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答案是:不能。

先來看看他們的年齡對比:宇文邕居然比楊堅還小2歲!

其次看看他們的力量對比:

宇文邕不用說了,父親宇文泰,北周實際開創者,一代豪傑英雄;自己本人為北周皇帝,政治和軍事的實際領導者。

楊堅父親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公元568年,楊忠去世,楊堅承襲父爵,而此時,宇文邕繼位已經8年,但權力一直被宇文護掌控。

公元572年,宇文邕誅殺堂兄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楊堅此時,在當他的隨國公;

公元573年九月十九日,北周武帝宇文邕為皇太子宇文贇納娶楊堅之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妃,兩人成為了親家;

公元577年,宇文邕率軍滅齊,一統北方;楊堅此時,在當他的隨國公;

所以說,如果宇文邕沒有早逝,無能從軍功、聲望上來看,楊堅都沒有機會篡位,他只有等他那個草包女婿繼位後才有可能執掌朝政。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最後,放一張電視劇中獨孤伽羅的劇照(胡冰卿好美)


謝悟空邀請,

北周武帝宇文邕沒有英年早逝,楊堅能不能順利篡位這個問題分幾方面看。

第一,宇文邕不死,楊堅不會有篡位的想法。史書記載,北周武帝是一位雄主,在其兩位兄長被廢后,17歲被權臣宇文護立為皇帝。宇文邕韜光養晦智除權臣宇文護,終得掌握實權。對外滅北齊等統一中國北方並出擊突厥。對內大力改革,實行均田制,同時改變府兵制,加強中央集權。且其生活檢朴,關心民間疾苦。這樣一位文武雙全,民心擁戴的雄主,誰敢不臣服?上天如多給他二十年時光,必能統一中國,成為第一位天可汗。

第二,宇文邕不死,楊堅沒有篡位的資本。楊堅的權勢是一天天壘上去的。北周武帝雖與楊堅是親家,但對權臣時刻保持警惕。甚至北周宣帝宇文贇不早死,楊堅都難有機會。宣帝的荒淫及早逝,使民心渙散,人心思賢主。新帝又過於年幼,楊堅得以獨攬朝政,順利奪位。

楊堅雖篡位,但也算是繼承了宇文邕的優良傳統,生活檢仆,關愛百姓,勵精圖治。完成了宇文邕一統中國的志向,也是一位雄主。

楚湘一夢歡迎大家交流指點互動


篡位是一定的,只不過會多些波折。

先說觀點。楊堅篡位成功不僅是宇文邕英年早逝,更多的是宇文邕選定的繼承人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白白浪費了宇文邕打下的江山鋪好的基礎,才給了楊堅可趁之機。相比於宇文皇室,楊堅步步為營,計劃有據,篡位成功是一定的。如果宇文邕後面的繼承人賢明,猶如大秦那樣代代明主,哪怕只有宇文邕的一半,真的沒楊堅什麼事了。單靠宇文邕一人,只不過推遲楊堅楊脆等人篡位的步伐而已。不得不說各方面都極為優秀的宇文邕,唯一的缺點就是後人不爭氣。不得不說,在後人這塊,楊堅和宇文邕有的聊了,都是同命之人。

【影視影像宇文邕】

楊堅篡位成功最大的因素並不單單是宇文邕去世的早,更多的在於他的女婿。宇文邕無疑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如果多活幾年,統一中原的就是他了。對於帝王這個職業來說,他是成功的。但選了一個不靠譜的繼承人,這個人就是宇文贇。宇文贇的皇后就是楊堅的女兒楊麗華。宇文贇在父親宇文邕在世的時候,時常收到來自父親嚴厲的看管,表現還算中規中矩,宇文邕沒有動改立太子的打算。在證突厥途中去世後,留下詔書令宇文贇登基。

【影視形象宇文贇】

常年壓在頭上的大山隨著宇文邕的去世消失的無影無蹤,登基稱帝後,手握大權的宇文贇並不能沿著父親鋪好的道路去走,反而成為了荒淫無道的昏君。搜羅天下美女,充斥後宮,整日嬉戲。同時濫用酷刑,不納忠言,最後還把叔叔宇文憲殺了。後來覺得當皇帝礙於他尋歡作樂,索性將皇位傳於六歲的兒子。他退居太上皇,整日在後宮與美女做一些愛做的事情。等到他縱慾過度死在床上的時候,整個朝堂能和楊堅抗衡的人寥寥無幾。

【影視形象宇文闡】

次年,也就是他兒子宇文闡當皇帝的第二年,任命楊堅為丞相。年僅七歲的宇文闡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所謂主少國疑。有野心的楊堅開始一步步奪取宇文氏江山的計劃。先是在鄭劉兩人的幫助下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隨後將大部分的宇文一族的各個王爺騙到京師,殺掉以絕後患。在最後打敗尉遲迥後,朝野上下,再也無人能夠抵擋楊堅前進的步伐。

【影視形象楊堅】

公元581年,楊堅篡位成功,終結了宇文氏對中原的統治。然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滅掉陳國後,建立大一統的隋朝。

從上面可以看出,楊堅之所以能夠篡位成功,不僅是宇文邕的壽命太短。而是在於雄才偉略的宇文邕選了一個不靠譜所謂敗家的繼承人。這個繼承人不但沒有將家族皇朝打造成一個鐵桶江山。反而將那些能做事的人殺了個乾乾淨淨。一命呼呼後留下孤兒寡母。再碰上這個寡婦的父親是個有野心之人,所干之事步步緊逼,進退有據。被篡位一事也就難以避免了。

如果想要避免這樣的局面出現,光靠宇文邕事不成事的。就算宇文邕有司馬懿的本事,耗死楊家三代人,可是宇文邕死了之後呢?他的兒子宇文贇還是要繼位登基稱帝的。宇文贇在宇文邕活著的時候,能忍,不露出本性。但他忍得時間越大,繼位後反彈的就越大。只會更加的殘暴,荒淫。而不會變成勤政愛民的賢君良主。人的本性是很難轉變的,尤其是宇文贇那麼大的人了,不會因為宇文邕多活個幾十年後發生改變。

不管宇文邕活多久,宇文贇繼位後,一切還會發生。當然了,如果有個比宇文贇出色的太子出現,也或者宇文贇的兒子宇文闡是個賢明君主。再現一場秦朝六代賢君的事情不是不可能。

但好在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楊堅代表楊家奪取宇文氏江山沒多久,就被李家奪了過去。也算是應了那句因果循環。


假如周武帝宇文邕不是英年早逝,楊堅是不可能撿到這個大便宜的。宇文邕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個兒子,他由宇文護擁立為帝,而宇文護呢,大權獨攬,行攝政王之權。

宇文邕很有城府,表面上不露聲色,不問政事,實則一心想找機會除掉宇文護,終於在宇文護給太后讀酒誥的時候,出其不意,殺死了宇文護,隨後將其兒子,親信斬殺殆盡,從此獨攬大權。

大權在握之後,宇文邕大力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勢不斷強盛。宇文邕生活簡樸,穿布袍,蓋布被,住的宮殿也沒有豪華的裝飾,重要的是,他的後宮妃子一共就十來個人,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有的,只有趙匡胤能和他一比。575年,在準備就緒後,宇文邕大舉進攻北齊,在戰鬥中,宇文邕身先士卒,士氣大振,於一年半後滅北齊。在戰鬥中,他看到有士兵的靴子破了,會把自己的靴子脫下來給他,因此,宇文邕得到了士卒的大力擁戴,在戰場上拚死為戰,往往以少勝多。

公元578年,宇文邕(yong)再親征突厥的途中病倒,不久便去世。宇文邕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統一了北方,計劃滅亡突厥後,再南向滅陳,統一全國,然而歷史沒有給他機會,隨後選擇了楊堅,楊堅也正是在宇文邕的基礎上,順利的統一了全國,成就一翻霸業。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宇文邕。北周武帝。小字尼羅托突。父親的代梟雄武帝宇文泰。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個兒子,生於公元543年。自幼睿智聰慧。其父宇文泰是西魏權臣。所以自幼宇文邕就是培養的對象。宇文泰也多次言道,日後興盛我家之霸業的唯此子。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覺篡位登基,稱孝閔帝。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可以說啊,凡是起國號為周的,都是短命王朝。就在當年九月,宗室宇文護廢掉孝閔帝宇文覺。改立宇文毓繼位,史稱明帝。公元560年宗室宇文護再廢宇文毓,改立宇文邕為皇帝。宇文邕時年十七歲,可以說宇文護能夠三立皇帝,應該是為了自己當皇帝做準備,也說明了宇文邕和兩個哥哥皇帝都沒有實權。面對宇文覺的飛揚跋扈宇文邕卻是不動聲色,暗中積蓄力量,他深知這個堂兄現在已經是樹大根深,黨羽龐大,自己只能一擊而中,如果不然,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在公元572年,宇文邕對宇文護說,太后好酒,你是否可以幫我勸諫一番,宇文護不知是計,入宮朗讀奏表勸諫,宇文邕親自動手擊殺宇文護。隨後誅殺宇文護滿門,在皇權面前是無親情可言,宇文邕時年29歲,此時,宇文邕終於真正地掌控北周實權。

封建時代有四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也就是三武有宗,三武就包括了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74年也就是著名的「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宇文邕的目的是擴大兵員,統一天下做準備,果然在公元575年開始討伐北齊,公元577年攻取晉陽,從宇文泰高歡開始的二龍爭雄。最終以北周獲勝結束,宇文邕統一北方,也為後來統一華夏奠定基礎。而且宇文邕生活簡樸,果敢剛毅,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必為一代雄主,公元578年駕崩,終年36歲。可悲可嘆。一生征戰終為他人做衣衫。

完全可以這樣說,楊堅統一天下的基礎是宇文邕奠定的。就好比趙匡胤的基業是建立在柴榮的基礎上一樣,假如宇文邕多活個三年五載必能統一天下,但可惜的是,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的。隋唐兩代都在吃他們宇文家的的老本。關隴集團就是宇文泰創建, 八柱國就包含了隋唐兩家的皇室,李世民的母親竇氏的母親是宇文邕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按輩分說,李世民得管宇文邕為四舅。


我覺得不一定

我不懷疑,以宇文邕的文韜武略,如果不英年早逝,結束百年分裂局面統一中國,開創一個強大王朝都是有可能的,但他終究會死去,宇文贇依舊可能繼承皇位。

宇文邕對於宇文贇的教育,苛刻到有些變態了,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宇文贇長期壓抑著自己,甚至為了在父皇面前留下一個好名聲,不惜屈尊買通身邊盯梢的人。所以宇文邕即使不英年早逝,我也不懷疑宇文贇可以一直這麼憋下去。

其實楊堅能夠建立隋朝取代北周,完全是因為宇文贇自己胡搞把自己搞的英年早逝了,其實和宇文邕沒有任何關係。這位宇文贇,在繼承皇位之後,壓抑了多年的性情被瞬間釋放了,他一個人立了包括楊堅女兒楊麗華在內的五位皇后,就這樣還不斷的選拔秀女充斥於後宮之中,自己的身體也就這麼一點點被掏空。試想一下,宇文邕多當了很多年皇帝,宇文贇就多壓抑很多年,那爆發出來的慾望,還不更快把自己身體掏空啊。他英年早逝,楊堅以國丈身份,還是可以專權的,取代北周那也就是時代問題。

所以楊堅能不能順利篡位,關鍵不在宇文邕是否英年早逝,而是在於宇文贇何時把自己萬死。當然如果宇文贇不早早去世,可能還真沒楊堅什麼事了,因為他即位後就開始把對他皇位產生威脅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除掉了,其實除掉楊堅也就是時間問題,所以當時楊堅都想著儘早離開長安這個是非地,保命去了。


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沒有英年早逝,統一中國的很可能就是他了,這裡邊就沒有楊堅什麼事兒了。

楊堅的父親楊忠在西魏時期就官拜大將軍,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後因功封為隋國公。楊堅生於公元541年,據說出生時紫氣滿庭,長大後不苟言笑,眾人望而生威。楊忠和大司馬獨孤信結為親家,楊堅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可惜好景不長,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死後,他的侄子宇文護繼承了宇文泰的衣缽,擁立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代大魏建周,宇文護成為輔政大臣,權傾朝野。跟宇文泰地位相當的創業元老趙貴不服氣,跟獨孤信密謀推翻宇文護,被宇文護髮覺後處死了趙貴,並逼獨孤信自殺,獨孤家族流放蜀地。楊堅失去了一大靠山。後來,宇文護殺死了宇文覺,毒殺了繼位的宇文毓,扶持宇文邕上位。宇文邕為了自保,把自己扮演成了一位不迷戀權位的平庸帝王,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了宇文護,但私底下一直做著奪取權力的準備。

楊堅這時候只做過左小官伯,後任隨州刺史。楊忠認為「兩姑之間難為婦「,所以讓楊堅誰也不靠。由於楊堅天生異相,宇文護也頗為忌憚,一直想找機會殺了他。好在宇文護身邊的人跟楊堅關係很好,加上宇文護也顧慮楊忠,最終放過了他。

宇文邕忍了十年,終於一擊而中,殺死了宇文護開始親政,楊堅也開始受到重用。在滅亡齊國的戰役中,楊堅自領水軍3萬,因功被授予柱國大將軍。不過這時候他離權力中心還很遠。

齊王宇文憲和內史王軌都認為楊堅不可靠,多次慫恿宇文邕殺了楊堅。宇文邕開始試探楊堅,又派著名的相面專家給楊堅相面,但這個相面大師雖然看出楊堅貴不可言,但留了一手,只對宇文邕說楊堅的面相只能做到大將軍。楊堅又一次僥倖過關。

宇文邕和楊堅結成了兒女親家,但是,他對楊堅並未重用,一直把楊堅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宇文邕雄才大略,可惜在征討突厥的途中病死,這才給了楊堅上位的機會。

其實即便如此,楊堅後來能夠獲得輔政大臣的資格,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宣帝年紀輕輕的突然暴死,比如楊堅要出征了突然腳受了傷得以留在京城,比如正巧鄭譯等要對付顏之推把他推到了前台。

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楊堅坐在了風口上,但他的政治手腕也不是一般的高,恢復漢姓,除掉五王,平定山東和蜀地的叛亂就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是歷史拋棄了宇文邕選擇了楊堅。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楊堅在宇文邕沒有英年早逝的情況下是很難篡權的,宇文邕活的越長久,則楊堅篡權的可能性就越微乎其微,當然我們不能保證沒有任何其他變數,但相應給篡權帶來極大的困難是肯定的。

楊堅,執掌軍權的大將軍;

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宇文邕之子宇文贇的皇后;

看這層關係,彷彿這個威脅無論是在宇文邕生前死後都會存在,宇文邕活著那不用說了,楊堅根本無法篡權,要麼代價極大,要麼身殞命消,作為皇親國戚、手握重權的楊堅,不會用本已擁有的富貴身份去賭。

如果宇文邕活的長久,不單只是對楊堅的一種控制同時也會把自己的一代甚至二代接班人調教好,託付重臣,分散權利,相互牽制等等手段都可以用。楊堅無非就是個欺負幼主的角色,皇權繼承人都順利成長,而且又受教於老皇帝宇文邕的話,對皇權和朝廷會把持的比較出色,頂多出於親戚關係使楊堅專權一些,但一般不會出現輕易被廢的情況。下圖楊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果楊麗華不遺餘力的將自家親戚都嫁到皇宮的話,外戚專權甚至篡權的威脅始終存在,外戚一旦作大,而皇室出現了諸如幼子皇帝的話,終有一天這種危機會爆發。


當然不能啊,宇文邕可是一代聖主,自小聰明,性格深沉,見識宏遠,對權臣宇文護,先忍後謀之,比後世玄燁擒鰲拜,過之而無不及,大權在握,削弱大臣權力,加強皇權,使軍隊只屬於皇帝,限制地方權力,這一系列改革,使得北周實力大增,逐漸強於北齊,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首先大力滅佛,使得國家經濟實力大增,然後吸收漢人子弟,擴大軍隊,北和突厥,南交陳朝,終於攻滅北齊,獲得黃河流域以及長江上游,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宇文邕提倡簡樸,事必親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比古代賢人做得好,打仗時更是如此,得士兵死力,更赦免了大批的奴隸為良人。

滅齊之後,親征突厥,578年突遭疾病,旋即病逝於洛陽,年僅36歲,謚號武皇帝,他的一生戎馬倥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不愧一代英主,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在給他十年,也許統一天下,被突厥人視為天可汗的就是周武帝宇文邕了,也就沒有楊堅什麼事了。

我是方山中人,答得不好還望多多指點。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宇文邕是個聰明,謀略過人,最為重要的是懂得隱忍,也懂得把握時局。

其前期在權臣宇文護面前懂得示弱,為自己贏得時間來成長,後智殺宇文護,將皇權握手,一統北方,發布諸多利民政策,使北周更為強大。

宇文邕不管是未奪權還是奪權後,都是一個優秀的上位者,可奪天下亦可守天下,這樣的帝王若一直在位,敢問楊堅以何名義篡位,有何能力篡位!?(個人比較喜歡蘭陵王版的宇文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