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或蜿蜒、或筆直、或環山、或擁水的綠道逐漸成形,詩意的生活讓河南鄭州離花園城市越來越近。

  走完鄭州中原西路生態廊道,記者的手機計步軟件顯示:3個小時、10公里,而這個距離僅爲鄭州綠道總長的0.3%。鳥語花香、遠離馬路的林間綠道,讓市民感到清新自然、心情愉悅,彷彿城市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鄭州市綠化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中原西路生態廊道是全市生態廊道的樣板段,西起滎陽界,東至西三環,全長約11公里,北側綠線寬度50米,南側綠線寬度80至120米。橫斷面由機動車道路面組成的“灰帶”,綠化帶和行道樹共同構成的“綠帶”和3排銀杏樹組成的景觀漫步道組成。

  如今,全市的生態廊道已綿延3588公里。在鄭州中心城區,一張“兩環三十一放射”生態廊道網絡已經織就;在城市外圍,以“組團發展、廊道相連、生態隔離、宜居田園”爲理念,中心城區到縣市、鄉村,用交通道路相連,兩側建設20至50米的綠化廊道。所有廊道里建設有自行車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灣、休閒驛站,以實現“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達到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

  數千公里的綠道也改變了市民的出行方式,開車上班的少了,步行上班、騎行上班的多了。記者發現,生態廊道和城市綠道,除了滿眼綠意外,還非常“接地氣”。很多廊道內配建了公廁、小賣部、運動場、自行車驛站、休閒小廣場。居民在綠地內行走,疲憊時可坐下休息,同時可欣賞附近的美景,極大提高了生活的舒適度。在休閒廣場還可自發組織或定期組織開展羣衆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成爲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鄭州的生態廊道,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鄭州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副處長張永強介紹,在總結國內外廊道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鄭州着力打造綠道系統生態空間佈局。

  “在城市‘組團發展、廊道相連、生態隔離、宜居田園’的佈局下,通過中心城區到縣市、到新市鎮、到鄉村,用交通道路相連,兩側建設2050米的綠化廊道。”張永強介紹,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道路兩側違章建設多、黃土裸露、佔道經營等問題,大大提升了道路綠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生態廊道建設綠化累計完成30748萬平方米。每天有上萬名羣衆在廊道內休閒、遊賞。

  生態廊道既爲城市“添綠”,也爲發展“留白”。拆遷出來的土地通過綠化轉換爲農業和林業用地,騰出來建設用地指標,用地緊張局面得以緩解。僅“兩環三十一放射”就收儲土地約1.3萬畝,爲鄭州未來發展留下巨大空間。

  除了“兩環三十一放射”生態廊道,水系和鐵路沿線兩側的綠道建設也已經卓有成效: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熊兒河、七里河等濱河綠地內已建成綠道83.39公里,賈魯河等148公里綠道建設快馬加鞭。

  據介紹,2019年,鄭州將再建13條生態廊道,同時要完成500公里的廊道連通提質,通過持續的綠道建設,讓生態建設的夢想照進更多百姓的生活,讓市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不少市民感嘆:生態宜居的“綠城”又回來了。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鄭州市區146個公園、27個綠化廣場、598個遊園、19495公頃綠地,都與綠色廊道相連。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5.84%、40.83%和13平方米。

  綠道正成爲繁華都市裏連接家和單位的“自然天地”。無論是騎車還是步行,越來越多的鄭州市民喜歡從生態廊道中穿行,心中有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裴其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