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注:艾·里斯在《聚焦》這本書裏說過,“影響、左右顧客選擇的不是質量,而是關於質量的認知。”產品的極致不是創業者或產品經理想像的極致,而是圍繞顧客看中的特性去做,圍繞這個建立環環相扣的配稱,並且要把它傳達出去。企業的經營成果,是品牌,而不是產品。所有極致的東西,包括極致的材料、極致的工藝,如果沒有轉化成顧客的認知優勢,幹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在累積成本。文章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馮衛東。本文結合了天圖投資CEO馮衛東11年定位研究與實踐,用清單化、體系化的定位實戰工具,助你科學定位,搶先突圍。

  一、你爲什麼一定要學定位?

  定位理論誕生於1970年代的美國,阿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兩人合著了《定位》一書,從此以後,營銷界就出現了一個繞不開的名詞——定位。

  後來的40年中,兩位大師陸續出版了20多本定位系列書籍,使定位理論成爲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

  1990年代,定位理論傳到了中國,早期學習定位理論的不少企業家取得了很大成功。

  比如創立蒙牛乳業的牛根生,創立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到互聯網時代,則湧現出一批學過定位的互聯網企業家,比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分衆傳媒的江南春、小米科技的雷軍、360的周鴻禕……

  在諮詢界,定位也越來越普及,在定位諮詢機構幫助下,近10來年湧現出了一批成功的品牌,比如王老吉涼茶、長城汽車、東阿阿膠、六個核桃、瓜子二手車等。

  而我最早接觸定位,是因爲做投資的需要。

  一個投資決策關乎億萬資金的生死回報,殘酷地考驗着投資人對項目的科學判斷能力,所以投資人是最飢渴的學習者之一。

  之前,在商學院學的知識始終沒能讓我開竅,直到看到定位理論講的“競爭的終極戰場是潛在顧客的心智”,頓時如醍醐灌頂,於是我開始深入研究定位理論。

  和其他學習者相比,投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資人會用真金白銀去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會有更多刻骨銘心的經驗教訓。

  我親歷過不少項目的灰飛煙滅,甚至是一度盈利良好的明星項目。當然,每一個失敗的項目都加快了我的學習速度。

  回過頭來複盤一些失敗的項目,不能說企業的產品質量不高,也不能說企業執行力不夠,也不能說企業家不夠勤奮,但最後就是輸了。

  通過學習定位理論,我知道了這些企業輸在品牌。

  沒能讓顧客優先選擇你的品牌,你的努力就會是白忙一場。

  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根源是“顧客的選擇比企業的努力更重要”,然後纔是“企業的選擇比企業的努力更重要”,更關鍵的是企業的選擇要順應顧客的選擇。

  包括天圖自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定位理論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的時候,天圖什麼都投,看到好的項目就想投,結果交了不少“學費”。後來專注於消費品投資,不再像之前那樣疲於奔命。

  合作伙伴也知道了天圖需要什麼,推過來的項目都越來越精準了。

  同時,這也形成了較強的品牌影響力,使得衆多消費品企業在融資時會優先考慮天圖,讓我們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投資了許多數一數二的消費品品牌。

  比如周黑鴨、百果園、奈雪的茶、德州扒雞、鮑師傅、小紅書、蘑菇街、吐槽大會等等。

  二、產品經理的極致≠消費者的極致

  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企業的成果在企業外部,企業內部只有成本。

  但是德魯克到晚年都還在苦苦思索,他認爲在紛繁複雜的商業現實面前,企業的成果是越來越難以界定的,成果在企業外部的什麼地方?如何界定企業的經營成果?

  定位理論對此作出了回答:企業成果確實是在企業的外部,在顧客的心智中。

  但這一點依然沒有被商學院意識到,直到現在商學院講競爭的時候還是以企業爲競爭單位,這給戰略帶來了很大的混亂、困惑和迷霧,也無法有效的指導企業的戰略制定。

  事實上,顧客只關心品牌而不關心品牌屬於哪個企業,當然也就不關心企業擁有的資源、人才和商業模式。

  舉個例子,品客薯片是哪個企業擁有的品牌?金霸王電池呢?南孚電池呢?

  我在各種場合測試,絕大多數人一問三不知,個別人因爲職業關係知道它們全都屬於寶潔公司,但這些職業人士也不知道它們現在全都不屬於寶潔了:

  品客薯片賣給了百事可樂,金霸王電池賣給了巴菲特,南孚電池賣回給了鼎暉投資。

  品牌易主很常見,但顧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而且很多時候企業也不想讓顧客知道,比如寶潔公司肯定不想讓顧客知道品客薯片屬於寶潔。

  而顧客只需要記住品牌,幫助他有效進行購買決策,這就夠了。

  因此,競爭的基本單位是品牌而非企業,這也正是定位理論被衆多商業人士認可的原因之一。

  提到品牌,不得不提可口可樂品牌神話的故事。如果可口可樂的廠房被一把大火燒了,只要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重建可口可樂。

  因爲銀行會爭着貸款,供應商會爭着賒銷原材料,經銷商渠道也會排着隊等着提貨,消費者也會等着買可口可樂,如果缺人,在勞動力市場上,可口可樂要招人也有大量的人纔過來。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因爲並沒有真的發生過,誰知道呢?但我們現實中就有一個真實的神話。

  大家知道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官司(商標之爭),廣藥集團打贏商標官司,確實把商標收回來了。

  但是沒有人、沒有工廠、沒有渠道,一切都沒有,他們從5個人的團隊,三個月內就招到3000人,然後到處找工廠、建工廠。

  幾年下來,廣藥2013年的年報顯示它已佔了涼茶市場份額的60%,實際上已經把市場份額重新奪回來了,這就是典型的品牌效應,現實版復刻可口可樂神話的故事。

  大火能夠燒掉的大都是花錢可以重建的,只是多花一點時間。真正燒不掉的成果是什麼?那就是在顧客的心智中,左右了顧客選擇和認知的載體——品牌。

  品牌真正的力量體現在心智預售,在顧客看到你之前,或者是打開手機APP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要選擇你品牌的東西。

  沒有完成心智預售的表現形式是現場的隨機購買,而完成了心智預售的表現形式就是指名購買。

  如果品牌沒在顧客心智中實現預售,那顧客就會在貨架上東看西拿,這時左右顧客選擇的是貨架,而不是品牌。此時,是貨架創造了顧客。

  而強大的品牌談判的籌碼是反過來的。像“外婆家”這樣的餐飲企業,商場是反過來補貼裝修費的,還要反向保底。這種情況會出現,就是因爲品牌創造了顧客。

  品牌創造客戶,其背後真正的是顧客價值。你創造了顧客價值,顧客才能優先選擇你。

  當然,在互聯網時代也出現了另外一種觀點,就是所謂的爆品戰略、產品主義。

  這種觀點認爲只要有了極致的產品,消費者就會自動上門,因爲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能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口碑傳播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消除了信息不對稱。

  這其實是一種幻覺,信息不對稱是永恆的,互聯網也沒有能力消除信息不對稱。

  首先,競爭者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製造噪音,比如僱傭水軍、差評師、刷單公司,導致“網絡無真相”。

  其次,雖然互聯網讓信息極爲豐富,但消費者解讀信息的能力和精力卻極爲有限,過於豐富的信息不僅不會減少信息不對稱,反而會讓顧客不堪重負,放棄做萬事通,寧願做小白,反而更加依賴品牌來降低信息費用。

  講一個真實例子,就是杭州的甘其食包子。

  創始人信奉產品主義,用最好的原料,好到什麼程度呢?麪粉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定製麥芯粉,肉也不是一般的五花肉,而是前腿精瘦肉搭配脊上肥膘,這樣纔有最佳的肉香和口感。

  同時還用最好的工藝,堅持手工包制,還要包子皮、包子餡的誤差都不超過兩克,而且堅持現包、現蒸、現賣。

  甘其食雖然做出了最好喫的包子,但卻不善於經營品牌,結果消費者並不知道它做的這些極致的原料和工藝,就不願意爲它的包子多掏錢,但它的成本卻比競爭對手高,所以企業難以實現高速成長。

  真正的產品主義,不僅要極致的產品,還要會做品牌宣傳。在顧客心智中建立極致的品牌認知,否則就會產生大量沒有成果的內部成本。

  我這樣批評甘其食,會對甘其食不利嗎?實際上,每當我講甘其食包子的故事,絕大部分聽衆都會產生一個念頭,就是下次去杭州一定要嘗一下甘其食包子。

  所以,這樣的批評其實在幫甘其食建立品牌。

  艾·里斯在《聚焦》這本書裏說過,“影響、左右顧客選擇的不是質量,而是關於質量的認知。”

  產品的極致不是創業者或產品經理想像的極致,而是圍繞顧客看中的特性去做,圍繞這個建立環環相扣的配稱,並且要把它傳達出去。

  企業的經營成果,是品牌,而不是產品。

  所有極致的東西,包括極致的材料、極致的工藝,如果沒有轉化成顧客的認知優勢,幹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在累積成本。

  其實,學習的最大成本,不是學費,也不是時間,而是學了錯誤的知識,還把它付諸實踐。

  有多少企業花了百萬、千萬諮詢費,卻買回來一個自殺方案?

  三、不是所有的課程都能稱之爲“升級定位”

  我自己不僅是個投資人,曾經也是創業者、諮詢師,現在還有一個身份是創業導師,在創業黑馬、高維學堂、中歐創業營、混沌大學等創業社羣講過課、帶過學員。

  我也在許多創業社羣講授升級定位課程,讓不少學員在實踐中真正感受到了定位理論的威力。

  比如,廣西志公教育創始人上過升級定位課之後,明確了企業的定位,實現了400%的年增長;品牌“汪仔飯”創始人聽了我的建議,產品上市10天賣出3萬份。

  這些國內優秀的企業家表示:“入了東教”、“每天都要聽東哥的課”、“每次聽都會有不同的收穫”、“逢人就說一定要上馮老師定位課”……

  這些學員是我最寶貴的小白鼠,他們勇於實踐定位理論,並向我反饋實踐結果,使我能夠超越狹隘的個人經驗,實現定位理論的升級和落地。

  很多人研究定位,都說要搶佔消費者心智,但是究竟要搶佔消費者哪一部分心智呢?

  我認爲,尋找自己的定位不是無中生有,博人眼球,而是要運用外部思維。

  你要站在顧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產品,把他們對你已有的認知提取出來,然後一一分辨,找到對你最有利的形象,然後強化它。

  這樣做的原因是,定位不是追求新奇獨特,而是要找到一個方向,集中在這個方向上積聚品牌力。

  更重要的是,這樣找到的定位,和消費者原本對你本來的認知非常接近,他們就更容易接受,而你自己本來的優勢也更容易放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