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被一位衣衫襤褸,卻滿嘴之乎者也的流浪漢刷屏,江湖人送稱號「沈先生」,這位「沈先生」究竟是何方神聖也,居然能被人們尊稱為「大師」?

對於這位「沈先生」,起初我是從別人的口中聽到的這個大名,第一反應就是他有幕後團隊,有營銷事件,否則一個撿垃圾的流浪者的消息、視頻怎會在抖音上鋪天蓋地,更甚者,有人專程跑去上海拍他,蹭他的熱度,給他各種送禮物,送金錢,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

關於「沈先生」的傳聞,民間有兩種說法,其一,「沈先生」本名沈巍,是上海復旦大學的高材生,今年52歲,畢業後在上海徐匯區審計局任職。後因倡導「垃圾分類」而每天撿拾收集垃圾,被人看作是腦子有病,因此被單位勸退。勸退以後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每天流浪在街頭,以撿垃圾為生;其二是說沈巍老婆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精神突然受到巨大的刺激,從此以撿垃圾流浪而生。

為什麼沈巍一下子就能吸引眾人的眼球,是因為他的身份和談吐,對於這個靠流浪撿垃圾為生、全身穿著破爛的他,卻精通《尚書》《左傳》《戰國策》,《論語》《詩經》也是張口就來,這種身份的落差,帶給人們的是心靈上的抨擊,對於一些平時不怎麼喜歡讀書的年輕人來說,突然看到這麼一個穿著破爛但是滿腹詩書的人,心裡不經一聲讚歎:哇,他好牛逼呀,沒想到他是這種人,但是對於一些本身就常讀書的人來說,會覺得其實他嘴裡講出來的東西也就那樣,很多知識內容在我們學生時代也學過,他講的東西多而不精,但是又高於一般的普通人,當我們把流浪者的身份換成一個學者在大街上講述歷史,論語這些事情,想必也不會出現現在這種效應,一個流浪者,每天都喜歡看書,喜歡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著強烈的精神追求,這是我們當今很多年輕人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值得我們讚揚的,但是評論中有這麼一句:「大師在流浪,小丑居殿堂」是不是就有些過分了,「沈先生」是不是真的大師還另說,單憑他在街頭髮表的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見就能稱之為大師的話,那麼我們對大師的定義也太廣泛了吧,對於那些在學術,專業領域潛心研究了這麼多年的學者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對於「沈先生」能在抖音上火這件事情,在當今這個虛實難辨的社會中,在真真假假的互聯網中,在這個全民都對抖音趨之若鶩的情況下,抖音為了吸引流量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個視頻的火爆不是偶然的,而是背後經濟的支撐,為什麼抖音最近一直不間斷的大量推「沈先生」的視頻,想必有資本在後面推波助瀾,這幕後推手是團隊還是個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沈先生」其實很早就已經有人見過他了,但是這段時間突然一下子就在抖音火了,對於這件事情的始末,「沈先生」是否知情,是否是在配合某團隊的炒作,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沈先生火了以後,越來越多的人找他合影,找他一起錄抖音,坐在他旁邊聽他講國學,對於這一過程,不知道「沈先生」是什麼心態,在之後的日子裡,他是否還能默默地推廣宣傳他的垃圾分類,還能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國學知識?從視頻上看上去,「沈先生」對於這件事情,對於人們瘋狂的追捧他,跟隨他這件事情,表現的很淡定,甚至是配合別人的演出,他在眾多攝像機和手機面前口若懸河,絲毫看不出一點畏懼和緊張。

對於抖音這個充斥著快餐文化的APP,網路紅人瞬息萬變,「沈先生」的事情最終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恢復平靜,那些狂熱的追求分子也會慢慢的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不管紅了的沈先生今後是怎樣的發展,但是通過沈先生這一事件,至少他宣傳了兩點,一點是垃圾分類對於城市的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另一點就是年輕人,多讀點書,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愛讀書是好事,可明得失,可知興衰,等你多讀書了以後,也就不會對於「沈先生」這類人羣趨之若鶩了。

還有小編想對「沈大師」說:一個人能堅持自己理想並付諸於這種「孜孜不倦」的行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萬事講方法,目前,「垃圾分類」這個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事業,發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了。國家也在大力提倡環保和節約資源,很多企業也在積極投入,並且做得都不錯,例如「江蘇義博事連網路有限公司」、「香蕉瓶」、「小黃狗」這些企業一直致力於在垃圾分類回收事業,如果「沈大師」未改初衷,可以加入到類似的企業或者公益事業,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