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88歲的老工人去世,卻牽扯出一段近40年的匿名捐款故事來,去世後,老人留給家人的最後遺產卻只有家中厚厚一沓捐款單,當年老人捐款時留下的安慶石化並和署名李記兩個字的簡單地址,卻成了全國各地打往安慶石化總廠的主要電話,但他們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個做好事不留名的李記,等到事情真相大白時,遺憾的是老人已於今年3月20日離開了我們。那麼,真名叫許惠春,去世時已是88歲的老人究竟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據瞭解,老人生前每月有數千元退休金,本應生活無憂,但他平日生活清苦,連主動買個豬蹄都成了家裏的“新聞”。老人去世,沒有留下一分錢存款。子女整理遺物時,卻發現厚厚幾沓捐款單。兒女們這才知道父親隱名資助受災羣體、困難家庭的善行義舉已經默默持續了近40年。

許惠春的大兒子許海鑫說,從已整理的單據來看:從1981年起,老人開始年年捐款,多數年份捐款20元至1萬元不等。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兩筆大額捐款,每次1萬元。

這幾十年,不時有電話打到安慶石化辦公室,電話來自全國各地,卻有着一個共同的訴求,尋找曾幫助過自己的“李記”,但最終都沒能找到。

1991年,安徽省潁上縣遭遇受特大洪水,其中寄自安慶石化、署名“李記”的多筆匯款引起媒體的關注。然而,經過多方尋找,整個安慶石化並沒有“李記”這個人。

“李記”隱名捐善款的事蹟成了全廠上下的熱門話題,“李記”也成爲安慶石化第2屆“講奉獻十件好事”頒獎大會上唯一缺席的獲獎者。

1998年夏天,安慶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安慶石化工會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寫在一張3000元定活兩便的存單背後,只有短短的一行字:請將此款轉給災區,李記。“李記”的名字再一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

“當年,大家從受贈人處瞭解的捐款數額分析,推測‘李記’應該是收入高、家庭條件好的這一類人羣。怎麼也想不到,許惠春這名老工人就是‘李記’。”一些安慶石化的老工人回憶。

“我父親是最普通的工人,退休前是八級木工。”許海鑫介紹,父親祖籍無錫,生於1932年,14歲時隻身一人前往上海做學徒,1951年成爲國營職工,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來到蘭州玉門油礦工作。隨後,轉戰安徽淮南、湖北等地。1974年,許惠春來到安慶石化,直到1992年退休。

許海鑫說,父親省喫儉用,買菜永遠買最便宜的,連喫剩下的菜湯都不捨得扔,還留着泡米飯喫。穿衣更是樸素,一年到頭就幾件工裝。家裏是用了幾十年的老傢俱,連燈泡都換成最小瓦的。

許海鑫弟兄仨看不下去,買菜買肉送去,但父親板着臉,堅決不要子女花錢。給父親買衣服,父親扔在一旁從不穿上身,以此杜絕子女再次買衣服的念頭。

大兒媳丁女士說,老人愛喫肉,卻不捨得買肉,每次去菜市場都是買豬皮回來燉着喫。

有一次,家人發現許惠春主動買個豬蹄,這成了許家的新聞。一家人本來挺開心,本以爲老人年紀大了,不再心疼錢了,沒想到老人“豬蹄子喫完,骨頭捨不得扔,洗乾淨後又放到鍋裏煨湯。”

2016年,許惠春因腦梗臥牀不起,家人爲他請了位保姆。許海鑫回憶:“保姆來了直噘嘴,說我父親家怎麼破成這樣,水泥地面、牆上貼着報紙,連個像樣的家電都沒有。”

爲了留住保姆,弟兄仨買了新被褥、新電視,又囑咐保姆要捨得買菜買肉。許海鑫說:“我父親躺在牀上,說沾沾保姆的光,可以看電視了,不用再聽收音機了。”

許海鑫說:“一家人總是一邊抱怨他,一邊還心疼他,同時心裏還有疑惑,安慶石化效益還很好。和父親同歲的退休工人,捨得喫用還有存款。可他卻分文未留,他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

小兒子許海石說,捐款單散放在各個箱子中。在已找到的捐款單中,年代最久的是1981年的一張捐款單。捐款單已經發黃,金額爲20元。

從那以後,老人年年捐款。捐款數額從幾十元至萬元不等,每年數量都有增加。從捐款單來看,許惠春捐款的面兒很寬,這裏遭水災了,他捐款;那裏遭震災了,他捐款;慈善活動,他捐款;希望工程,他捐款;在報紙上,看到素昧平生的人有難,他也伸出援手。

青海玉樹地震時捐款3000元,甘肅舟曲地震時捐款3000元……家人已找到的匯款單,總額已經超過10萬元。這些捐款有相同的特點,每次都用虛擬地址,署名都是“李記”。

許家並不富裕,直到現在弟兄仨還騎着電動車。許惠春的老伴章美芳股骨頭壞死,現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常年臥牀。許海鑫說:“我們家不富裕呀。我父親九十年代初,一捐就是1萬元,要知道那時候萬元戶都不多。”

看着父親留下的一張張捐款單,弟兄仨提起來往事仍忍不住掉淚:“我們之前抱怨過父親,說怎麼能把生活過那麼清苦,怎麼這麼摳、怎麼連一分錢都不捨得花……”

現在回憶起來,弟兄仨說誤解了父親,沒想到平凡的父親是在這樣做着這麼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許海鑫說,這些沉甸甸的捐款單,就是父親留給子女的最後一筆“財富”,他們會把良好家風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