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行駛在河北省雄安新區容城縣主幹道上,快車司機見到外地人,熱情地介紹起家鄉這兩年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是最明顯的,你看現在的天挺藍的吧,街上也乾淨了。現在你再看看,每個村子裏都有好幾個人天天在打掃。”

  雄安新區設立之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曾在此採訪看到,垃圾、製鞋下腳料隨處可見,坑塘裏的固體垃圾混雜在污水中令人瞠目;雄安新區設立兩週年,從縣城到鄉村街道變乾淨了,綠色的垃圾桶增多,此前看到的坑塘也在水生植物的裝點下變成了一個個小型溼地。

  安新縣11號坑塘綜合整治後的景觀 本文圖片由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拍攝

  3月29日,河北雄安新區首任生態環境局局長、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察專員曹海波用一大串數據展示了新區兩年來在生態環境領域做的工作:清理外運垃圾400多萬噸,整治坑塘606個,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3531家……這些數字背後是從國家到省級再到區縣一級生態環境部門人財物的大量投入。

  2019年1月,《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對外公佈。根據總體規劃,到2022年,啓動區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城區雛形初步顯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見成效。

  隨着雄安新區由規劃階段轉入建設實施階段,即將迎來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大規模建設,如何避免走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如何從源頭做好環境風險防控?

  曹海波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雄安新區總的規劃環評正在編制,並將制定正面准入清單,對於建設項目新區將實施綠色施工導則,按照綠色施工的標準對建築施工進行管理,例如在建設區周邊設置流動攪拌站,減少運輸環節排放等。

  此外,今年雄安新區還將實施6大類47個白洋澱治理工程項目,6月底前要實現白洋澱47個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全部落地。爲快速推進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還成立了白洋澱治理領導小組工作專班,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親自掛帥,每月到新區進行調研指導。

  白洋澱澱中村的一處小型污水處理站排水口處

  第一個“生態環境局”

  走進曹海波的辦公室,醒目的雄安新區地圖掛在一面牆上,上面標註了白洋澱國控、省控斷面點位——這些點位所設的水質自動在線站記錄着白洋澱流域水質的變化。

  地圖旁邊A4紙大小的照片是白洋澱荷花盛開時綠葉碧水的景色,桌前白板上掛着的以及旁邊堆放着的又是地圖。“現在不流行掛圖作戰嘛!”曹海波笑着拿出放大鏡,對焦在小圖標上如數家珍:“這是澱區小型污水處理站的點位圖”,“這是未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的村莊圖”,“這是我們今年要做的47個白洋澱治理工程項目”……

  2017年,雄安新區剛設立時,曹海波作爲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察專員兼管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工作。2018年5月16日,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掛牌,成爲河北省委批准的新區首批掛牌成立的職能部門之一,也是生態環境部掛牌後全國第一個掛牌運行的地方“生態環境局”。今年50歲的曹海波擔任該局第一任局長。

  爲了實現新區“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目標,曹海波帶領了一支在編24人的隊伍紮根新區,生態環境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也爲新區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大量支持。

  “我們這24名同志來自河北省各環保機構,是通過考試遴選上崗的。他們工作非常努力,非常辛苦。”曹海波談及一位名叫王英俊的工作人員——爲了一項工作,連續三天兩宿沒睡覺。

  曹海波自己家在秦皇島市,除了每月回家看望妻子和80多歲的母親,平時他就住在了辦公室對門的宿舍裏。

  “由於大家都是外地人,平日裏主動加班成爲了常態。”曹海波說。

  曹海波正在介紹今年將實施的47個白洋澱治理

  “洗臉”清廢治坑塘

  新區設立伊始,擺在曹海波等人面前的生態環境本底並不太好:雄安新區白洋澱的水質一直處於劣V類,很難達到國家考覈要求;雄安新區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現象突出,區域內積攢堆存的垃圾長達六七年之久都沒有外運。

  爲改善這一局面,雄安新區率先實施“洗臉工程”,把雄安新區積存的垃圾以及污水坑塘進行了一次徹底整治。兩年時間,新區共清理外運垃圾400多萬噸。

  曹海波說,製鞋業是這個區域的傳統產業,製鞋產生的下腳料堆存了六七年之多,“我們估算當時僅製鞋業下腳料、線皮子等垃圾大約是25.2萬噸,我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把這些垃圾外運到水泥廠、水泥窯等地來進行協同處置,外運的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就更多了”。

  雄安新區設立之前,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境內“散亂污”企業較多,這也成爲環境部門整治的重點。曹海波說,新區在2017年關停“散亂污”企業12098家的基礎上,2018年繼續排查出“散亂污”企業1433家,關停撤銷915家,整改提高518家。

  納污坑塘的治理也是擺在環境部門面前的棘手難題。據曹海波介紹,他們在坑塘治理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先是對坑塘實施分類,並設立圍擋、嚴格管控,切斷污染源,然後按照“一坑一策”,截至2018年12月底,雄安新區共治理納污坑塘606個,治理黑臭水體5條。

  “我們的坑塘治理完後,一是要符合生態環境標準,二是不能夠出現反彈。”曹海波說。

  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曹海波接受澎湃新聞採訪

  雄安兩年環保成績單

  在被曹海波提及多次的雄安新區一號治理工程塘河污水庫邊,澎湃新聞瞭解到,這座長長的溝渠,曾經吸納了將近40年的污水。在實施坑塘整治修復時,僅從這裏清運的固廢就多達13.4萬噸。到2018年底,塘河污水庫北庫7.5公里污染治理工程完成庫區生態修復工作約50%,目前二期工程進入籌備階段,預計2020年底完成治理工作。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生態環境局實施了三縣交叉執法。再加上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執法人員的監督執法,共發現問題2126個問題並全部交辦。目前整改完成了97.9%,一百多個問題正在整治中。

  走入白洋澱澱中村,村民對環境治理最有獲得感:“空氣好了,路面也比以前乾淨了。”

  白洋澱區共有40個澱中村,散佈着1886個工業企業。新區成立前,這些企業的污水排放管理粗放,經過兩年的取締或整改,目前僅剩18家沒有污水排放或排放達標的企業。白洋澱區及其周邊有73家羽絨企業,環境部門對其水洗工序全部取締,產業在此基礎上也實現升級改造。

  “羽絨行業在鴨毛水洗工序的廢水排放非常嚴重,過去是老大難問題,我們把這道工序取締了,他們自己也在進行產業升級。”曹海波說。

  爲了改善澱區水質,2018年9月,雄安新區發佈了“禁漁令”。截至2019年1月,白洋澱流域共治理圍堤圍埝、網圍及溝壕水產養殖741處,養殖面積9.1萬畝,養殖戶875個。目前圍堤圍埝水產養殖設施全部清除完畢。

  唐河污水庫旁邊嚴禁傾倒垃圾的標語。

  新區被納入國家級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在土壤污染源頭預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及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並開始探索試點“無廢城市”。

  爲了提高新區公衆的生態環境意識,去年,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牽頭開展了“走遍雄安”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新區三縣共出動工作人員50639人次,發現11210個大大小小的環境問題,已整改11096個,完成率99%。

  曹海波用一串數字來總結上述工作帶來的生態環境上的改善: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雄安新區空氣質量繼續改進,PM2.5濃度達到63微克每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5.97%;水污染防治方面,白洋澱澱區首要污染物總磷、氨氮濃度同比下降35.16%、45.45%,澱區核心區水質達到了IV類水標準。

  隨着雄安新區由規劃階段轉入建設實施階段,曹海波說,接下來環境部門將更加關注環境風險防控。“我們馬上要進行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以及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的建設,從源頭上把這些污染控制住。我們會採取措施來消除前期施工過程中的污染,比如,在建築工地,我們要實施百分之百全覆蓋,要搞綠色施工導則,按照綠色施工的標準來對建築工地進行管理,減少建築工地的排放等等。”

  談及對未來的期許,曹海波說,“我們這支隊伍都是懷揣夢想的追夢人。我們的夢想就是治理和保護好白洋澱,保護好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方面,實現雄安質量,一定要讓白洋澱發出華北明珠的璀璨光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