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原」詞條的定義,《辭海》中的第二條解釋說:

地區名。即中土、中州,以別於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先秦時代已有雒邑(今河南洛陽市)和陶(今山東定陶)是天下之中的說法,其後華夏族活動範圍擴大,古豫州仍被視為九州之中,故稱此地為中原。《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或指整個黃河流域而言。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在南北分裂時期,常以此和江東等詞相對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原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中原範圍較大,包括了黃河中下游地區,那麼就涵蓋了今天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一大部分地區。而狹義的中原則僅僅指今天的河南一帶。

「中原」一詞,最早是出現在《詩經》當中,比如《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鄭玄箋云:「中原,原中也。」這裡的「中原」,指的是原野之中,並非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的名稱。

中原作為特定的地域概念,大概是春秋戰國時候出現的。比如《左傳》和《國語》中的「中原」,都已經是代表河南一帶這個特定的核心區域了。西周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關中平原,雖在東都洛陽營建了洛邑,但是對於當時分內外服的統治區域劃分模式來說,關中仍是周人心理上的中心地帶。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東周的王畿之地便以洛陽為中心。這時候發展起來的地域概念,便以周王所在的河南洛陽一帶作為天下的中心。在這一帶,有鄭、陳、宋、蔡等國,西北面是晉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東面則是魯、齊等國。這個格局的核心地區,被稱為「天下之中」的中原,而稍微邊遠一點的,距離核心區域較遠,比如楚國和秦國,就被視為邊陲蠻夷了。所以中原這個地理概念,即有地理因素在裡面,同時也有文化心理的因素在裡面。


古代轄義中原應該是指黃河中下游的陝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山東範圍內的黃河沿岸地區。

可以參考商朝各個都城位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