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數來考覈記者工作量,記者於是愛寫長稿;另一家報社以見報稿件條數考覈工作量,記者們開始熱衷於寫短稿……兩種考覈辦法,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

  考覈方法隱含着激勵方向,按照考覈辦法所鼓勵的方向去工作,這是大多數人自然而然的選擇。如果這個考覈方法科學合理,符合其考覈對象的性質與特點,就能夠發揮出激發活力、創造力的作用,員工樂於投身其工作之中,並以工作爲樂趣、以創造爲樂趣。如果考覈方法設計的不合理,其預期的激勵作用就會打折扣,一些人的積極性也會受損,一些人甚至會爲迎合考覈而改變工作的方向。

  對於員工的工作績效用量化的方式進行考覈,對於生產行業或市場營銷行業的人員來說,往往激勵效果十分明顯,員工自己都能算出來自己能掙到多少錢,幹勁兒往往很飽滿。然而,同樣是量化考覈,放在科研領域、教學領域,就未必靈驗了。倘若一定要機械地進行量化考覈,則難免在實施中走樣、變味兒,激勵的經費沒少花,卻激勵出一堆不倫不類的成果。

  據《半月談》報道,當前國內高校對教師的考覈,大多要落實在科研課題、項目、論文上。雖然是4年一個聘期,但是每年都有考覈,計算工分,相關量化考覈項目很多。

  教授的任務完成得如何,與獎金直接掛鉤,沒完成就扣發獎金。如果聘期內拿不到課題項目,發不出論文,就可能面臨被淘汰。在數量考覈指揮棒之下,大家只好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搞項目、發論文上。研究本應從容不迫地進行,結果,爲了應付一年一度的考覈,爲了把各項打分項目都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樣子,許多教師只好放下長遠的研究課題,投身於“短平快”的項目,努力爲“計件”式的考覈湊工分,於是乎一大批濫竽充數的項目、湊數注水的論文就被炮製出來了。

  高校的教學或科研工作,應該在一種符合其自身規律的環境下開展,其環境應該寬鬆而從容,不能像工廠趕訂單一樣,想什麼時間出成果就什麼時間出成果。如果研究成果問世的時間都可以事先估計準確,這種研究成果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武漢某211高校一位教授說,按照工資標準,一般大學教授基本工資就是4000元至5000元,而績效工資是按照項目總資金額度的6%計算推導出來的。如果沒完成任務,就沒有其他收入。如此一來,這種績效考覈方法就催生了一種設計之前未曾考慮的局面:一些教授不愛承擔研究時間長、資金額度高達數千萬、科研有難度的大項目,反而熱衷於接手一些經費額度在二三百萬的小課題。小課題簡單好做,容易出成果,容易完成績效考覈的各項指標,從而輕鬆地把績效工資拿到手,把論文發出來,也爲下一個聘期做好了準備。

  據一些有留學背景的教師說,在國外,許多教授一輩子可能沒出“成果”,同樣被認爲很稱職。因爲不少重大科研的背後,都有他們默默無聞的貢獻和積累。而回到國內,天天圍着考覈指揮棒轉,搞教學、搞研究的從容心態已蕩然無存了。

  教授不是產業工人,高校也不是加工廠,在許多領域用起來很靈的量化考覈,不應該簡單地用在高校的教學與科研上。最理想的考覈,應該是既尊重學科研究的自身規律,又能保障其研究所需的種種條件,同時爲研究營造出一種寬鬆的環境。簡單重複的工作,也許適合計件考覈,而研究創造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一種緊迫的環境下完成的。號稱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七步成詩,也不過是一首六句短詩而已。曹雪芹寫《紅樓夢》,增刪五次,批閱十載,如果一定要求他一年之內完成,同時規定若干考覈指標,我們還會看到這部傳世鉅著嗎?很顯然,在計件式的量化考覈之下,即使作者是曹雪芹,我們也只能收穫一堆又一堆的“快餐式”讀物了。

  如今,中國是論文生產大國,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高居世界前列。是我們的研究成果真的多到如此程度了嗎?其中有多少是注水的成果,有多少是靠剪刀漿糊加工出來的呢?

  很顯然,計件工分式的考覈已經讓高校的科研人員無法安心投入研究之中,他們在疲於應付考覈,考覈消耗了他們太多的精力與時間,而且使他們陷於焦慮與浮躁之中。長此以往,簡單的量化考覈將成爲一種消磨積極性、創造性的攔路虎,不但沒有激勵出重大成果,反而催生出一大批無關緊要、似曾相識的論文成果。

  如何構建一種新的評價制度,科學合理地評價高校教師的工作成效,也許本身已經成爲一項重大的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