人物來說,試圖使他們暴露自身最矛盾部分,就會成為一場非常尷尬的對談,在公眾形象和自我之間,受訪者不得不做出選擇,比如馬東就用了一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躲掉了最尖銳的問題——你為什麼沒有抵觸這個時代?馬東的回答是,我沒那麼自戀——而馬東同時說過,他的底色是悲涼的,他是一個看上去非常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而這樣的人,習慣於用歡笑掩蓋絕望,用迎合對抗不安,他們對時代的抵觸,深藏在內心的不安全感之中。

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就是長江後浪催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馬東這樣的人很勇敢,不斷追逐時代的浪潮,許知遠很真誠,把探求內心永恆價值當成自己的避風港,其實這二者之間並無高下之分,但是觀眾的淺薄,往往把探索內心的對談,變成了一場比試口舌的競爭,《十三邀》給觀眾的是一場真誠而尖銳的談話,而讓嘉賓真誠的面對自己,才會產生各種尷尬,如果你想看一期不那麼尷尬的《十三邀》,我很推薦張楚的對談,兩個非常真誠的人在一起,坦誠的交流,沒有那麼多戲劇衝突,心情卻無比順暢。


最近,許知遠一下子火了起來,走進大眾的視野。

原因是他做的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上線了,第一期嘉賓是早已為大眾所熟悉的馬東。兩人的「尬聊」式談話引起大眾的熱烈反響。

或許在此前很多人還不知道《十三邀》這個訪談節目,這個節目在第一季就已經邀請了羅振宇、賈樟柯、蔡瀾、姚晨等共13位嘉賓。該節目也一改傳統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看著這個世界的,如果你不帶著成見,那麼你對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看待方式」為口號,通過許知遠自身帶有偏見的角度不斷向嘉賓發問,提出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思考,讓觀眾更深層次地觀察和理解這個社會。

雖然《十三邀》節目的走紅是以馬知遠被眾多觀眾diss的代價換來的,但是認真觀看多期的訪談節目,或許在給觀眾帶來思考的角度上來看,它是成功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國內優秀的訪談節目。大家閑來無事可以拿來消遣消遣,寓教於樂。

《面對面》

《面對面》是央視打造的的一檔長篇人物專訪節目,每期時長45分鐘,嘉賓中有許多有閱歷有思想的,認真看可以受到很多啟發。但是每一期質量不同,有些話題深度是可以的,有一些則淺顯了些,可以挑選來看。小編還記得讀大學時新聞老師在課上給我們看了那期《羅點點談:思考死亡》,看完以後讓小編對死亡和尊嚴、安樂死等話題有了很深的理解。

《楊瀾訪談錄》

這是一個有年代感的訪談節目了,感覺一說出來就暴露了小編的年齡。《楊瀾訪談錄》是當時國內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當初不知道有多少女孩和小編一樣沉迷在楊瀾知性優雅的訪談風格中。自開播以來楊瀾已經採訪了國內外800多位嘉賓,嘉賓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翹楚。雖然節目現在已經停播了,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索來看。

《鏘鏘三人行》

《鏘鏘三人行》相信很多人也看過,節目由名嘴竇文濤主持,和另外兩位嘉賓共坐一桌閑話聊時事,在談笑風生中給觀眾傳遞事實和觀點。《鏘鏘三人行》被《新週刊》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小編最喜歡的就是梁文道,雖然冷冷淡淡學究的外樣,但是卻總能把簡單的問題往深入思考。另外,還有馬未都、陳丹青、周軼君等嘉賓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很值得一看。

一個優秀的訪談節目成功的因素或許有很多,主持人的風格和能力,節目的設定,話題的挑選,後期的處理等等方面都是有影響的,但是最不可忽略的一個就是觀眾有沒有通過這個節目獲得什麼思考或者得到什麼啟發,這纔是根本性的成功。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個人覺得還不錯的訪談節目,希望大家在看完這些節目後都能收穫自己的思考。當然啦,國內外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優秀的節目小編還沒說到,大家可以在評論裏提出來,將好的東西推薦給大家。

廣州人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品牌傳播企業,包括視頻製作、新聞軟文投放、品牌報道、boss創業故事、日常新聞報道等一系列PR傳播。視頻製作方面以人物採訪、企業形象宣傳、企業產品宣傳為主。


感覺這是節目根據許知遠的性格特點量身訂做,而他不知不覺的認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了,如果說大家看到尷尬了,那也是暗合了節目的設計。儘管每個採訪都有他預先設立的偏見的問題,但也算是一個不主流的角度詢問被採訪人,問題雖然有偏激的尖銳,但也更好的激發被採訪人的真實想法說出來,那也算是成功的訪談節目了,節目的效果出來了,有看的著急想表達兩句的,又看了有自己想法的,有看了覺得比許先生牛掰的。那麼這個節目的效果就達到了,可以說訪談是成功的,許知遠以無私的放大自己的偏見,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會讓大家如何看,也不像油滑主流妥協,來達到節目的成功效果,至少這個節目是有強烈的性格的與氣質的,儘管大家可以看到明顯的缺點,那又如何,又不是神,誰是完美的,有偏見好過沒主見,百花齊放,我們需要這樣的偏見


其實大家所說的尷尬,是一種節目故意製造出來的錯位感。在這個節目裏,許知遠負責扮演食古不化,是一個留在經典時代的文人,而嘉賓負責扮演與時俱進現代和前沿,是一個經歷過時代變遷又立於時代潮頭的人。

有自媒體說許知遠是殭屍,確實如此,因為這檔節目就是塑造出一個殭屍和現代人的對話。而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更容易對當下的判斷產生親近感。

有個朋友說,討厭許知遠是觀眾的弒父情節,是啊,我們都會對過去的價值觀有逆反心理,比如父母讓你早點兒結婚,對你的王者榮耀嗤之以鼻,種種這些都讓你覺得尷尬,同樣的,你也會對許知遠感到尷尬。

大概六年前,我在南京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和許知遠一起喝過酒。我們聊天時,我碰到一個老同學,西裝革履油頭粉面和我打招呼,而我穿著短袖T和牛仔褲。

許知遠隨後跟我開玩笑,這是你同學?你們差得有點兒大啊。我當時很詫異,旋即意識到,許知遠是在表達一種自嘲。因為從根本上,他也是抗拒甚至排斥那種西裝革履的商務精英生活的。

前幾天在朋友圈,我說,其實在節目裏的許知遠最讓我詫異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許知遠還是沒有表現出任何學識和觀察上的進步呢?馬東說的那些東西,許知遠不至於會一點兒不懂。

唯一的解釋是,他始終抗拒成為一個現代人,而節目也正好利用了他的抗拒,把他塑造成一個遙遠價值觀的活化石。

我更好奇的是,對於現在輿論的批評和標籤,許知遠會怎麼想?


只能怪:早期創意十三邀的那幫人……

許知遠本身就是一個個色、自我封閉、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

他自以為所有都在他掌握當中,結果恰恰相反……

如果,讓他憋在家裡寫東西,不出來禍害視頻觀眾。還算是比較符合他的定位。

但,他們讓他粗來,而且作為快餐欄目得主持人,就是幹著鴨子上架,四六不靠了。

許知遠:

自戀

封閉

拒絕新模式

抱殘守缺

這樣的人,拿他出來現眼。就只剩下窩頭了

在跟李誕、馬東交鋒的那幾期節目中。他顯示出乾脆被新一代直接蹂躪的感覺。

即便是,他師叔輩的馬東面前,他也一直在露不合時事的怯。

非要讓馬東按照他的思維說話,結果年長但依然新銳的馬東將他擠兌得找不著話。

而且,他有一個致命的毛病,喜歡顯擺:

比如,在採訪蔡瀾的時候,時常不斷的蹦英文單詞……

也許,一個農村孩子,反而有更強烈的虛榮心——希望別人都按照他的節奏,受不了

別人比他更好,以為自己能理解、知曉天底下所有人的心思和思路。

結果,尷尬了,他自己以及採訪對象一起!


一副豬模樣,假裝神一樣!

還不像高曉松那樣懂得自嘲,所以總是讓人尷尬!有道是:裝逼遭雷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